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21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21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唱。史书有一段精彩记载,“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段记载,四件事,亲自击筑,自己演奏;自为歌诗,写了《大风歌》,刘邦一生两首歌,后有《鸿鹄歌》;边舞边唱,手舞足蹈;泣下,唱着落泪。这事中间有两点影响大,与乡亲饮酒与创作歌曲影响极大。
三是从今年开始世代不再向国家交税和负担徭役。这是施恩沛邑。这对沛县百姓来说是天大恩情。百姓当然高兴。百姓向刘邦提出要求,你是丰邑人,光把沛邑恩惠了,丰邑呢?刘邦说,有一事我不能原谅。我刚起兵时跟雍齿叛变,我不能满意。
四是复丰比沛。免了丰邑的税务等。这就要回去了。
刘邦呆了二十天的时间。这时,刘邦健康不好了。平叛时受箭伤。
刘邦为什么重视故乡之行?一是布衣出身;二是衣锦还乡。再看刘邦子孙,没有刘邦对故乡亲。刘邦是在故乡生活了四十八年,子孙是在皇宫里生活久。刘邦一生大半辈子在沛县度过,所以他对家乡感情深厚。只有布衣才能如此。当然还有他衣锦还乡,有心理满足。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事,一是《大风歌》,二是高祖还乡。像《新唐书》记过李世民还乡的故事。李世民不是平民,父亲是唐国公,是贵族出身。李世民生在武功郡的宫中。贞观六年时,曾回过武功郡。《新唐书》记:“晏群臣,赏赐闾里,同汉沛苑。”李世民还写过诗,诗中有两句:“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写得有意思,与高祖还乡一样的。这里涉及他对刘邦还乡的理解。有“欢”与“乐”二字。他看大风歌是胜利者的欢歌,我觉得不是,这是胜利者的哀歌。看其中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欢还是哀?我觉得是哀。一、谁在欢?“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是百姓乡亲在乐。没写刘邦乐。二刘邦的真实内心是欢乐吗?我觉得不是,他唱着泣数行下。哭起来了,是乐极也是因为悲生。另外,刘邦还说游子悲故乡,灵魂永远心系故乡。他欢不起来。
刘邦被困扰着,原因是什么?一是对臣子忠诚的深忧。像黥布是三大功臣之一,变叛臣了。韩信彭越黥布都反了,连萧何都不信了。他平定黥布之乱时,不断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听说,手下说他被灭族不远了,建议他玩腐败。他只好强买民田,搞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这是萧何自泼污水,毁掉美好形象。“上乃大悦”,刘邦非常高兴。因为他太清廉了。刘邦特别不高兴。现在高兴了。这时,连萧何刘邦都不信,刘邦能乐吗?这些乡亲哪里知道刘邦心中的忧虑。二是对继承人深怀忧虑。刘邦这时对易位太子的想法极深,回到京城就想另立刘如意,此时呆在故乡能不想吗?他也欢不起来。三是对自己生命不永的深忧。他知道活不长了,这时离去世还有六个月。人死都有预感。除非心脏病,一般人都会感觉生命差不多了。他比吕后大二十多,两次致命箭伤,回京城就病重了。他对自己生命不长的深忧也在心里。能欢得起来吗?凡是欢的人一定没那么多事。所以《大风歌》是胜利者的哀歌,所以有最后一句。
作为皇帝,刘邦最操心的是赶快选一个可靠的接班人。别让江山像秦始皇去世一年就起来了起义。《大风歌》太有名,所以直到今天,江苏丰县沛县都有歌风台,就是当年创作的地方。文学史上有系列诗,有一大批歌颂的诗。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许多人都误读了它。
高祖还乡事件本身,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为佳话。元曲有一批作家,写高祖还乡,最有名的是睢景臣,因为太有名了,直传到今天。题目就是《高祖还乡》,散曲八支曲子。我要介绍的是下车到看这一段最精彩的。
第五支写的是“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亲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看见大汉下车,目中无人。抬起头来一看,我认得,那不是我村里的吗?
