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

第4章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4章

小说: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不要进去了,快想办法。
 袁世凯二话不说,跑回家来,收拾行装,即在张怀芝等人的保护下前往火车站,投奔身在天津的直隶总督杨士骧,此人是袁世凯的亲信。为防不测,袁世凯不敢到天津本站下车,而是提前一站让张怀芝给杨士骧打电话,让他派人来接。杨士骧倒还镇定,他接到电话后让袁世凯万万不可来督署,也不能让人看见他的行踪。正当袁世凯气恼之时,杨士骧的亲信带来了北京的最新消息,说袁世凯“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袁世凯听后这才长舒了一口气,随后立刻回京。
 第二天,袁世凯终于见到了那道上谕“内阁军机大臣外务部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驱驰。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意思是说,你能耐很大,忠心耿耿,我们正想用你呢,没想到你现在足疾严重的路都走不了了,你回家养病去吧。
 三天之后,袁世凯收拾好了行囊,带着他的一妻九妾在凄风之中黯然离开了北京,离开了这个曾经寄托了他无数憧憬和理想的繁华都市,离开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看着袁世凯落寞的背影,张之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那天,袁世凯没有参加军机大臣们的例会,接着大家就发现袁世凯失踪了,当时张之洞就毛了,他预感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袁世凯此次逃脱,必然调集重兵回来报复,而朝中这群废物,打小报告在行,干正经事完全无用,这可如何是好。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袁世凯回来了,而且规规矩矩的谢恩,规规矩矩的回了老家。
有人该说了,你这写的都什么啊,前面说袁世凯手握重兵,党羽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耳目,又一直想攫取更多权力,而摄政王年轻阅历浅,那帮皇亲国戚一群废物点心,怎么到了动真章的时候,倒看人家载沣气定神闲,而袁世凯惶惶如丧家之犬啊。
 您算说对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得到当值太监密报之后,袁世凯还凛然进殿,那他就是岳飞,可惜他不是,他转身就跑了,这是人之常情,咱们没资格这么去要求别人;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然后挟天子令诸侯,那他就是曹操,可惜他也不是;
如果他跑了后,调齐人马,围攻紫禁城,迫使载沣交权,从而实行他所倡导的君主立宪,那他就是一代伟人,可惜啊,历史就是这么无情,英雄和狗熊有时就是一念之差。
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做,乖乖的,没做任何反抗的交出了所有的权力。
袁世凯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经得出结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尽管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当时已经不那么合时宜了。
第六章 治国如同过家家
 罢黜袁世凯的行动竟然是出乎意料的顺利,这样年轻的载沣不禁洋洋自得起来。既然袁世凯我都可以收拾的如此轻松,别人自不在话下。
 于是载沣的干劲更足了,干什么?干事业呗。干什么事业?过家家呗。
 有人说了,人家是政治家,是国家领导人,人家做的是军国大事,怎么到你嘴里就成过家家了,别着急啊,听我慢慢讲来。
 我没就从载沣从政开始说起吧。
 此人他当年作为“谢罪专使”到德国转了一圈,别的没学着,只是记住了德国皇帝威廉的一句话:皇帝要直接掌握军队。载沣越想越有道理,是啊,军队必须掌握在我们皇族手里,特别是不能让汉人拿去了,那江山必倾。于是回国就建了个陆军贵胃学堂,主要招收出身于亲贵家庭的子弟,当时载沣带头入学,他的弟弟载洵和载涛也跟着进了学堂。那个喊着要手刃袁世凯的溥伟当时也是这个学堂的学生。这下乐子可大了,一群富二代、富三代、富四五六七代外加权二代、权三代、权四五六七代,他们平时是干什么的啊,提笼架鸟的呗,招猫斗蛐蛐的呗,把这帮孙子们凑在一起,那太合他们的心意了,直接把贵胄学堂当成可以天天开的大PARTY,老师直接就当奴才那么使唤,吃的那是山珍海味,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高兴了还可以在课堂上来段京戏,靠,就这么所破学校,竟然诞生了那么多军队高级将领,你说这不是过家家,是什么?
 这还是当年的事情,咱们再看看真正开始摄政后,载沣是怎么玩儿的。
 1908年12月,建立了一只由载涛、毓朗和铁良担任训练大臣“禁卫军”,都是从陆军中挑选的精壮士卒,目的是用来保卫皇帝和王宫。
 1909年1月,载沣指派善耆、载泽、铁良妥为筹划,意欲重整海军,而真正海军出身的萨镇冰却名列第四。
 1909年7月,宣布三岁的溥仪为海陆军大元帅,并由摄政王代为执行。
 接着,将军谘处从陆军部独立出来,变成一个襄助摄政王的一个专门机构,指派载涛和毓朗负责;
 将海军处从陆军部中分出来,设置独立的筹办海军事务处,由载洵和萨镇冰充当筹办海军大臣。
 载沣还任命排汉思想最厉害的良弼为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官。
 1909年8月,载沣又命陆军部尚书荫昌兼任近畿陆军六镇的训练大臣。
 1909年12月,载沣宣布设立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
 类似这样的安排一直折腾到1910年秋天
 大家都看出来了吧,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统领禁卫军和军谘处,他自己海陆军大元帅,三个毕业于陆军贵胃大PARTY,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后生,获得了中国军队的领导权。这恐怕也创造了世界军队史上,最高级将领年轻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任人唯亲做的如此露骨,如此的不加掩饰,以为只要是自己兄弟就放心,可结果是不光让有能力的汉族官员心灰意冷,也使那些忠心耿耿的满族官员倍感受伤。于此同时,在满族贵族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帮派内耗,贪腐横行,而就在这时候,各地的革命党风起云涌,接长不短的发生以推翻清廷为目的起义。
 面对摇摇欲坠的现实,载沣就如一个坐在波音飞机驾驶室的老农,除了把自己的农民兄弟调进驾驶室外,就只剩下对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仪表盘发呆了。


