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权力之门 >

第217章

权力之门-第217章

小说: 权力之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烂熟,但当我爸我妈提出问题让他回答时,他就卡壳了,气得我爸我妈直接把他赶了出去。”

    又是笑声,笑过之后,戴昌明说:“小徐,你接着应该是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了吧。”

    “是的,当时我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读么,我非读懂读通不可。就这样,我又花了五个多月的课外时间,再次将读了一遍,也算读出了一点点体会。大学四年级时,一位学长送我一套三卷的英文版,可惜我只读了一半。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才慢慢地读完英文版的三卷,后来又再读了一遍。我现在在读第五遍,是德文原版的,还包括了第四卷,这套书是我岳父岳母托他们学生在德国买来的。”

    戴昌明哦了一声,“小徐你还懂德语?”

    徐浩东点着头说:“我大学时先学了英语,后来又学了点法语和德语,但比不上英语学得好。”

    李智宏说:“小徐,我也读过五遍,但没有读过第四卷,读书这个题目暂且放下,但你不能懈怠,我会找机会与你切磋的哦。”

    戴昌明说:“小徐,李书记这次过来,是临时的决定,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是为了那三个人,邱与可、方利成和郑腾育。春节过后,法院就要对这三个人进行公审,抛开这三个人的罪行,单纯就学术而言,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徐浩东说:“李书记,戴书记,坦率的讲,评论邱方郑三人,我岳父岳母更有资格。”

    李智宏和戴昌明同时看向了许教授和云教授。

    许教授说:“严格的讲,邱与可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个经济学爱好者,如果一定要说他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引进到我国,就是通常说的微观经济学,所以他算是一个经济学的宣传者。”

    云教授说:“我同意,倒是邱与可的两个学生,方利成和郑腾育,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研究者,真正的下过功夫,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一个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或独特的观点,才能称得上经济学家,邱与可根本沾不上边,方利成和郑腾育也差得相当远,我们两口子只是经济学教育者,或者叫传播者。”

    李智宏微笑着问:“那么,小徐和那个与小徐在会议直播时争论的刘浚如呢?”

    

第0308章 比较() 
许教授略作思忖,然后说道:“我当然了解小徐,对这个刘浚如,我也有所了解,在省城他小有名气。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在经济学方面有点小成就的,他们二人算是比较突出的吧。以我的眼光看来,他们都还太嫩,刚刚起步,也许十年以后,他们才会真正踏入经济学的殿堂。但是,如果二人要比个高下,恐怕小徐比不上这个刘浚如。”

    李智宏哦了一声,“小徐比不上这个刘浚如?许教授何出此言?”

    许教授道:“二人基础不同,刘浚如一开始就是以成为经济学家为努力目标而起步的,从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再到留学,一直在学习经济学理论,他的基础打得太扎实了。小徐学习经济学,既非他所愿,同时也是以成为一个教师而起步的,基本功打得不牢。刘浚如专攻微观经济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又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成功机率比较大。小徐是异想天开,是灵感型的,或者叫天才型的,他是想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创造独特的经济学均衡动态理论,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研究学问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小徐是一把手,私人时间太少,所以说刘浚如还有时间优势,他更有时间做自己的学问。”

    李智宏思索着点了点头,“许教授分析得很有道理,一个是走前人走过的路,大方向不会错,即使成不了大家,起码也能成为前人的继承者。一个是走不是路的路,也许能成大家,也许一败涂地,一事无成。很显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更大。”

    许教授道:“不过小徐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实践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研究,是刘浚如所不具备的,一个钻在纯理论世界里的人,要想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最最困难的,就这方面论,小徐要领先刘浚如十年。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要想得到承认,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都将贻笑大方成为垃圾,小徐的均衡动态理论虽然只是雏形,但至少比刘浚如的理论更容易被企业家们所接受。”

    戴昌明微笑道:“我认为小徐还有一个优势,他的岳父岳母都是经济学教授,一位是宏观经济学,一位是微观经济学,正好是小徐的理论基础。”

    许教授谦道:“戴书记高看我们了,我们两口子不过是教书匠而已,顶多是知识的传播者,连纸上谈兵都很勉强,就实践来讲,小徐早就甩我们十八条大街喽。”

    李智宏微笑着转向了云教授,“云教授有自己的看法吗?”

    云教授道:“有,我不同意我家老头子的观点,我认为小徐比刘浚如更容易成功。”

    李智宏笑道:“好,请云教授阐述。”

    云教授道:“我是教微观经济学的,也很推崇微观经济学,刘浚如的研究方向也正是微观经济学,但我看到了他的缺陷。一,刘浚如太注重理论,严重缺乏实践,他只是一味主张微观经济学,却不懂得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二,刘浚如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世界,就象俗话说的那样,看得到别人的不好,唯独看不到自己的不对。三,刘浚如的几篇论我都看过,也可以说是研究过,我发现他缺乏创新精神,或者说不敢创新,这是经济学家的通病,也是阻碍他成为经济学家的最大问题。”

    李智宏微微颌首,“云教授请继续。”

    云教授道:“小徐在大学四年没有认真学习经济学理论,这恰恰是他的优势,以他的学习劲头,他如果那时候很努力,他会比刘浚如学得更好。如果那样的话,他会一头扎进理论世界而拨不出来,会将自己框在里面,顶多是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戴昌明道:“我同意云教授的这个观点。”

    云教授道:“当时为了讨好我们两口子,小徐是同时接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这是他的又一个优势,因为他对别的理论没有偏见。小徐能看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优点,同时又能看到二者的缺点,这非常难得,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总认为自己的理论正确无比,总是千方百计地贬低他人的理论,小徐没有这个毛病。小徐推崇前人的理论,但又不局限于前人的理论,这是创建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而刘浚如恰恰没有这个前提。”

    李智宏嗯了一声,“说得对,青出于蓝应该胜于蓝。”

    云教授道:“确切的说,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并不是十分精密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人留下的经济学理论,到现在为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寿终正寝。小徐的第三个优势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他那篇论文仅仅是一个想法,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实践,他的这个想法可能仍然停留在纸面上。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数字模式或数理模式,小徐正好有,而且十几年前就有,因此,这也是西方某经济学权威杂志邀请他重发论文的主要原因。受到了重视,正是成功的开始,刘浚如这方面还差得太远。”

    李智宏点了点头,“各有优势,小徐略强。小徐,你竭力主张刘浚如继续留在云岭工作,恐怕是公私兼顾吧?”

