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发明,往往是因为某个目的而发明创造,但是发明出来之后,缺少其功能的延展性。
就好比水车,古中国在荷兰这个国家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水车,但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研究过利用水力资源进行磨面,只有单纯的浇水功能。
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历史上也只有宗教能比较,特别是现在朱元璋又把科考局限在了八股文的范畴内,这种应试教育更是对思想的严重阉割。
如果朱瞻基不加以引导,他能想象的到,这个机构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一个专门为领导服务的务虚机构,这种单位,在后世多不胜数。
想要出研究成果,最开始一定要给他们设定明确的研究方向。以中国人民的古老智慧,只要是真正想做一件事,几乎没有做不到的。
从一开始的利用行政命令强制研发,朱瞻基这个太孙的命令,也可以当做圣旨来听。
纺织机,水车,传动系统的研发,这些都是这个时代可以发展起来的科技。
然后就是科技的运用,当商户或者是朝廷尝到了甜头,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朱瞻基一点一点的引导了。
最后才是各种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更要有荣誉上的。
这还是一个人心淳朴的年代,荣誉的奖励和社会的认可,比物资奖励更能打动人心。
这样逐步完善机制,才能让一个机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才能让人们具有更高的研发热情,促进社会的进步。
下马桥农庄的位置太小,在朱瞻基的构想中,这里将是大明未来的研究中心,而工业区,只能办在距离长江不远的江边,源源不断的长江水力,将会是工业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正月初十一大早,朱瞻基就带着护卫移驾下马桥,而来自苏州的马氏一家已经等在了农庄。
他们如今也算是举家来投,虽然还算不上朱瞻基的家臣,但是全家的荣辱都系于朱瞻基一身。
所以这次相见,他们也都是纷纷大礼参拜,规规矩矩地在地上跪下,磕了三个头。
马迪已经跟朱瞻基混熟了,平日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礼节,见父母都是大礼参拜,也连忙跪了下来。
除了马迪,朱瞻基还注意到一个娇俏的少女,此时正好奇地偷偷打量着他。
朱瞻基对她露齿一笑,她羞涩的立即垂下了头,耳根都羞红了。
水乡女子别有一番风致,虽然年纪尚幼,但是的确是个难得的美人。
朱瞻基心中一动,又看了看马迪和马致才,已经决定要把这个小美女收进后宫了。
马致才一门三兄弟,他做官,二弟继承家传玉石铺,这次并没有过来。
而三弟马致德继承了一些活钱,自己建起了琉璃窑,现在还做起了工部的生意,可以说是混的也不错。
不过,他跟马致才一样,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在他们的身上,包括马家的另几个后代身上,朱瞻基并没有发现马迪身上具有的灵气。
一个科技工作者,固然需要丰富的积累,但是开拓精神却是更重要的。
要不然,永远只能是一个工程师,成不了科学家。
等他们磕完了三个头,朱瞻基才上前扶起了马致德笑道:“马窑主不必多礼,汝兄如今在我麾下为官,马迪如今也随我做事,以后相互之间就随便一些。只要汝等用心做事,我保你马家今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马致德虽然比马致才还要小几岁,但是显然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看起来比马致才还要年老,不过身体倒是壮实。
他不敢让朱瞻基亲自来扶,快速起身。眼睛也不敢看向朱瞻基,只敢看着他的衣服下摆说道:“小民一家本是草民,蒙殿下青睐,实在是三生有幸。今后定当阖家齐心,为殿下效力。”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官衙可曾将除罪文书送达?”
这个时候马致才说道:“劳殿下挂心,微臣年前回苏州,已经处理好此事。”
“既已除罪。等过了十五,选妃使团就会分赴大明各地。苏州乃是人杰地灵之地,自然也会有使团驾临。我观令爱如今已到婚嫁年纪,可曾结亲?”
马致德有些傻眼了,看向了自己的大哥。马致才立即说道:“家侄女欣如今年方十三,因前些年的罪民之籍,尚未说亲。”
朱瞻基不要脸地说道:“马欣……好名字。孤今日一见倾心,倒是不愿她再嫁于他人。”
马致才扯了一下马致德的衣襟,他才反应了过来,立即又跪下说道:“小女蒲柳之姿,殿下能看上是我马家的荣耀,小民这就立即安排大儿将她送回苏州参选。”
马迪还有些搞不清状况,他看了看朱瞻基,又看看自己的父亲,最后将眼睛盯在了自己的妹妹身上。
他怎么也想不通,举这么短短的一会儿时间,朱瞻基这个太孙,竟然要变成自己的妹夫了。
除了他,马家的其他人都欣喜无比。能把女儿嫁给太孙,只要马欣能封良娣,以后朱瞻基登基,一个妃子就少不了。
而马欣能封妃,那马致德就是一个伯爵到手了。
这可是真正的一步登天,也是如今的大明朝平民家族对皇室选妃如此热心的主要原因。
如今的大明官和勋贵阶级是分开的,哪怕你官居一品,也不一定能封爵,但是对后妃的家族来说,封爵只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马家是工匠世家,因为一女就能进入贵族阶层,这对马家来说,真的是天降馅饼。
只有马欣如坠梦中,说不清是悲是喜。这件事是在太突然了,仅仅只是一眼,自己的一生就被决定了下来。
她对朱瞻基的印象也还不错,刚才不敢细看,只记得他的个子很高。想到以后要成为他的妻子中的一个,她就有些害怕,有些期待,忍不住心乱如麻。
她毕竟才十三岁啊!
