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86章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86章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

一种新式武器的投放使用,竟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如此关键性影响,
这不能不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我不能偏听一面之辞,我还得看
看另外一方是怎么说的。


首先,我认真查阅了当年厦门前线的作战文书、电报往来、情报分析、
战斗简报、总结,除个别对金门使用203 榴炮情况提到寥寥一两笔外,大多
不曾提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对待台湾部署“屠牛士”地地导弹和“响尾蛇”
空空导弹,以及美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9 月26 日之后的战斗损失统计,
也未见有大幅增加的情况。

第二,就这一问题广泛咨询了战争亲历者。

郭学瀛老人说:203 榴炮炮弹口径大,威力当然比155 大许多。但你威
力再大,也必须以射击精确为前提,打中目标威力才能发挥出来。事实上,
隔海远距炮战,双方都不可能做到弹无虚发,就算你瞄得很准,炮弹自身还
会造成落点误差。有时我们几十发炮弹只能争取一、二发命中弹、靠近弹。
同样,他的203 榴炮怎么可能全部打中我们的工事?

郭子兴老人说:命中目标不等于摧毁目标。我们有些炮工事做的也是
相当坚固的,除非他从射口打进来,稍微偏一点,抗155、203 问题都不太
大。

原31 军炮司参谋长于春章老人说:国民党的203 榴炮炮弹很重,是用
装填器上膛的,所以射速比较慢,隔好一会儿才能打一发。他炮弹好像也不
多,打几下便停止射击了,从来没有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威胁。

王金古老人说:203 榴炮那家伙死沉死沉,移动很困难,基本上是固定
阵地。

所以,国民党他不敢多打,打太勤了怕我们捕捉到它的精确坐标。

洪建才老人说:国民党瞎吹牛,9 月26 日之后我们围头的海岸炮阵地
都是好好的,他一个也没打掉,哪儿来的全部打掉?被打掉的只有二炮,时
间是8 月26 日,我记得清清楚楚。

洪秀丛老人说:小嶝岛挖出一发没有爆炸的203 炮弹,比普通炮弹大
许多,立着放,几乎和我一般高。他这种炮当然很厉害,无名高地牺牲的那
个炮班,很可能就是它作的孽。

第三,我特别地注意到了,9 月26 日之后,解放军厦门前线的炮兵火
力从未减弱过,要么不打,打则依然西风落叶怒涛惊岸。

综合上述各点,我得出一个基本的印象:203 毫米榴弹炮的抵达,无疑
增强了金门的防务,但并未改变火力方面大陆强金门弱的总体态势。203 榴
炮肯定给大陆制造过麻烦,但麻烦也肯定不像台湾所讲的那样邪乎。以至于
大陆方面对金门获取了203 榴炮这种事情明显地重视不够,这同台湾方面高
得不能再高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在人与武器之关系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历来大相径庭。最后,重
视人的毛和重视武器的蒋通过几十年的厮杀决斗得到了答案:在武器的质和
量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在战场上总是输,直至输掉了偌大一个中
国;而靠大刀梭标起家的毛泽东总是以接收蒋介石的武器装备壮大着自己,
壮大到58 年的夏天让蒋先生一同来欣赏中国战争史上最为壮观的炮击。鉴
往知来,俞大维博士理应明了,203 榴炮的运抵,只能为那场精彩纷呈的大
戏添加一朵小花絮,而完全不可能影响和改变大戏既定的进程与结局。毛泽
东的脚本中原来没有渡海及攻金的章节,如果有,我相信,我们最终会在北
京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欣赏到203 榴炮粗壮硕大的身姿。

※※※※※



11 月8 日,俞大维视察金门。

站在一座203 榴炮掩体前,他说:这门炮的射口太大,须用厚钢板挡
起来。

左右道:金门没有这样的厚钢板。

俞大维说:我回台北,立即就派人送来。

很不幸,没过几天,钢板尚未送到,这门203 榴炮就被来自大陆围头
方向的一发炮弹射进射口,毁损大半。炮长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俞大维遗憾叹息,悔怨自己未能及时将钢板送达,一疏忽成千古恨。

台北震惊沮丧,高层一片戚戚惨惨凄凄,悲哀如丧考妣。

战争心理学家认为:独立于武器之外的旺盛士气,方能使手中的武器
发挥最大功效,创造和把握致胜的机率;过分依赖武器的心理是一种自信心
不足的表现,武器一旦毁损消耗,士气便随之波动,败之征兆也。被美国人
誉为“当代中国孙子”的俞大维,对此好像并不透彻地了解和理解。

