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血战-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战争和印巴冲突等。此外,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过此种坦克。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美国人立即扶植蒋介石,将大量坦克慷慨地送给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装备了美国的M5A1、M24“霞飞”坦克等。美国顾问认为,用M24坦克对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了。至1947年,国民党装甲兵已有1722辆各型坦克,编成1个装甲师、6个坦克旅、4个战车群、1个战车团、1个战车营和18个战车连。在同人民解放军交手初期,M24坦克也发过一阵横威。但随着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M24也厄运难逃。在淮海战场上,M24坦克力不从心,彻底露出败相。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M24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履带被炸断了,坦克瘫痪了;天线被拔掉,坦克聋了;了望镜被砸烂,坦克瞎了。在西姚庄阻击阵地,人民解放军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秸猛追着坦克,坦克排出的废气被点燃了,发动机燃烧了,一辆辆坦克被大火包围,烧成了一堆堆废铁。
M24轻型坦克为传统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战斗全重18。37吨,乘员5人,即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车长(炮向前)5。486米,车宽2。95米,车高(至指挥塔顶)2。46米。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副驾驶员(兼机电员和前机枪手)位于右侧,他们各有1扇拨转式舱门和1具潜望镜,并设有安全门。车首上倾斜装甲板中部开有1个六边形窗口,装有1块活动盖板,盖板打开后,便于检修车辆转向机构。窗口右边装1挺前机枪。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右侧,每人各有1扇可向前开启的舱门。车长指挥塔为固定式,其顶舱可旋转,上边装有6具观察镜和1具潜望镜。炮塔内有1个备用座椅,供部队指挥官使用。炮塔顶后部装有1挺高射机枪,炮塔正中央装有1门火炮,火炮右侧有1挺并列机枪。
主要武器是1门M6型75毫米火炮,采用单肉身管、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及同心式反后坐装置。后坐装置与炮管同心安装在一起,除具有驻腿退作用外,还起倒向作用。火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48发。其中穿甲弹的初速为860米/秒。火炮装有电击发和手击发两种装置。火控系统包括炮塔的电液操纵和手操纵方向机、陀螺仪式火炮稳定器、观瞄装置、象限仪和方位仪等。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10~+15度。辅助武器有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19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相同型号的前机枪,12。7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440发;7。62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3750发。
发动机为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冲程汽油机,位于车体后部,在转速3400转/分时,每台发动机的功率为80。85千瓦。每台发动机的动力分别经液力耦合器、行星变速箱传至位于车体前部的传动箱,再经双差速转向机构、单级齿轮式侧减速器到主动轮。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只有4个前进档而没有倒档。坦克要借助加力减速器的倒档机构才能倒车。操纵装置有2套,副驾驶员代替驾驶员操纵时不必换座位。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在第1、2、4和5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行动装置上部有裙板保护。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单销式履带带有橡胶衬垫和中央诱导齿。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40千米。
车体和炮塔为均质钢装甲结构,车体前装甲板厚30毫米,倾角60度;前下装甲板厚25。4毫米,两侧装甲板厚25。4毫米,倾角78度;后部装甲板19毫米,倾角78度;顶部和底部装甲板厚12。7毫米。炮塔装甲板厚38毫米。车内备有2个灭火瓶,一个是固定式的,安装在发动机室内,另一个是便携式的,安装在乘员室。
变型车主要有自行榴弹炮和自行高射炮等。其中,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美国底特律坦克制造厂研制,1947年装备部队。战斗全重20。86吨,乘员7人。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和后部,为半敞开式。战斗室的装甲板垂直,厚12。7毫米。主要武器为1门M4型105毫米榴弹炮,弹药基数126发,最大射程111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45度,高低射界-10~+45度。辅助武器为1挺M2HB型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990发。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美国底特律坦克制造厂研制,1945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战斗全重19。28吨,乘员12人。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是敞开式的。车体后面装有驻锄,使车辆射击时保持稳定性。主要武器是1门M1型155毫米榴弹炮,采用单肉身管和螺旋式炮闩和分装式炮弹,弹药基数22发,最大射程148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37度,高低射界-5~+45度。M19型双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1945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主要用于攻击低空飞机和地面目标。战斗全重16。8吨,乘员6人。战斗室的装甲板是垂直的,上面敞开,装甲板厚12。7毫米。2门M2型40毫米机关炮安装在可旋转360度的特制炮塔内。该炮采用单肉身管、立楔式炮闩和自动装弹机及电击发装置。反后坐装置包括液压马达式驻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火炮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3~+87度。弹药基数352发,最大射高7000米,最大水平射程8750米。
M24轻型坦克是20世纪40年代的产品,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有的国家将其作了重大改进。芬兰72辆M24改进后称为NM116。改进项目主要有:换装法国的D-925型90毫米低膛压火炮,安装激光测距仪,取消车体前机枪及前机枪手,用12。7毫米机枪代替原来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换装“底特律”6V53T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191千瓦。换装“阿里逊”MT650型液力机械传动装置。通过改进,其火力和机动性都有明显提高。
。。。。。。。。。。。。。。。。。。。。。。。。。。。。。。。。。。。。。。。。。。。。。。。。。。。。。。。。。。。。。。。。。。。。。。。。。。。。。。。
M26重型坦克性能参数
战斗全重41900kg
车长8。65m
车宽3。51m
车高2。78m
发动机FordGAF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0/n。a。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n。a。km
乘员5人
火力装备90mmGunM3(T7);2x。30caliberMGM1919A4
弹药90mm:70发;。30:5000发
装甲13-114mm
爬坡度31度
通过垂直墙高1。17m
越壕宽2。44m