第七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晚清,一直有立宪和革命两股希望促成国家政体变革的势力,其中以当年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相对温和,他们寄希望于清朝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看清国际国内形势,从善如流,穷则思变,学习先进国家的治国经验,将中国引向一条民主治国的康庄大道,事实上他们也曾接近成功,他们遇到了一位开明的皇帝,只可惜开明皇帝背后还有位不太开明的皇太后,以及她所代表的力量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1898年,戊戌变法被残酷镇压之后,原本不为大家接受的激进的革命势力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不妥协,不忍让,坚决推翻满清统治,对,就是造反。但与以往历次与改朝换代有关的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而是要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中国近代史中,最难讲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一段,立宪派好几拨,革命党数百个,尤其是革命党,一群晚清愤青,他们有理想、有知识、爱国家,爱人民,勇于现身,但又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很多人眼高手低,敏于言而讷于行,今天的敌人明天就握手,明天的同盟后天就解体,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和历次改朝换代相比,这个时候思想空前解放,行动空前混乱。
那么,从哪说起呢?从同盟会开始吧,这个组织太重要了,后来影响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大都出自这里。
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将其几年前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这个孙中山可不一般,现如今,他的故乡被命名为中山市,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中山路,且都是该市最繁华的大道之一。
孙中山,姓孙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只因在日本时用的化名中山樵,后人才称其位中山先生,其实他自己题字写文件从来没用过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
孙中山从小受西方教育,属于民智未开之时最早接触先进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喜欢高谈阔论,自视甚高,曾经在1894年,二十八岁的时候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上李傅相书》,洋洋洒洒七千言,开头一大段是马屁文,奉承完李鸿章博学多才日理万机,又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力已经堪比欧洲,洋人有的我们都有了,我们广大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等等,要不是用古文写的,我还以为是新华社社论呢。马屁拍完,进入正题,后面应该说写的不错,用流畅的文笔,清楚的逻辑,以拳拳爱国之心,说了一大堆放之四海皆准的废话,水平大约可以相当于政教系本科的毕业论文。
不要认为我这么说是贬低革命先驱啊,革命先驱也有年轻的时候,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年轻人已经殊为不易。
当然了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引起李中堂的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李大人根本没有看到这封信,也许看到了,懒得作秀,于是没有回信。总之,孙先生的这篇寄托了自己革命理想的大作发出后,即石沉大海。
可孙中山显然将这看做了李中堂的傲慢,于是跑到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一个叫“兴中会”的组织,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本来想报效朝廷,结果不给老子机会,老子推翻了你。
几个月之后的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兼并了“辅仁文社”的兴中会在香港正式成立总会,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
这个誓言的前两句,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反清复明,后两句概括起来六个字——等贵贱,均贫富,有人说,你就扯吧,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难道狭隘到和韦小宝一样吗?难道就会拾人牙慧,拿宋朝农民起义领袖的政纲直接照搬吗?
你还别说,孙先生后来加入了洪门,而许多资料显示,这个洪门就是当年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韦小宝同志是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孙中山同志是洪门致公堂洪棍,二人职位相当。
这里要表明一下本人观点,本人绝对不认为孙先生这四句口号狭隘,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是狭隘的,“驱除鞑虏”就是大汉族主义,纯粹是这些年错误的历史教育造成的。
元朝,清朝作为我们中国国土上曾经出现过的历史时期,是客观存在的,于是我们弱智的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简单的将这两个朝代的入替等同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根本抹杀了侵略者以武力征服弱小,以野蛮强奸文明的罪恶,在CCTV一套竟然在黄金时间播出《施琅大将军》,公然将一个先投降侵略者,后又狐假虎威,帮侵略者将祖国最后一个据点攻陷的大汉奸涂抹成民族英雄,这是纯粹的颠倒黑白。
所以说,基于正确的历史观,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很有见地的,以反抗侵略者为由,不仅可以得到广大大汉族群众的共鸣,也更容易化解汉人知识阶层、汉人官僚阶层的敌意,应该说这是一个和大汉族主义无关的政治正确、效果显着的政治口号。
如果您不同意我上述的历史观,那就不用往下看了,因为我后面会讲到很多很多的抗日英雄,如果以现在那帮弱智历史学家的观点,薛岳还打什么长沙会战,直接投降,然后率领虎狼之师一举攻克重庆,大东亚共荣圈建立后,也许也可以拍一部《薛岳大将军》的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出,岂不扯淡。
至于“等贵贱”,与人本思想,与人权思想相符合,与资产阶级革命“人生而平等”的观点相符合,是及其积极的,是我们大家至今还在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均贫富”则有其历史局限,这一点,待咱们讲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时,会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


言归正传,接着说我们的孙先生,从这之后,孙中山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游历列国,宣讲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经不再是给李中堂写毕业论文时候的毛头小伙子了。
及至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的地位日隆,此时的他及他的战友们已经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宣传革命了,他们准备主动的向保守的立宪派,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