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12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2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平这一手一般人想不起来。他两次违背皇命,几天后,樊哙来了,官复原职,这验证了陈平的想法是对的。如果照章办事,会惨了。在灵堂前的痛哭,把刘邦下诏书去违背皇命,一五一十全部告诉吕后,她不能怪罪了。救了樊哙的是陈平。吕后觉得他是有功之人。这个政权交替时,陈平保住了自己。这时,吕后掌权,陈平这一番功夫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人们也因此觉得他少了点耿直多了点圆滑。还有封诸吕,汉惠帝死后,吕后恐慌,想封吕氏诸侯王。陈平同意,王陵不同意,陈平做了右丞相。好多吕氏诸侯王受封。陈平只干两件事,一是喝酒,二是玩女人。这样一来,跟曹参当年一样。吕后听说,非常高兴。吕后不想他有更多权力。也找不出来人代替他。陈平看透了吕后。越是这样,吕后越高兴。直到吕后死,他仍在右丞相位上,吕后死后,他也联手杀了吕氏。
但此时,没记载过他的结发妻子。一直到文帝初年,他活得长。这套本事,带了很大负面影响。陈平身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臧否不一。究竟应该怎么评价呢?
大风歌23…臧否不一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自从跟随了刘邦以后,更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同样还是陈平在刘邦登基之后,在诱捕韩信,白登解围中也功不可没,然而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尤其是“盗嫂”一事,让后人对他的人品更是怀疑。)
陈平一生为刘邦多次献奇计,但是历史评价不高,人们认为他远不如张良,但他却是张良的重要合作伙伴。陈平一生在《史记》中写过一句话:“凡六出奇计”。一是反间计,汉王三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刘邦打不过项羽时,伤了钟离和范增。钟离从此失去了项羽信任。而范增在回彭城中死去。二是金蝉脱壳,让汉军从荥阳东门放出两千女子,刘邦与陈平从西城修溜了。三是韩信封王。韩信要求封为假齐王,刘邦不愿意封,陈平提醒刘邦封,稳住了韩信。四是调虎离山,高祖六年,有人说韩信谋反,陈平献计,诱捕韩信。五是白登解围。高祖七年,刘邦带三十二万大军与匈奴主力作战,刘邦先头部队到达平城,被匈奴四十万围,困七天七夜,用陈平计,“其计秘,世莫得闻”。陈平出使单于,秘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计。匈奴列传记一是收买阏氏,二是同伙未到,匈奴才放了刘邦一马。陈平派人送给阏氏厚礼,跟单于说,即使把汉土地占了也没法呆。再者,汉王也是有神灵护佑的,杀不了的。所以单于就听了阏氏的话。也有说是汉内应没有到达,单于害怕他跟刘邦联合起来,所以放了刘邦。这是匈奴列传里的记载,看不出计的奇在哪里。有《史记集解》中间讲故事,说这个奇计是陈平亲自见了阏氏,说刘邦被围急了,派人调中原美女来,到达了刘邦一献给单于,阏氏害怕了,趁着美女还没来,放走了刘邦。这是两说。后一说有些道理。
这些奇谋哪些关系国家大事呢?反间计对钟离成功,但是对范增不高明。金蝉脱壳中在《项羽本纪》中有纪信一人物,要自己假扮刘邦出东门,让刘邦从西门出。纪信救主,这事主要还是纪信,陈平只是辅助。韩信封王时,张良与陈平两人都提醒刘邦。调虎离山,抓韩信,张良没参与,陈平一人的主意,叫奇计,但隐藏巨大风险。牵扯到韩信是不是谋反、涉及到刘邦与一批开国功臣的关系两大问题。陈平没调查,也没替韩信辩解,就出这个计谋,结果是韩信被抓,说明韩信反而没反。刘邦后来的平叛,只要是确实反的一定杀了,而对韩信是贬为侯,确实没反,这种情况下是罪加无辜。陈平这个奇谋就有问题了。概括起来,陈平的计是机变有余,深谋不足。反应快,但是深谋远虑少。给刘邦带来的灾难是多的。他自己也说自己积了阴祸。刘邦有评价,“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说明刘邦对他也有看法。
