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道田 >

第9章

道田-第9章

小说: 道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椅子后面的墙壁倒是空的,只在墙壁正中装了一道关得严严实实的实木门。

    徐毅抽出柴刀,伸出手握住,用木质的刀柄在地上轻轻地叩击着,听到没异常才往前走一步。

    不过还好,一直走到条案前面,也没听到有什么声音不对的。

    条案两尺多宽,接近两米长,弯腰用蜡烛照了下底部,没看到有什么异常的结构,扶住一根桌腿,推了一下,很是沉重,条案和地面之间摩擦,发出“吱嘎”一声响声,向前挪动了一点儿,不过也没发生任何情况,徐毅这才起身仔细去看条案的上面。

    除了纸笔墨砚镇纸笔架这些文房用品之外,就只放着一盏烛台,一个一尺见方的黑sè箱子。

    当然最可疑的就是那个箱子了,所以徐毅暂时不去管它,也不去碰它。

    比照了一下,发现这蜡烛可以插进烛台上,徐毅就慢慢地将这烛台拿起来,清理了一下上面凹槽里面的烛泪,将蜡烛插在上面,放回案上。

    再次打量一下四周,听听没啥异动,才把目光就转向铺在案子上面,墨绿sè的镇纸下压着一张展开的纸,不过或许时间过久,镇纸两侧的纸都向zhōng yāng卷曲起来,露出来的这部分纸上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

    倒着看总是不舒服,而且还要小心烛火烧到衣服,所以徐毅再取回来柴刀,举着烛台。一步一个脚印地小心地绕到对面,看看椅子上面没什么东西,再搬动了一下位置,把柴刀、塑料袋都放在条案边上,如果突发事件,一定要保证这些东西能在第一时间抓到手上,这才放心地坐在椅子上面

    挪开镇纸,将这张已经略微有些泛黄的纸拿了起来。

    纸张看着就不是那么光滑,或者是以前的手工纸吧,毛笔写的小楷,粗看上去用的是繁体字,不过这倒难不倒学习中医的徐毅,毕竟徐毅的专业是中医临床专业,再加上喜欢读书,而图书馆里的中医类医书有很多都是影印本,这玩意儿读得多了,跟简体字没太大的差别。

    不过明显能看出这张纸上的字迹不是一次写完的,墨迹浓淡不均,字迹大小也不一致,当然,也可能是留书的人体力不支所致,所以最初的几行字还显得苍劲有力,越向后边,笔力越是虚浮,甚至到最后都有些潦草了,甚至在纸张的左下角还能看到一些呈深褐sè的污渍,看起来有些像是陈旧的血迹。

    徐毅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是自己干爹写的,因为他根本就不识字。

    这里在建造清源观之前根本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密道?而且这密道就建在大殿的地面上,如果之前就有,怎么也不会没被发现吧。当年修建这道观的都是远近的乡民,如果真是以前存在的,那十里八乡早都知道了,自己也没可能不听到什么风言风语。

    再者等到建国之后,国家大力推广简体字,能写繁体书法的人很多,甚至徐毅自己写着玩的话,慢慢写也能写出几千个字来,但是这个年代还把繁体字当成rì常书写习惯的,在这片红sè大地上应该没有多少人了吧,这么做的,十有仈jiǔ都是前朝遗民了。

    这样想来,这密室应该就是之前观里的人写的,而最大的可能就应该是埋在干爹坟头上首的那个坟墓里面的老观主写的。

    毕竟想在观里修建这么一个大工程,如果想不惊动观里的人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没有点权柄,怎么可能瞒过这么多双眼睛?

    “吾蜀中青城人士,悖逆之人不敢妄称祖宗姓氏。”

    “幼年顽劣,独自外出,误食一无名异果,自此每逢月圆之夜,如遇月光则全身痛楚,针刺刮骨一般。”

    “父母慈爱,访天下名医,寻寺庙道观,为吾求医,无解,虽如此,仍不辍。”

    “无奈,父亲教我常年修习家传武学,并重金求购各种岐黄典籍,聘请名医教我医道,以期吾能强身健体,或可翌rì解脱自身顽疾。”

    “少年气盛,路见不平,惜乎惩恶未能除尽,终遗祸于家人恩师,后大仇得血,却再无亲族可依。”

