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

第45章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45章

小说: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张刘(伯承)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的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泸天芦雅名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求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八千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已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廿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毛泽东要求徐陈就电文表态,看来在这之前其它几位已经先开了会,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封电报对形势的分析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陈昌浩表示支持北上的决定,但要力争左右两军同时北上,如果不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就和左路军南下,总之,陈昌浩是不希望两家分开的。徐向前表示同意中央的意见,对于南下的考虑不成熟,不发表意见。毛泽东说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北上,那么就给左路军发报。电报8日晚发出,末尾署名:恩来、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泽东、稼蔷(稼祥) 
这封电报很有意思,红军发电报是不习惯称兄道弟的,署名都是以姓简称,可这次中央等几人破天荒的谦称“弟”,称张国焘等为“兄”,且在署名时全部用了名而省去了姓,倍显亲热。这是中央在示好张国焘。电报发出后,毛泽东焦虑万分,从表态来看,徐陈二人对于北上并不是那么坚决,陈昌浩更是提出了南下也是一个选项。此时,右路军的一军团已经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北出,手头只有彭德怀的三军团,而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没有徐陈的支持,中央是没有把握调动的。彭德怀向毛泽东进言,咱们先下手为强,把徐陈绑架了吧,不然红军打红军怎么办?毛泽东考虑了一会儿,说道:不可……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包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4时
毛泽东等关于北上的分析很有水平,张国焘等关于南下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毛泽东等人并没看到这份电报,就在9日晚上,当中央和彭德怀的三军团趁着茫茫夜色拔营起程,与徐陈的红四方面军不辞而别。


会师不到两个月,红军就走向了分裂。关于这次分手,正统的说法是,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得到了一份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密电,其中“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话,于是急忙通风报信,党中央为避免被红四方面军挟持,而连夜逃离。这一说法,因为有毛泽东、彭德怀和叶剑英的回忆做依据,曾经被认为是最无争议的结论。
可是随着早期档案的解密,人们发现长征期间所有的往来电报都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尤其是1935年9月间的电报,每天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找到这封9月9日张国焘致陈昌浩的事关重大的“密电”。
李德关于此事的回忆是:“有人告诉我……(张国焘)给徐向前下达密另,要求徐向前制服中央委员会对他命令的抵抗,如果必要就使用武力。政治局害怕张国焘政变,决定独立行动……我怀疑是否确有其事,至少博古事后也表示非常疑虑。如果事态果真如此,那政治局就会召开紧急会议,我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第二天出发后才得到消息……会师不久的红军就这么分裂了,至于分裂是怎么发生的,以后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人们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错误归咎于张国焘。”
张国焘关于此事的回忆是:“毛泽东等破坏了中共和红军一致行动的最高原则,私率一、三军团单独行动,结果造成中共和红军的分裂,历史如系事实的写照,则应大书“毛泽东分裂了中共和红军”……他(毛泽东)利用红四方面军经过重大牺牲所打开的北进通道,悄悄溜走,再也不管其它大多数同志和军队;他使用“北上先遣队”的名义,暗中携带着中央机关和各要人,要蒋介石误以为中央还在毛儿盖,进攻的箭头不会指向他那个支队……是“宁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权谋思想作怪……如果毛泽东事先将单独北进的行动,告诉徐向前陈昌浩,或事先与总司令部商讨,他决不会受到阻拦……如今毛泽东等私撤防线,秘密北进,显然是不顾大局的自私行为……朱德也认为这样的秘密行动是不应当有的……抹杀了总司令部的职权,也没有照顾到徐陈的安全”。
同样的事,当事人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描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不过有一点,三军团出走的那一夜,徐向前、陈昌浩一直在酣睡。身边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变,他们居然丝毫未察觉。如果陈昌浩真的有意危害中央,中央机关和三军团的大队人马,能否如此顺利地全部开走,是很难说的。
我对红军的指挥体制没看太懂,在红军总司令部已经下达了南下的命令后,一、三军团却单独北上的情况,算不算违抗军令?中央是否有权在不和总司令部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给部队下达命令? 
下面咱们分析一下这个如罗生门般诡异的事件:
首先,胜利者说的有道理吗?从中央和红三军团月黑风高时节,偷偷摸摸拔营的举动看,他们是在躲避徐陈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徐陈会威胁到他们。即使没有找到那份重要的电报,也不能证明这个事就不存在,毕竟战争时期,丢份电报也说得过去,所以说胜利者讲述的事件过程看,还是符合逻辑的。
接着,我们看张国焘真的想武力胁迫党中央吗? 张国焘想当一把手的愿望已经表达的很充分了,但那还是在党章允许的范围内的争论,却没有证据证明他准备武力胁迫中央,这就要说那封失踪了的电报了,没电报不能证明这事不存在,但同样不能证明这事存在。如果叶剑英看到了那封绝密的电报,那么徐陈肯定也看到了,看到之后,如果准备领命行动,就不会不派人监视中央,如果不准备领命行动,则应该将电报交给中央,如果拿不定主义,则两个人应连夜商议,可事实是,没人去监视中央和三方面军,以至于他们轻松离开,二人也没商议,而是认真的睡觉。如果他真的发过那封命令徐陈动手的电报,那么张国焘在半夜12点,在毛泽东已经逃离的时候,又发来一封言辞恳切的电报,详述了南下的理由,很显然于理不通。
那么,张国焘回议录中提及的是否有道理呢?我们从李德和张国焘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二人对毛泽东的道德水准给予了极低的评价,两个中共曾经的核心领导层成员,在垂垂老矣之时,在追思过往岁月之际,本该与世无争的他们仍然不能平和心态,仍然要对自己政敌的人品进行猛烈攻击,当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羡慕嫉妒恨”,但带着这种心态写史也难免会有偏颇。毛泽东带着已经被打残的一三军团独自北上,有什么意义?8万6都打没了,带着这万把人跑个什么劲,如没有其它原因存在,我万难相信头一天还长篇大论说服张国焘向右路军靠拢的毛泽东,会突然选择和红四方面军脱离。
 1。 你依靠什么数据说小的多?我上面列举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疗”这么多项,请分别论证。
2。 这种小的多是60年间缩小的,还是30年间缩小的?