4


黎明,小雨淅沥,清雾迷蒙,一艘从台湾驶来的“中”字号登陆舰疾
驶料罗,推浪抢滩。舱门开启,四百余兵士蜂拥而出,以快捷迅忽之势跃进
至安全地段。

第一个增援营抵达金门。

作战参谋呈上将该营分发至某防区担当二线防务之命令草拟稿。胡琏
接过,飞笔签署毕,说:“这两日,该营可一边明确隶属、熟悉任务,一边
分批组织参观项目,瞻仰革命圣迹。。”参谋面露难色:“司令,现在共军
的炮火正打得凶邪哩。”胡琏言出不改:“不是早就讲过嘛,凡初到金门来的
部队都要先行精神教育,即便是战时,这个规定也不可随意弃改!”参谋诺
诺而退。

※※※※※


“革命圣迹”乃胡琏治金的得意之笔。

1949 年10 月至1954 年6 月,1957 年7 月至1958 年11 月,胡琏两度
以“金防部司令官”职统领金门党、政、军务。两任的施政方针为“精兵、
简政、厚生、宏教”,着眼于把金门建成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和跳板。他曾
精心筹划以二十万大军攻下四面皆山的漳(州)、泉(州)盆地,巩固年余,
再一举出击拿下整个福建,威胁赣、浙,完成二次北伐中原的准备。基于此,
他在金门除建设营房、兴建医院、整理港湾、开辟交通、积极训练和装备部
队之外,为了充实精神、振奋士气,还安葬了阵亡将士,并且建造了英雄馆
式的莒光楼、竖立起无名英雄像,以“毋忘在莒”的训示为中心,“把金门
同时也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垒”。

胡琏以物质建筑的方式“宏教”,给金门留下了多处将“传统精神”和
“现实意志”合二而一的“革命圣迹”:其一,“毋忘在莒”勒石1951 年,
蒋“总统”莅临金门巡视。胡琏面奏:金门人咸望元首有垂诸久远的手泽,
赐训军民,为万世法。“总统”遂挥毫书就“毋忘在莒”四个大字。胡涟征
雇能工巧匠,亲自勘察,将放大径丈的四字刻于北太武山顶中央最高处,数
里外就可看见,成为最显著的金门胜景。人们每一登临,即觉雄山巍峨,群
峰屏峙,一石擎天,壁立千仞。面对南海,碧波浩渺,俯视狂涛,怒潮澎湃。
远眺大陆,云山苍茫,近嫩全岛,景物历历。真个气象万千,引发无穷的遐
思与惆怅。


越明年,“总统”登山巅石刻处流连,他问胡琏:你懂风水吗?此峰此
石,确属佳美!流露出对胡琏此举的欣赏之意。

其二,莒光楼此楼完工于1953 年,为水泥钢骨仿古宫殿式建筑,凡三
层,飞檐画栋,朱碧辉煌,宏伟瑰丽,至为壮观,已成金门标志。楼名“莒
光”,盖取意实践“总统”“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图光大也。此楼功能实为
“英雄馆”,金门历次战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迹,都在楼内陈列,供人瞻仰效
法。最能表现胡琏独出心裁的是,匾额“莒光楼”三个大字,出自18 岁立
功士兵赖生明之手。胡琏把题字名楼的殊荣给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
自明,当在鼓士兵之气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为安葬四千五百战死、病亡官兵,胡琏决
定在太武山西麓径林谷地中建公墓。

此地钟灵毓秀,气聚风藏,面对大陆,遥望漳厦。墓前祭堂亦即忠烈
祠,祠内列供石碑,镌刻各员阶级、姓名、队别。移灵完毕日,胡琏举行公
祭大典。胡琏手撰碑文云:“当此黄土白骨,芳草夕阳,触景生情,凄凉满
目,实不禁怆然堕泪,放声一哭也。余亦饮泪以正告中华儿女曰:此民族战
士也,此黄帝子孙也,彼等为维护其国族而埋骨于此。。”其四,无名士兵
塑像胡琏认为,“在未来反攻大陆的伟大画面上,必须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
雄,来牺牲,来奋斗,而又默默无言,期期坚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业建
立。”据此构思,乃造无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镌刻了三句格言:“把
思想变成信仰,把意志变成力量,把理论变成行动”。三句话为蒋经国所说。
胡琏把蒋氏三句话和无名士兵像连在一起,显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无愧亭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筑,红柱绿瓦,
旁树栏杆,中竖大理石碑,一面刻孙中山遗训:“成功则造出庄严华丽之国
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亦不失为杀身
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胡琏修造此亭的灵感
源于斯巴达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转告祖国之乡亲,
不胜即死武士魂,埋骨异域男儿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内,对碑朗诵,
能够忧虑顿失,有“生命诚可贵,荣誉更无价”的观念产生。

亭成之日,将校们咸集亭前,各献亭名。胡琏定名为“无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
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
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
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
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
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
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
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
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
“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
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
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
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
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
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孟子》、《战国策》、
《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
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
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
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
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
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
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
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
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
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 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
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