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

第18章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第18章

小说: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周族历经坎坷磨难,惨淡经营。在“重农慎狱,敬天保民”的旗帜和号令下,周族全体上下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同时,扶弱济困,主持公道,使周族赢得了众多方国的尊敬。周族的见贤思齐,求才若渴,又使四方人才趋之若鹜,纷纷来附。 
与殷纣王同一时代,且被纣王没计弄到商都囚禁过10年的周文王大难不死,侥幸脱离虎口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励精图治,开始了灭商的大计。他请来了具有大智大勇之才的原朝歌著名贩牛专家兼屠夫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做他的助手,并尊称吕尚为太公望。在吕尚的扶持下,周族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荡平了周边的数个小国。第六年,周族出兵大举伐崇,把战火推进到殷的腹心地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崇国被灭,最终使周族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格局,并渐渐完成了对殷都离宫朝歌的包围。在这种情形下,周文王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把都城由岐(宝鸡岐山一带)迁至丰(长安县南沣河一带),为灭商做了最后的准备。遗憾的是,就在大功垂成之际,周文王不幸与世长辞。继位的武王姬发继承父亲的遗愿,决心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 
此时商纣王的荒淫残暴日甚一日,域内域外烽烟四起,诸侯纷纷叛离,东南两处,刻无宁宇,殷商王朝的大厦已是风雨飘摇,几欲沉坠。 
眼看伐纣的条件业已成熟,但武王还是没有轻举妄动,商王朝毕竟经营了数百年,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武王和群臣对面临的形势作了冷静、客观的分析后制定出正确的策略,首先把都城由丰迁到离朝歌更近的镐,积极作灭商的准备,然后率大队人马,东观兵于孟津,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和检阅。此时有800多个诸侯小国前来参加盟会,周武王赢得如此众多的盟国,深知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殷商的灭亡已为期不远了。 
又过了两年,武王得知殷纣王更加昏庸暴虐,杀比干,囚禁箕子、太师疵,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最后连少师疆也抱着乐器连夜出逃。贤臣良将一个个离去,纣王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周武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亲自率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大举伐纣。周师从镐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向东推进,在殷商离宫朝歌郊外的牧野与前来援助的几百个方国联军会合,召开了誓师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武王以激昂凌厉的语气作了战前动员,说道:古人曾有这样的话,‘母鸡没有在早晨啼叫的,如果一只母鸡在清晨扑扑楞楞的乱叫一气,就会家破人亡。’现在商纣王这个王八蛋,只听女人的话,置祖宗基业于不顾,把个国家搞得乱七八糟,鸡飞狗跳,天下民众痛苦不堪,因此该死。我现在代表上苍来要革他的小命,努力吧,将士们!如果不努力杀敌,你们自己就会招致杀身之祸。(见《牧誓》) 7{ q m   
第七章 周革殷命的历史转折(2)   
SB0~IC 
B7w Xbbs。cq面礼 
当殷纣王听到周军会师牧野,兵临城下的消息后,惊恐之中不得不从爱妾妲己的怀里踉跄走出,匆忙拼凑起17万人马,号称70万大军到牧野迎战。 
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牧野之战开始了,周武王命令吕尚率勇士数人前去挑战。只见吕尚如老鹰奋击长空,大有一口将纣王吞入腹中之势。随后,武王以精锐部队“虎贲(勇士)三千人,戎车(兵车)三百辆”为先导,如急风暴雨般向商军阵地冲杀过去。商纣王的军队原本就是以奴隶和流氓无产者拼凑而成的乌合之众,平时受尽压迫和虐待,对殷商王朝早已恨之入骨。面对周军的凌厉攻势,不堪一击,随之在阵前哗变,纷纷掉转戈头,与押送他们的商兵头领厮杀起来。号称拥有70万之众的商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转身逃回城中,登上鹿台,眼望从四面潮水般涌来的周军,知道自己已无逃脱的可能,于鹿台之上自焚身亡。 
周人及其友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商都朝歌内的百姓满怀喜悦迎接周武王的到来。灭商的第二天,周武王命人扫除道路,重整河山,举行了一次即位仪式,并隆重宣布:按上天旨意,周革殷命,政权更迭,当今是周家天下。自此之后,周为天下共主,一个新兴的王朝在华夏大地诞生了。 
武王克商无疑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线,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一分界线的推定,对其前的夏商而言,是其总积年的起点,对其后的西周来说,可直接影响到列王年数的估算。因而这个定点的确立,被誉为整个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由于武王克商有着重大而非凡的影响力,所以传世文献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比较丰富,同时史料中还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这就为古今中外的学者利用文献和天文历法推定武王克商之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可能。但是,武王的军队何时出征,决战的鼓声何时敲响,鹿台的大火何时点燃……这一切,学者们的推算仅仅“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比单纯的理论推算复杂、困难得多。因为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这一事件的记载虽丰富但不完整,而且真伪难辨,甚至相互抵牾和歧异,从而造成历代学者对材料的理解各不相同,推算时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大相径庭,所推出的结果也就有了很大的悬殊。 
关于武王克商之年问题,董作宾认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人尝试解决了。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当推西汉末年与王莽同一时代,曾一度追随过王皇帝且荣登国师之位,显赫一时的刘歆。 
公元前7年,刘歆制定了著名的《三统历》,并根据《三统历》推算出武王克商之年相当于公元前1122年。这一结论在此后2000年间影响至深,几乎成为正统。如宋代邵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元代金履祥《通鉴前编》等皆从其说。尽管刘歆的推算并不可靠,但学术界还是公认他制定的历术开创了推算武王克商年代的先河,对后世学者给予了很大启示。 
继刘歆之后,关于武王克商年的研究,影响较大者乃唐代僧人一行根据《大衍历》所推算的公元前1111年之说。这一结论得到了董作宾等现代学者的支持。 