后世评价不高,主要两点:一是盗嫂受金。二是过于圆滑。盗嫂受金来自《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这是陈平刚刚得到刘邦重用时,惹得两人提意见。这事在历史上就成了典故。说盗嫂就想到了陈平和直不疑。直不疑后来没有这事,哥都没有,怎么盗嫂呢?而陈平确实有哥,是不是真有这事呢?可以看记载,第一个嫂子不满意他,说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结果哥哥休了嫂子。会有暧昧关系吗?不大可能有。后来富人娶了死过五个老公的女人,这人交代孙女说,不要因为家穷就不守礼节……这时嫂子应该是再婚后的嫂子了。是不是有关系呢?可以推测,司马迁的态度,记载时用的是“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说的是进谗言。司马迁是怀疑态度。再者,周勃与灌婴了解陈平吗?三人相距比较远,不可能了解。他们也是听说。历史记载是不是相符?陈平哥哥怎么看?我们看到的记载是哥哥器重陈平。如果弟弟与老婆有关系,哥哥肯定知道就不可能器重他。应当说不可能有这事。再看那个富人,要嫁孙女给陈平,家人都反对,只提他家穷。没说他品质不好。最难破解的是刘邦问他时,他承认受金,反复无常也解释了,只有这个盗嫂没解释。四种可能:一是纯属诬陷不用辩解;二是陈平辩解了,司马迁没记载;三是刘邦认为这事无关紧要没问;四是陈平默认。只有这四种可能。根据他哥的器重富人的厚望,我们断言前两种可能大。所以盗嫂不太可能。
还有不被人认可的事呢?圆滑世故。他是政坛不倒翁。无论是谁掌权,他都是重臣,一般人做不到。他是聪明,洞明世事,善于自保,迎合达到自保。后来人看不起恰恰是这一点。迎合刘邦上,晚年听说韩信谋反,这事是大事,关系不止韩信,而是诸侯王。陈平最应当做的是调整开国皇帝与功臣的关系,而不是迎合刘邦诱捕韩信。韩信抓了,计谋成功,后患却无穷。二是抓樊哙,是刘邦听说要与吕后联手杀戚夫人,所以刘邦要杀,而他没按刘邦要求杀,这是为自己避祸。迎合吕后,有三件事。一是汉惠帝死后,才二十四岁。吕后伤心,女儿不具备政治条件。这种情况下,吕后孤独无援,陈平提议,让吕后把军权夺走,建议吕家人掌管军权。二是封诸吕,吕后要封吕姓人为王,难度大。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反这两条天下共诛之。吕后要违背这些,太难了。陈平说吕后在统治天下,可以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这是公开支持吕后封诸侯王。三是只当和尚不撞钟。他只当丞相不干活。樊哙的老婆说陈平,“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吕媭想掰倒陈平,没想到吕后听过“独喜”。这里可以看出他为迎合吕后,不惜牺牲国事为代价。
陈平的一生中出过奇计,做过一些事,但这些事,缺乏深谋远虑,为人处世世故圆滑。所以他的评价不高。他也在首批十个封侯中。第二次刘邦一下子封了十九个,有两个人特别为人注意。
大风歌24…并峙双雄
(刘邦的手下有两个列侯,史书上常常把他俩并在一起合称“绛灌”。“绛”指的是周勃,“灌”指的是灌婴,这两个人虽然没有韩信、彭越、黥布的功劳大,但却深受刘邦的信任。并且在后来剿灭诸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述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周勃和灌婴所建立的功勋、刘邦信任周勃和灌婴的原因以及后人将他们合称“灌婴”的原因。)