第六支更漂亮,“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最后两句,是“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偷了我家的桑叶,冬天借了小米,一年到头借的都查不过来,硬从我家强秤走了三秤麻,现在还有账册,一笔笔写着。“少我的钱,差发内施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原来叫刘三,现在改名叫汉高祖,我就不认识你了?这一段妙,高祖是庙号,开国皇帝,庙是摆在第一,所以叫汉高祖,是人死后才叫的。活着不叫这个。故意这样混在一起,写得特别妙。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写的不是真实的刘邦,是文学作品中的刘邦。但把还乡的故事用农民的眼光来描述,把神圣的光环揭穿。他完全成了无赖。想象创造,写成了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芳名。与历史是两回事。但也说明在元代那么多人写这个题材,说明这事太有名了。相距千年,还有记住他回家一事。
 

大风歌42…英雄末路
(刘邦击败了叛将黥布的主力后,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沛县,写了流芳千古的《大风歌》。他只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布衣百姓到登上皇位的华丽转身。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身患重病,在他为数不多的生命最后时刻,刘邦与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众诸侯王之间互相产生了疑惧,在他处理完诸侯王的叛变的事之后,他的生命已到尽头。少主刘盈即位后,实权就掌握在吕后的手中,吕后阴谋乱政15年,但没有造成巨大的伤害。)
刘邦从故乡回到京城,一入函谷关遇到几千人告状,告萧何。罪名是用低价强行买百姓田地。刘邦可乐了。萧何的光辉形象终于破灭了。刘邦笑着指着告状纸说: “君自谢民”,你自己去跟百姓解释吧。萧何没吭声。萧何知道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名没了,保命了。萧何说,长安这儿土地少,人口多,首都地区,人多。建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种地,用秸杆喂野兽。刘邦一听大怒,下他入监狱。说收了商人多少贿赂,还叫我开放上林苑,损害我的利益,讨好百姓。立即下萧何入监狱,戴了镣铐,这一条建议让他下了监狱。关了几天,有人站出来说话,不知道,只说是王卫尉。皇宫中央警卫团团长,来说,萧相国犯了什么大错呢?刘邦说他收了那么多贿赂,还听说秦始皇的相国李斯有功归皇帝,有过归自己,萧何比他差远了,所以我要治他的罪。王卫尉问那点钱他能看到眼里吗?当年荥阳时,当时萧何占着整个大后方,如果有企图,整个关中都不姓刘,那多大呀?他收点贿赂可能吗?你凭什么想他想得那么坏呢?这话击中刘邦要害。有些人想别人很坏,往往疑心重,萧何会那样做吗?再说为民请命是相国职责所在,你觉得李斯是榜样,他不是让二世亡国了吗?那算什么?说得刘邦无言。刘邦说,放了吧。
萧何放出来后,光脚上朝谢恩。萧何去了,刘邦说别谢恩了,抓你起来其实是想让天下百姓知道我不是好君主,你是一个好相国。你为百姓讲话,我抓你起来,我是用恶来衬托你美好。萧何也无话可说。这事是刘邦的解释。其实猜忌非一朝一夕。前后三次。第一次在楚汉战争时期,给萧何加官,有人点破这是不信任,萧何明白后赶快把它推掉,让所有儿子去当兵。送上人质,萧何让刘邦乐了。第二次韩信叛乱,刘邦第一反应是想到萧何,立即给萧何加封五千户,被封第一功臣时封了 8100户,排第三,这次加了五千,派五百警卫部队给他,萧何可高兴了。又被人点破,他辞了。这时儿子侄子都在刘邦手中,他没办法拿出家产捐出献给国家,帮助平叛了。这刘邦才解除了怀疑。第三次黥布叛乱时,他只好朝自己泼脏水。长期不信任才抓起萧何来。
