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內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內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
在这份开发指南里面,明确提出了将南洲建设成为大明的军马基地,羊毛基地,矿产基地。
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并且要求在西北一带,也实行保护草场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粮食一直源源不断地往内地运,粮食是不缺的。
因为不缺粮食,造成了粮价低廉,让种地无钱可赚,也相应地减少了土地兼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的利益远远超过了土地带来的利益。
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东南一带,中原一带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执行最有力的时期,后世中国的人口谱系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大明时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纪,大部分人都还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往事。
只不过,朱元璋时期的移民是残忍的,丝毫不体谅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乐时期,特别是近些年,朝廷经费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驿站,沿途到处都是。
拿到移民贴的老百姓,不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顾,抵达目的地之后,还能得到免费的粮食和种子,工具。
树挪死,人挪活。当能够获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户的时候,百姓能够爆发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来的这三年,不算唐赛儿他们这些从山东移民到极西的四万人,从山东,山西各地,迁移到东北奴儿干都司,北海(贝加尔湖)一带的百姓就超过了二十万。
而人口更多的东南一带,往东番(湾湾),吕宋,婆罗洲,星城,旧港,马鲁古(香料群岛)移民的百姓超过了百万。
大明人口已经超过了六千万,移民走的百姓还是少数,也是当地的穷人。
他们的移民离开,朱瞻基并不会担心让大明空心化,反而因为不少穷人的离开,让当地少了许多地方矛盾。
这次南洲移民开发,仅仅是海军就要派过去五万,超过一半的海军,都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
朱棣西征归来之后,大批的将士都面临无仗可打的境地。
他们是军户,只能打仗,这样的时候,进入海军,并且在南洲获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们的一个好出路。
他们这些暂时不会脱离海军辖制,由朝廷支付军费,在南洲驻守三年,未来可以选择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国内。
他们还只是第一批,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陆军转入海军。不管是南洲,欧罗巴,南亚,还是东洲,都需要大量的海军将士驻守。
相反,大明境内却因为没有敌人,需要不了那么多军人。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军队就要开始走向精简化,专业化,精锐化。
在朱棣与朱瞻基禅让大典之前的这段时间,大明各地都沸腾不已,他们不是因为皇帝的更换,而是因为军队要从陆军转入海军。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征召更多的人随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他们用各种手段,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百姓跟他们走。
除了朝廷的底线不能破,许多王府承诺给百姓的优惠条件已经几乎与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愿意跟他们走,在那里落脚生根,这些人,以后就是财富。
所以他们哪怕没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为人口的多少,获得快慢不一的发展。
但是,许多王府还是比较保守的,激进的只是少部分。因为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那一片区域。
如果是分到土地肥沃的地区还好一些,再多的人也养得起。但是要是分到贫瘠的地区,人越多,粮食问题也越是大啊。
但是他们只能等待,等到禅让大典之后,进行抽签。
是的,为了表示公平,十七家亲王府将会才会抽签。南洲被分成十七块区域,编成一到十七号。
亲王府分两次抽签,第一次抽抽签的顺序,第二次按照顺序上去抽区域。
至于你能分到那一片区域,就要看你的运气好不好了。
在朱瞻基看来,南洲那边不存在区域好不好,即便是最荒凉的西北,那里也是以后的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基地。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那里不会那么快得到开发。
亲王府的区域要抽签,但是各大勋贵的地盘,却是由朱瞻基统一分配的。
不可能让一个立了大功的公爵,抽到一块沙漠,而一个继承的窝囊废伯爵,占据一块金矿的事出现。
所以,朱瞻基这段时间,一直被京城各大勋贵在骚扰。朱瞻基不胜其烦,让人在皇城外张贴了三不准,才让所有人安分了下来。
一不准觊觎东洲,东洲不再分配范围。若心怀不敢,取消分封南洲。
二不准贿赂内侍,影响分配。一经发现,剥夺分封区域。
三不准勾结海军,为以后发展拉拢人手,一经发现,分封减半。
这三不准一出,让那些人心不定的勋贵们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立即安稳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那些文官们开始动作起来了。
相比勋贵们可以分封,在土地上获得有如古代封建的特权,文官们当然不肯眼睁睁地看着如此大的利益被他们获得。
但是文官有一个天然短板,就是他们的政治资本不能得到延续,家族势力得不到延续。
所以文官们的自身势力,是比不过武将和勋贵的。
武将,勋贵们有亲军,有家族,能形成强有力的小集团。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发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们不行,但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处政权。
南洲的三级管理制度,总督府是只管海军,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个州府,还有未来的县治一级,这些管理权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当初在设计这套管理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勋贵阶层虽然分封,但是这种分封不是为了给他们增加实力,只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开发南洲。
他们的发展需要引导,需要制约,当然离不开文官。所以,除了总督府的这一级军事机构,剩下的管理机构肯定是要交给文官的。
文官管工业生产,农业养殖,税赋,并且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利用他们来遏制武将,勋贵阶层,这个中间,同样要给文官集团让利。
利从何来?这又不得不谈到內监阶层了。
大明的內监阶层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机构。
在早年的征战中,抓获的异族幼儿,几乎全部被安排进了內监。整个大明的国营经济,几乎都被內监抓在手中。
丝绸行业,茶叶行业,钢铁行业,食盐行业,进出口行业,矿产领域,全部都是內监在管。
这股势力太大,而以后的內监来源肯定会减少。而且,朱瞻基也不愿意让內监越变越多。
所以,以后要减少内侍,像清朝一样,成立一家内务府,让文官来插手一部分商业领域,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一章写的有些乱,也短一些,许多书友在说,后面没有新意,老一套了,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敢写,无非也就是移风易俗方面。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应该有新意。那就是主角如果当上皇帝,几十年后的新世界。那个如同架空一般的新世界,应该会很有趣。最近在整理思路,争取在不忽略主角的前提下,写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新意来。)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