    “自十六岁变卖家财,流落市井,与数人结拜,行掘金之举……”

    之后的字迹就开始有些潦草了,是说这些人,入青城山探查,寻访,在一无名道观后山发现一至少是唐宋时期的大型古墓,于是夜间前去盗掘。

    他在上面望风,其他人下去盗墓,挖进去接近十米深,发现墓穴,却发现这只是个类似衣冠冢的空冢,棺椁内并无尸骨。

    不过墓葬之内,结构复杂,机关遍地,随葬物品更是奇多。

    众人不过翻找了几个侧室,就寻到许多金银之物,更是直接找到了主室。只装着冠服棺椁上方,放置着一个一尺见方的黑sè玉质盒子。

    几人在墓穴下面研究半天却无奈发现这盒子上面没有锁却怎么都打不开。

    想着先把东西弄上来再说,就一包包地把东西送上来,让他在上面把这些东西收拢打包。

    几个人合计了下,想要再去仔细搜寻一番,彻底把这个墓搬空了,变卖以后,也够家里吃穿用度,以后就洗手不干了,毕竟盗墓这事儿有干天和,不宜多做。

    不过等到几人再下去没多久,也不知道是他们在下面触动什么机关又或者是因为这墓穴被挖穿后变得不再坚固,整个墓穴突然塌陷,将众人全都掩埋在地下。

    等他再挖开墓穴,才发现几个人早都咽了气了。

    将几人下葬之后,他变卖了那些金银物事,赶赴各地,将所得的钱财都分给了那些兄弟的家人,自己则只带着那个玉盒四处飘泊。

    本想着弄碎玉盒,看里面是为何物,不过最终尝试几次却发现这东西火烧,水浸、大锤砸都不能破,想必光这个黑sè的玉盒也必是非常之物,可想而知盒内物品价值如何。

    直到有一天,负伤回来,他才无意中发现这玉盒竟然自行开启了。

    里面只有三样东西:一张不知道什么材料制成的锦帛,上面是用金粉书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一块品相非常普通的翠玉以及一块品相更加拙劣,上面用篆体刻着“清源”两个字的玉牌。

    本以为这玉盒其貌不凡,里面一定装着非常贵重的物品,哪怕从里面开出那枚和氏璧雕刻成,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来,都不会让他这么吃惊。

    不过打开之后,检查几遍都只发现这里面就只这三样东西,而看着这翠玉和玉牌的品相都不怎么样,把玩良久也没感觉有异,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觉得或者在锦帛上面有所记载,就想着拿着锦帛想看看上面写着什么。

    展开锦帛仔细看时,没一会儿就发现这锦帛上面对那块翠玉和玉牌根本就没提起,反而开篇就是讲解天人合一,之后更是转到了经络穴位。

    久病之人尚且能成医,更何况自己还熟读医书,又有过良师教导,他很快就判断出这是一部水平非常之高的医书。

    这些年来他也曾假扮游方郎中行走各地,顺便以探访同行的方式来寻医问药,这几年下来虽然对于自己的毛病没什么办法,但是还是见识到了很多jīng妙的思路。

    不过跟这书里面提到的方法相比,他顿时觉得自己的所学所见真可谓汗颜了。

    这书里面的以前从未见过的医术,上面所记之方,所写之法从未听说,很多都能令他耳目一新。

    奇怪的是这么有用的治疗方法竟然没有人知道,这就不得不让他怀疑,这锦帛可能是一本遗世之作。

    不过让他失望的是,数月研读之下,对于医学的理解心得颇多,不过这锦帛上面几种类似自己这奇怪病症的治疗方法一一尝试过,却仍然没有什么效果。

    至于那两块玉,他也没想太多,这玉盒、锦帛看着绝非寻常之物,那么这其它的东西怎能是寻常之物?既然这东西不值钱,那么就更没必要出手了,就当留着两个玩物也好。

    或者这两样东西对于墓主的纪念意义远大于其他,所以才被珍而重之地放在这玉盒里面也未必。而且世道乱了,这玉器根本就不如金银值钱,也更容易出手。再加或者只是自己不知道用法,所以他就干脆把这些东西都一起留着,跟锦帛一起存放在玉盒之中。

    。。。

0013 玉盒() 
此时病发越来越厉害,现在只要过了初十,入夜不管是否有月光都会发作,每每发作之时,就算想去寻死都做不到。

    这部医书也让他想起早年曾经读书看到:“六籍虽厄于煨烬而得之口耳相传、屋壁所藏者,犹足以垂世之教千载如一rì也。医药卜筮中树之书,当时虽未毁,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贤经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好恶而为之兴废也!”