刘邦高帝六年封了十九个列侯,这是第二次批量封侯,有二个特殊,常被称为绛灌,在大臣们中间特别扎眼。史书只要提到这两个都提绛灌,绛是绛侯周勃,灌是颖阴侯灌婴。绛县封给周勃,周勃与刘邦是同乡,刘邦对老乡看重。祖上不是沛县人,外乡来迁。他出生在沛县。沛县人有优势,参军早,机会多,功劳大。周勃是编织匠,沛县养蚕,他会编箩筐,手巧。二是会吹箫。手要巧,发音要正确。箫在古典民乐中难度大。周勃是丧事中吹箫。三是强弓手,能拉硬弓。对后来打仗有帮助。性格上,他憨厚刚直,缺点是不喜欢文化。不善于言辞。史载,“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高帝以为可属大事。”没有文化,看不起文化人,有话快说。刘邦却认为可以交代大事。他立功有三个阶段,反秦上,他从沛县打到关中,有胜有败,有功有苦;灭项,打败项羽的主要功臣,功臣有封王,有封侯,他是第二个层次的领头羊;平叛,刘邦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叛乱,他代替樊哙平叛。这一时期,刘邦在世,周勃得意。刘邦临死前,吕后问刘邦三句话,刘邦回答中,有一句涉及到周勃,“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说周勃少文化,预言,可让他当太尉。一句话,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十五年后吕后死,惠帝七年吕后八年,周勃灭了吕氏,刘邦怎么能预料到这个事实?刘邦死前他曾预料刘氏江山有危,有危机时周勃会是靖难的英雄,这两点几乎不可能。除非刘邦能预料身后一系列。
灌婴是卖丝绸的小商贩。当社会大变动到来时,小商贩也疯狂。参军做中涓。这是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随从。灌婴一参军就做中涓,后来中涓出来一批侯,像曹参,周勃,灌婴,前两批侯中有六个是出自中涓。得很信任的人才能做呀。灌婴的功劳有三点:一是打败项羽的骑兵,刘邦在彭城败,退到荥阳,被打得落花流水,他觉得自己兵种少,想组建骑兵,没司令。两个善于骑兵的是降将,还是找信任的根正苗红的,找中了灌婴,率新建的骑兵打败了项羽的骑兵。二是大规模地破坏项羽的后方。韩信为齐王后,项羽后方一大片,韩信派灌婴去打,灌婴的仗打得重要成功在把项羽的后方破坏完了。占了粮仓,高官被抓了。这才导致项羽前线被迫鸿沟议和,向东南乌江撤退。这是灌婴的大功劳。三是追杀项羽。乌江边上,灌婴五千骑兵逼迫项羽自杀了。正是三大功劳让他封了侯。
灌婴还有贡献,这是封侯后。刘邦死后,铲除诸吕中,灌婴举足轻重。吕后死后两个月,吕氏被灭,导火索是齐王刘襄起兵,扬言要灭诸吕,吕后死后,只有两个侄子掌军权,一是吕禄,一是相国吕产。这时两人不敢对付刘襄。两人派灌婴去对付刘襄。说明灌婴得到二人信任。为什么?司马迁没写。灌婴走时,周勃与陈平走时,人们都不知道他倾向于谁。到了后,联合刘襄共同反对诸吕。这过程中,他有三大功;一是手握重兵,灌婴到荥阳才有重兵,决定了吕氏的灭亡。灌婴并不迎合吕氏,灌婴低调可以看出来。带兵走时,陈平周勃都不知道他的政治态度。他一生受信任,刘邦信任,惠帝信任,吕后信任,吕禄吕产信任,汉文帝还信任他。所有掌权人都信任。不求荣,不迎合但是谁掌权都信任他。二是政变的支柱。周勃与陈平敢发动政变,周勃是得到灌婴公开支持后才敢发动政变的。得不到灌婴的立场,周勃不敢动。周勃是名义上的太尉。手握重兵的灌婴才决定走向。三保证了新君的顺利即位。选做新皇帝是难事,一个重要因素是刘襄不能来参会,刘襄来了,京城会乱套。驻守荥阳关键,这是军事要塞,这道防线能阻止关东军西进。刘襄第一个起兵,没当上皇帝,几个月后气死了。灌婴在铲除诸吕中立了大功。等到周勃陈平等看到刘襄太能干,年轻,周勃灌婴陈平再厉害,比起三兄弟,弱点是年龄大,最后选了刘恒。其实错了,刘恒当晚一晚没睡觉,下了三道诏书。一是任命亲信做卫将军,掌京城南北二军。本在吕氏兄弟手中,杀过权交到了周勃手中。汉文帝是周勃立的,周勃认为汉文帝懦弱无能,所以立了汉文帝,第一夺周勃权的就是汉文帝,让他当丞相。陈平更高明,一看周勃为左丞相,陈平请假不上班了。陈平说右丞相不好。这次周勃功劳比我大,应该让给周勃。陈平当了左丞相。陈平太精明。太尉就是灌婴了。陈平不久死了,周勃被免官,灌婴也死了。周勃活得最长。
这两人为什么并称?原因简单。历史常并称,一是功劳。二是权势。三是资格。功劳上,周勃与灌婴是第二层次功劳的领头羊。权势上,第一层次的人封王,刘邦不信任,第二层次没封王,刘邦反而更信任。三是资历。汉文帝时,打天下的都死光了,只三个了。陈平第一个死,周勃活得最长。资历是无形资产。所以常并称绛灌。他俩也常领头,像说陈平盗嫂就是他开的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