除一行之外,关于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算,代不乏人,并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孔颖达疏《毛诗·大雅·文王》推算的公元前1130年说,据皇甫谧《帝王世纪》推算的公元前1122年说,据今本《竹书纪年》推算的公元前1050年说等等。而学者姚文田在《周初年月日岁星考》中,一次共推出了公元前1067、1066、1065年三种说法。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武王克商之年的学者越来越多,参与研究的不仅有中国学者,还有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学者。研究者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尽管彼此之间仍有很大的悬殊和差异,但毕竟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前景。   
第七章 周革殷命的历史转折(3)   
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专门设置了“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一课题,专家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课题是工程所涉全部问题关键的关键,只有把克商之年这个定点抓稳抓牢,才有可能建立起三代年代学的坚固大厦。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前人的成果有个全面的了解,以达到知己知彼,百尺竿头更进一尺的效果。但是,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非常繁杂,且分散于国内外各个地区的各种报刊之上,有些论著在国内外著名的图书馆也难以寻觅,从而给研究、借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面对此情,工程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彭林等学者,毅然提出由北师大国学研究所牵头负责搜集编辑、翻译有关文献的设想。这一计划自1997年3月开始行动,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在此之前,关于武王克商之年到底有多少种说法,一直是人言人殊,难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的说共23种,有的说共28种,一般认为最多可到30多种。在这30多种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只看到引文而不见原文,这就使各种说法越发变得扑朔迷离。通过彭林等学者对国内外文献的搜集和发掘,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已达57篇,共有44种关于克商之年的说法,其中日本学者7种,美国学者7种,英国、瑞典、韩国学者各1种,其他为中国学者的结论。这些结论每一种都来自原作,并非辗转传抄而来,从而成为有关武王克商之年最完备的第一手学术研究资料。 
在彭林的主持下,学者们将搜集到的各种文献,编辑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一书出版。从书中可以看到,在44种说法中,年代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 
显然,以上44种说法,不可能都是真正的武王克商之年,历史上真实的克商年只有一个。真正的克商之年该怎样推定呢?为此,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经过缜密考虑和筹划,制定了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分期与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出一个最佳年代。 
沣西的考古发现 
为了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工程”研究人员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其中由考古学家承担的“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组,在陕西境内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丰镐遗址是周人建都岐之后的第二个都城遗址。周人自古公亶父迁岐后开始崛起,经历三代,文王末年,处于战略考虑,开始将都城向东迁移,坐落于沣河西岸的丰京即其迁都之地。到武王时,又在沣河东岸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史称镐京。因丰京与镐京甚近,且武王居镐之后,丰京仍然保留着周王宗庙,而西周诸王常居于丰或在丰处理国事,故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丰镐是文王、武王直至平王东迁这一历史时期内整个西周的都城。 
关于丰镐都城的湮没过程史无详记,但从流传于世的零散线索看,两处都邑的部分或大部分宫室毁于周幽王被杀之役是完全可能的。应当说,自平王东迁洛邑后,丰镐就衰落了。尽管世传“丰邑在丰水之西”,但自北宋以后人们已经不能分辨古丰水的位置了。于是,整个周都丰镐的地望也就无法确指。明清以来,许多学者试图查明丰镐的具体位置,并为此做过不少努力,但一直未能如愿。丰镐遗址像西方的特洛伊古城一样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自田野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丰镐遗址又成为学术界注目的焦点,学者们试图以新的考古学方法来破译这个久悬于人们心中的谜团。1933年,由北平研究院史学会的著名学者徐旭生领导的,常惠、苏秉琦先后参加的考古调查队,在沣河沿岸作了首次考古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丰镐位置的一些看法和猜想。   
第七章 周革殷命的历史转折(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丰镐地区持续进行调查发掘,并专门设立了考古工作站,这是在国内首批设立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考古工作点之一。自此之后,丰镐遗址的考古工作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顿外,基本没有中断。 
1951年春,由苏秉琦领队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考古队在沣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并在一个叫客省庄的北部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与西周文化的三叠层。 
1953年秋,中科院考古所再次派出由石兴邦率领的考古调查队,在1951年春季调查的基础上,沿沣河两岸的一定地区,作了比较普遍的调查。这次调查,在沣河中游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西周时代遗址墓葬十余处。从这次调查的报告看,考古人员只是感到“这些西周遗存的出土,提供了一些史料,对西周问题的解决,实在是可注意的一个地区”。但是,“究竟丰京的中心地点在什么地方,尚难确定”。 
1961年至1963年,丰镐考古队在胡谦盈等学者的带领下,查明了丰水、鄗水、滈池和昆明池等古代水道位置,并在白家庄、上泉北村、洛水村等地试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初步搞清了遗址中的地层堆积、分期和年代,为探索镐京中心所在位置提供了佐证。 
196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在沣西张家坡一带清理了西周墓葬124座,出土了大批陶器、铜器等器物。著名考古学家张长寿、胡谦盈等对这批墓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根据对这批墓葬随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