1 那我就说说49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吧
经济上49年的时候中国农业来说基本还停留在1000年前的宋朝时期的水平,事实上从宋朝以后49年 中国的农业就没进步.工业上49年的时候 中国不能说是空白 但实际上49年的时候 中国的钢铁产量 就是给没家打口铁锅都不够.可以维修一些工业产品 但没有制造能力.参看 洋丁洋火的说法.

政治上表面看上去比现在要好 但实际上只是城市里上层人的游戏罢了.在农村依旧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天下.城市底层是私刑泛滥.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资格或者根本不知道参与的 也不觉得国家政治和自己有关系.

军事上44年在全世界都在反攻的时候 中国依旧被日本打的一溃千里 军队内部腐败成风 底层士兵待遇悲惨.

文化和政治基本一样 上层看起来很好 但实际对底层没任何影响.底层文化依旧是戏曲 评书这样的文艺方式主导.新文化也就是停留在上层建筑上罢了.

教育当时中国人80%是文盲 农村更高达90% 全国上过大学的人加一共也没100万人,

医疗 当时人均35岁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2。 准确说是前30年打的基础 后30年才有的发展.不然如果前30年就按后30年的搞法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只会加大.
1。你只说了中国49年之前的情况?却没说49年时美国的情况,更没说79年和2010年时中美的情况,怎么来确定差距缩小了呢?
2。不比较79年和2010年两个节点上的情况,又如何确定这个缩小是前30年缩的,还是后30年缩的呢?
3。49年前,连年征战的情况下,老百姓依靠宋朝的生产水平,尚可养活1000万军队,为什么和平时期反倒不行了呢?
4.1944年依然被打的一溃千里,当时日本是强弩之末,中国何尝不是。1979年打越南我们的战损比是多少?请问如果1949年打越南会有这么大吗?
5.1945年可以有重庆谈判,而且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双十协定,请问现在能来这么一个台北或北京谈判吗?
5.49年之前私刑泛滥的情况我不了解,如有兴趣请详述之,但我知道从反右开始,中国是私刑泛滥的,有视频有照片为证,比如彭德怀,刘少奇被揪斗的照片。如此这般,怎么能说差距缩小了呢?
6.49年之前,至少还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吧,比如鲁迅,至少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吧,请问49…79年间,文化是怎么进步的,进步到只剩8部样板戏,算是进步吗?如果大字报算文化的话,那你可以说进步。
7。请问79年前,全国上大学的人有多少?分别比较49和79两个节点上美国的情况。
8。平均寿命35岁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先要上班,其余的灯闲下来再回
没有了敌人进攻的红军,过的并不太平,这地方太穷了,和开始设想的陕甘根据地完全不同,这里有三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