朱瞻基扭头看了看,吩咐刘万说道:“你带两个小太监,用內监船只护送马姑娘回苏州。”
刘万躬身作揖道:“是!”
朱瞻基又跟李亮说道:“你去查一下,苏州那边的选亲使是谁,把这件事跟他们交代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内定了,既然是朱瞻基自己选定的妃子,只要报选,就能直接省略大部分程序,不用再过前五关。
马致德不懂这些,但是马致才却很清楚这一套。自己的侄女不用再经过太监和宫女的挑挑选选,直接面对后妃和皇上,以及朱瞻基的挑选。
他知道皇宫里面如今养了一个孙氏,那是皇室确定好的太孙妃人选。不过既然欣儿是太孙自己看中的,即使做不了太孙妃,良娣,最少也会是个正四品的良媛。
他率先跪拜道:“微臣代马家上下二十六口,谢殿下恩典。”
他一跪下,众人也都纷纷跪下,朱瞻基又把他们一个个扶了起来。“不必如此,今后我们可就是一家人了……”
他又趁机看了看一脸羞意的马欣,这个小丫头清秀可人,收了她不仅享尽艳福,还能让马家上下老小感激不尽,用心做事,怎么也不亏啊!
第九十章 工部()
马致才在应天府有房子,马家的人暂时住在他家,不过朱瞻基在农庄的河边给他家也划了一块地,作为他们以后的住宅。
这个农庄在朱瞻基的整体规划中,将会是一个科技研究中心。只是因为距离明孝陵太近,不能随意动土,所以想要建窑,还需要另外选址。
自朱棣打消了迁都的计划之后,钟山从皇宫北侧的山麓,一直延伸到最东面,这片差不多十平方公里的向阳山麓,就被确定为了皇室山陵。
除了朱元璋,徐皇后也被安葬在这里,而朱棣也为自己建好了陵寝。
因为钟山的面积不大,南麓只有十平方公里,所以这里的陵寝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也间接地减轻了民众负担。
更主要的是,因为地方小了,朱瞻基曾经故意在朱棣面前说朱家的子子孙孙都将以钟山为寝,那么,非位重后妃就不能葬在钟山。
虽然他没有提取消后妃陪葬的陋习,但是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自秦皇以后,帝皇就逐渐取消了后妃殉葬的陋习,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捡了起来。
这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恶心的法律之一,将活人殉葬,绝对是对生命权的最大侮辱。
朱棣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他能考虑这件事,朱瞻基就觉得是件好事。待过几年,他的身体不好,自己逐渐掌权的时候,肯定会取消这条法律。
另外还有就是裹脚,虽然现在的裹脚只是修整脚型,但是在那些恶心的腐儒的发展下,裹脚最后往畸形方面发展。
这也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这两条法律,是朱瞻基最恶心的,也是当权以后,绝对要修改的法律。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规划中的农庄将会被修建成多座研究院。符合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的行业,都将会得到大力推进。
比如他已经确定建立的,就包括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个研究院虽然不能代表当今的全部领域,却是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直接利用的。
这个时代,其实不缺少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但是都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
当推广无利可图的时候,许多技术的广泛应用,都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就比如天文学,彗星,卫星,民间学习这些知识就是犯法,只能为皇家服务。
而另外有一些技术,却是刻意的垄断。大明的瓷器烧制就分了官窑和私窑,官窑的技术却对不能泄露给私窑,违者可是要掉脑袋的。
如今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转不是整体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单线经济模式,这也是如今大明经济的最大病症。
想要全部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朱瞻基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缓慢进行推动,逐渐改善整个经济环境。
今年年底,他从银楼这里又获得了大约十万两银子的分红,加上他此前留下来的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准备直接拿出五万两进行基础建设,其他的二十多万两银子,都将用以基础科学的推动。
虽然开销不小,但是他相信,只要这些研究院有了研究成果,再强制推广,绝对能赚回更多的财富。
关键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受监管的经济环境。
“殿下,宋尚书和吴尚书到了……”
朱瞻基带着马致德正在农庄南侧秦淮河的一条小支流边查看建房的地址,既然要把人家的女儿收入房中,所以朱瞻基也特意表现了一把,摆出了一副谦恭的模样。
听到护卫的禀报,朱瞻基楞了一下。“两位尚书大人都来了?”
“是,两位尚书大人联袂而来。”
只为了看一看建房的基地,朱瞻基这个太孙就陪着一起,早就让马致才兄弟俩受宠若惊了。闻言立即说道:“殿下且去款待两位大人,无需在我们这里耽搁时间。”
朱瞻基看了看马致才笑道:“马所副也算是工部的一员,且陪我一起去迎接两位尚书吧!”
马致才惊讶地看着朱瞻基,激动地快要站不住了,不过嘴上还在谦虚。“殿下,微臣位卑低下,合适吗?”
马致才以前不过是从九品,现在也不过是正七品的技术官,距离两位正二品的尚书,依旧差了太大的等级。
如果不是朱瞻基提携,这种场合,他根本没有上前说话的资格。
“无妨,且跟我来吧。”
如今的工部有两位尚书,并且不分大小,这在明朝初期很罕见。这也是因为两位尚书都劳苦功高,属于大明少有的技术型官员,就连朱棣也不忍冷遇任何一人。
宋尚书姓宋名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
朱棣之所以如此重视他,是因为他是如今朝堂最著名的水利专家。如今大明境内疏通的河流,几乎全部都有他的功劳,而且从四川伐巨木,兴建明皇宫,也是他打开了长江水道,才把木头运了出来。
而吴尚书姓吴名中,字思正。山东武城人。他却是大明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