    或许是自己所见所及的医书过少,所以没发现有类似的描述,再者有些疾病可能当年很多,只是现在极少或者没有,自己这毛病没准儿在那些古籍上面有所记载也未知。就像至少这医书上还提到跟自己类似的毛病,总比现在根本没人知道强。

    于是就想着去搜集医道典籍,时逢乱世,民众流离,古玩字画统统不如金银值钱,旧物市场杂书也很多,一来二去的倒也收集到一些孤本善本之类的东西,却仍然无法找到解决之道。

    想到病起青城,而青城一山道观众多,或者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道藏典籍中能找到解决办法也未可知。

    自己父母亡故,了无牵挂,所以再入青城,寻了一处香火兴旺之处出尘。每rì研读道家典籍,十年后历览道教密藏,已近不惑之年却也未能寻得解脱之术。

    于是再出青城四处游历,一边做些没本钱的事情,一边在书店等处留连,收集医道典籍,不过却依然不得解脱。

    想到自古蜀中多有大医,别处亦然,于是在乡村野史,方志等处搜寻,找寻那些名医的后人,收买其存留医典。

    又暗中独自寻访、挖掘了数十个没有后人的大医墓穴,虽寻得珍本医书及个人心得笔记若干,却也无一人一书提及他所中之毒,至此他才熄了探寻之意。

    时近耳顺之年,就此隐居县城之内,自省其身,思量前尘往事,尽管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才去做的,但自觉有亏yīn德。

    每rì修缮、整理历年所得医书,有所缺者尽力去收集成套,想着到时候寻一个稳妥的徒弟,让这些东西流传下去,这也算一件善事。

    适逢清明,出城踏青,来到此地,想着已是垂垂老矣,身后百年必无依靠,于是又动了出尘之念,就在此以清源为名,结庐重修道术。

    因不忍见山民疾苦,于是开始使用毕生所学来给山民治病,却也因此导致道观兴旺起来。

    而自己不知道是年岁渐高还是因为行善赎罪,自己的怪病竟然也一点点变轻,终于再没发作过。

    不过行将就木,也习惯了这样的rì子,所以干脆想着静心修道、治病救人,为来生积一点福缘。

    再后来兴修大坝第一需宅心仁厚,第二需聪明伶俐,强记博闻,第三需xìng情坚韧。

    自己观内弟子众多,但能继承衣钵,jīng修医道者自觉没有,唯有将这些医书置于此处,等待有后人能凭借这些有所成就。

    读到这里,徐毅不由一阵叹息,的确,自己当年也听老师说过“秀才学医,笼里抓鸡”“大儒方成大医”……中医在民间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与中国古典文化发展演变早就密不可分了,不懂四书五经,如何去学医?

    “生平所学,家传武技及道观所学养气之法亦集成册,修习者切不可恃强凌弱,且武学之道需自小奠定基础,不然难成气候,不过强身健体之用足矣。”

    “掘金之术虽为不传之秘,惜乎太过yīn损,故不留存。”

    “吾生之叹,第一当为父母亡故,不能尽孝,第二当为友兄能同生,未能共死,第三则是不能医治人心,生多乱世,人心薄凉,昔rì救治之人,今rì却焚我道观,遣散我观众,扼腕长……”

    字迹至此终结,徐毅叹息一声,将这遗书放在桌子上,静坐良久,这才搬过旁边的盒子。

    纸张上的最后这一段,更是字迹潦草,几不可辨。字里行间的血迹,更加能够证明这该是当初老观主最后的绝笔了,应该是写到此处,无法支撑下去,竟然连最后一个叹字都没写完。

    不过当时道观这里只有干爹和老观主两个人,密室上面的房子也是后来建起来的,不知道干爹知道不知道这里?

    想来应该是知道的吧,毕竟当初听说老观主是干爹埋葬的,而且被游街回来时候,老关主已经接近油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