涉水深1。22m
M26“潘兴”坦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美国陆军的重型坦克,专为对付德国的虎式坦克而设计,美国人于1943年4月开始改造搭载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后来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这种车型勉强在二战结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实战20辆。同时,为了抵抗德军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试制出在T26E3的基础上搭配长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并于1945年3月投入了实战。比起高大的M4“谢尔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弹车形更具现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装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国坦克,都有飞跃性提高。M26“潘兴”由于服役晚,在二战中未发挥其作用,真正的活跃表现却是在朝鲜战争与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较量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以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数量优势来对付德国坦克的质量优势,但美国人并不甘心坦克技术上的劣势,于1942年,即研制出第一辆重型坦克T1E2,后来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又发展成M6重型坦克。该坦克的性能虽然优于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却赶不上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为了改变M6重型坦克的劣势,美国发展了两种坦克,一种是T25,一种T26。这两种坦克都采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优先发展,其试验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种型号。其中T26E1为实验型;T26E2装一门105mm榴弹炮,后来又发展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欧洲通过了实战的考验,于1945年1月定型生产,称为M26重型坦克,以美国名将“铁锤”约翰。J。潘兴将军命名。该坦克开始时是作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划为中型坦克类。
M26坦克为传统的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该车有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和副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位于右侧,他们的上方各有一扇可向外开启的舱门,门上有一具潜望镜。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稍靠前,为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后突出。车长在炮塔内右侧,炮手和装填手在左侧。指挥塔位于炮塔顶部右侧。炮塔顶部装有一挺高射机枪,炮塔正面中央装有一门火炮,火炮左侧有一挺并列机枪。
潘兴”装载的发动机是由福特公司开发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发动机,输出功率为368千瓦,在转速2600r/min时,功率为500hp。该发动机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评价,被认为是装甲车的标准发动机,发动机因采用一种新型双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其公路速度为48。3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也达到20千米/小时以上。公路行程达到200千米,“潘兴”的机动能力较德国“虎王”强很多。
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安装有液力变矩器,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变矩,减少换档次数,从而可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行星变速箱只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采用了一根既能变速又能转向的操纵杆,故容易操纵。行动装置采用独立扭杆悬挂装置和液压减振器,第1、2、4和6负重轮处均装有减振器。第1负重轮平衡肘和诱导轮曲臂之间装有补偿机构,用以自动调整履带松紧度。其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传动装置由行星减速器、液力变矩器、行星变速箱、双差速转向机构和单级齿轮式侧减速器等组成。传动装置的部件(侧减速器除外)都装在一个箱体内,该箱体与发动机曲轴箱固定在一起。行动装置每侧面有6个双轮缘负重轮和5个托带轮,履带裙板由4小块组成,仅遮住托带轮的上部。履带为金属-橡胶结构,履带宽为609mm或584mm。M26坦克的车体为焊接结构,其侧面、顶部和底部都是轧制钢板的,而前面、后面及炮塔则是铸造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厚120mm,前下装甲板厚76mm;侧装甲板前部厚76mm,后部厚51mm;后面上装甲板厚51mm,下装甲板厚19mm。炮塔前装甲板厚102mm,侧面和后部装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车内设有专用加温器,供驾驶室和战斗室的乘员取暖。
“潘兴”T26E3的主炮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两者都是美军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产物,这与德国坦克炮发展思路相似,起因无非是高射炮具有与坦克炮同样的高初速特征。M3炮身长50倍口径,T15E2炮身长70倍口径。如同德国的“虎”式装载56倍口径的KwK36,而“虎王”装载71倍口径的KwK43;“潘兴”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弹、曳光高速穿甲弹、曳光穿甲弹和曳光榴弹。弹药基数70发。其中被帽穿甲弹的弹丸重11kg,在914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22mm,在1829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06mm。高速穿甲弹的弹丸重7。6kg。914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99mm,1829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56mm。火炮射速为8发/分。比较双方的攻击力,若“虎”式KwK43和“潘兴”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弹的话,KwK43处于优势;都使用高速穿甲弹则不相上下。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弹,KwK43处于优势,使用高速穿甲弹则T15E2处于优势,但高速穿甲弹的弹芯需要金属钨做原材料,德国无此矿产,所以很少配发部队。但美军却大量装备,并特别强调:如果遇到德国的重型坦克,应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弹火控装置包括炮塔的液压驱动装置和手操纵方向机、观瞄装置、象限仪和方位仪等。炮塔可由炮长或车长操纵,当车长发现重要目标需直接操纵炮塔时,炮长的操纵装置便自动切断。
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60度,炮塔旋转360°需17秒,高低射界为-10度到+20度,而德国“虎王”的炮塔在液压驱动下旋转360°需要19秒,火炮俯仰角度范围为-8°-17°。瞄准装置有两种:一种是供直接射击用的潜望式瞄准镜和望远式瞄准镜;另一种是供间接射击用的方位仪和象限仪,与攻击力相关的还有瞄准镜的性能。德国“虎王”的瞄准器是TZF9d型,倍率为3-6倍,有效距离3000米。M26“潘兴”的瞄准镜采用M70F或M71C,其中M70F为1。44-6倍,M71C为5-8倍。另外,“潘兴”还装备了M19方位角度指示器、M1象限仪和M9高低仪。后期生产的M26坦克上还装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