    徐浩东点着头道:“领导英明,为私,取刘浚如之长补我之短,为公,刘浚如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能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所学帮助云岭市的几万家企业,云岭市大有前途,他本人也大有前途。”

    李智宏微微一笑,这是表示赞赏,“小徐啊,人家邀请你发表你的文章,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徐浩东说了自己的打算,先原汁原味地发表大学毕业论文,再写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前十年工作中的实践积累,第三部分是赋闲以后直到现在的思考和想法。徐浩东还告诉李智宏和戴昌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将在他岳父岳母的帮助下完成。文章总字数约六十万字,将在三个月内完成,对方已经回函同意,并答应在今年六月以前予以全文发表。

    李智宏点着头道:“有两位大教授帮助和把关,你就大胆的写吧。”

    这是话里有话,言外之意就是我也可以放心了。

    戴昌明这时微笑道:“小徐,跟你说个事,中央某部门的负责人,确切说是有两位,托李书记和我代为转告,他们想在你完稿以后发表之前,学习一下你的大作,你意下如何啊?”

    徐浩东心里一怔,自己身份特殊,发表学术文章也是要遵守政治纪律的,他差点忽略了这个茬,“戴书记,可以说出这两位负责人的名字吗?”

    

第0309章 考验() 
戴昌明平静地说出了这两位“负责人”的名字。

    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这两个名字如雷贯耳,徐浩东一时做声不得。

    许教授和云教授倒是心灵相通,为徐浩东高兴,希望他同意戴昌明的“建议”。二老不懂政治,但知道“靠山”的意义,现在的情况是,李智宏和戴昌明就是“靠山”,中纪委副书记刘镇国也是“靠山”,但与这两位“负责人”比起来,他们还小了点。

    但是,徐浩东却追问道:“戴书记,这是命令吗?”

    戴昌明笑了笑,“原话是‘学习一下你的大作’。”

    “那我不同意。”徐浩东道。

    许教授和云教授急得冲徐浩东连使眼色。

    李智宏笑而不语。

    戴昌明问道:“小徐,为什么?”

    “文责自负,不敢叨扰。”徐浩东道:“戴书记,请代我谢谢两位领导,至于什么‘学习’,实在是不敢当。我想这是学术文章,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扰,包括我的岳父岳母,他们也仅仅是帮我组织材料。当然,政治审查例外,如果不是,我不想依附于别人。”

    戴昌明微微一笑,“好个徐浩东,有点不识好歹哟。”

    坐在徐浩东身边的许云洁,也替徐浩东焦急,忍不住伸手直掐他的右胳膊。

    戴昌明还要追问:“小徐,你真的想好了?”

    “戴书记,我想好了。”徐浩东皱起了眉头。

    “哈哈……”

    大笑的是李智宏,但戴昌明也随即跟着大笑起来。

    徐浩东暗暗的松了一口气,他的决定是对的,李智宏和戴昌明的笑声足以证明。

    笑过之后,李智宏道:“昌明,你还是实话实说吧,别吓唬人家小徐,小徐是有名的‘不唯上’,你吓不住他的。”

    戴昌明笑着说道:“中央某部门的负责人,确切说是有两位,托李书记和我代为转告,原话应该是这样的,他们鼓励你写出好文章,他们会在你的文章发表之后,学习一下你的大作。”

    原来如此,是领导在“考验”徐浩东,许教授和云教授均是松了一口气,许云洁也恢复了笑容。

    李智宏道:“小徐,省纪委书记是有意为之,因为有人反映你搞人身依附,是你要依附在别人身上。比方说刘镇国书记等人在云岭市办案期间,说你百般讨好刘镇国书记,甚至不惜动用公款。”

    徐浩东轻松地笑了,“刘镇国书记是在我家吃过一次饭,在他临走之前,有人这么说我,我就放心了。大概是我第二次落难时,刘镇国书记主动帮了我,有人才借题发挥,所以才有这么一说。”

    戴昌明笑道:“谎言不堪一击嘛。”

    李智宏问道:“小徐,在新形势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上下级关系才是正常的同志关系?”

    徐浩东道:“我是这样做的,即使是熟悉的领导,我基本上都以君子之交处置,节日期间顶多是电话问候。不会登门拜访,更不会去送礼,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更会是这样。”

    李智宏频频点头,“君子之交淡如水,好,好。”

    戴昌明道:“李书记,小徐在这方面是久经考验的,两次被查了个底朝天,没有任何问题啊。”

    “嗯,我知道。”沉默了几秒钟,李智宏突然转移了话题,“小徐,你怎么看张正阳和马明昆二人?”

    徐浩东楞了楞,张正阳是海州市委书记,马明昆是海州市市长,二人都是他的顶头上司,让他怎么评价?更要命的是,张正阳不仅力排众议启用了他,是他的“恩人”,而且张正阳还是李智宏的人,是李智宏上任东江省委书记以后,点名从国家机关调过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