又一人叛乱了,这是刘邦因亲封王的第一人,卢绾。与关系太铁。卢绾与刘邦居同里、生同日、学同师。住一条街,在同一天出生,一块儿上学,师从同一人。两家父辈是世交。刘邦封他为燕王。结果他反了,对刘邦的精神打击极大。刘邦死有两个原因,一是病让他倍受煎熬;二是卢绾叛乱让他精神崩溃。一句话的事,让卢绾叛乱了。陈豨叛乱时,他参与平叛。派一个外交家张胜出使匈奴,一件任务,让匈奴不要支持陈豨,遇到臧荼的儿子臧衍,给张胜说了一席话太厉害了。“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之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两层意思,燕王高看你是因为你熟悉与匈奴搞外交,所以一出使匈奴卢绾就想到你。所以你有分量。燕国为什么重要,因为叛乱不断,如果平定了叛乱,下一个就是燕国,你也被整掉。这话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你有没有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只要你有用就有价值,没用就没有价值。这一说,张胜明白了,陈豨不能灭呀,燕才能长存,我才能不断重用。所以他不经燕王同意告诉匈奴,帮助陈豨抗汉军。燕王怀疑张胜叛国,张胜一说,原想杀张胜家族,所以找一些替身,杀了,安排两个人,一是张胜长期驻守匈奴,派范齐帮助陈豨对抗汉军。卢绾做了两件错事,结果被暴露了。这事报告刘邦了,刘邦知道了卢绾是帮助陈豨的。匈奴降将还说,派大使长期住在匈奴。刘邦一听,证明卢绾通敌。
卢绾叛乱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一是私欲膨胀,他本没叛乱之心,就想长期做燕王,其实最好办法是执行中央的命令,他错误地选择了帮助陈豨才能长期做燕王。这是他最大错误。一错再也无法改。二是疑惧心,刘邦与诸侯互相猜疑与恐惧。这些起源于韩信,没理由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没有确证就诱捕了楚王韩信,没有任何过失就降韩信为淮阴侯。韩信一抓,在诸侯王中产生恐惧症,只要找谈话,这人立即就反。不反就怕像韩信一样被抓。刘邦一召谈话,必反。臧荼反,韩信反,韩王信反,梁王彭越反,黥布不谈话都反,最后是卢绾,本想跟刘邦谈话,卢绾跑到国境线上驻扎,等,等刘邦病好解释一下。他觉得可以解释清,等了几个月,刘邦没好,死了,卢绾立即投降匈奴了,被封,病死了。刘邦回到京城后,这两件事把刘邦折腾得只剩下一口气了。信任的萧何下了大牢,最信任的朋友叛乱了。病重,刘邦请医生,医生说可以治好,刘邦破口大骂,我现在天命已尽,还说能治好,能治好吗?回去吧。临走,给了五十金。刘邦挺着。吕后问他,万岁后,假如萧相国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接下来呢?刘邦说,王陵,王陵直要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不可独任周勃厚重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以做太尉;吕后又问,再接下来呢?刘邦说,你也管不了了。所以高祖十二年四月刘邦病死。
刘邦得到消息,立即把亲信的审食其召来,讲一番话,功臣跟皇上一样是百姓,后来一块打天下,皇上当了皇帝,心里不服气,现在服侍少主,十七岁,这帮老臣辅佐他,一定做不成。一帮老臣辅佐十七岁少主,服气吗?皇上一归西,他们无所畏惧,别说皇上死了,秘不发丧。谁都不知道,有一个精神威慑,谋划一下,一网打尽,族诛。把三族全灭了,天下才能安定。吕后这个计划,如果一实现,西汉肯定完蛋。调兵遣将时,这个消息传出去了,能不传出去吗?传到郦食其弟弟郦商的耳中,平时跟吕后宠爱的审食其关系好。郦商讲一番话,听说皇上死了,欲诛诸将,诚如是,天下危矣。为什么呢?如果陈平与灌婴驻荥阳,周勃燕代,朝中一杀功臣,大臣内应,诸将外叛,里应外合,怎么应对呀?吕后傻了。仔细考虑,下令,取消族诛令,宣布皇上驾崩,这场乱平息了。刘邦相当英明。事实证明极其英明。三任丞相保证天下稳定。但他也糊涂,对老婆没看透。只顾得防外,保持天下稳定,忘了防内,想乱刘氏江山的正是老婆。他没想到吕后乱政。这是他糊涂的地方。好在吕后只有一个中心,让她年轻儿子控制皇权,保持住就不会大乱。儿子死了,她就坐不住了。独生子一死了,她就乱了。好在没造成太大伤害。这样刘邦走完了六十二年人生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