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11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1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诗《过韩侯岭题壁》:“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高帝眼中只有两个英雄,一是淮阴国士韩信一个是项羽。项王死了,只有韩信在,能够无嫌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吗?实际刘邦的外患是项羽,内患是韩信。所以收拾韩信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降一升是必然的。因为刘邦改因功到因亲的变化。
大风歌21…分封之争
(在刘邦称帝后,汉高祖六年,开始大封功臣,这也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封了10个人为侯,排名第一的就是曹参,封为平阳侯,在百官看来曹参的功劳是两个方面一是反秦有功,在有就是灭项有功,除此之外他和刘邦是同乡,并且在刘邦未称帝之前就非常熟,所以曹参排名第一并不奇怪。)
高祖六年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是曹参,封平阳侯。他有什么功劳?简单地说,大臣们看到的是两方面,一是反秦有功,二是灭项大功。
反秦上,三年中,他立过不少功。曹参这类人属于三老干部,老乡老同事老战友。他是沛县人是老乡,也是老同事,在反秦起义前,刘邦只做过亭长,他是沛县有狱掾。刘邦起兵,沛县县令想起身反秦,有两个人反对,曹参与萧何都反对,在百姓中有对立面。提出找刘邦来。县令反悔,要杀他们,他们逃出来联手杀了县令,刘邦得了沛公位。这个经过,可以看出他是沛县起兵的策划者。他是最早反秦的。与刘邦关系近。
曹参另一功劳是消灭项羽。立过许多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荥阳守卫战开始一直跟韩信,韩信立功他就跟着立功。这厉害了。韩信横扫整个黄河以北,他也跟着。毫无疑问,他应该被封。
当然刘邦的安排也特殊。特别是抓了韩信后,刘邦封自己的庶长子当了齐王。儿子没有政治经验,怎么执政?派了得力的国相,就是曹参。曹参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的人。把整个齐国托付给了曹参。九年齐国相,管理最大的诸侯国齐国。这期间,有贡献。一生主要贡献就在于他首先提出来西汉建国以来治国的指导思想。他知道找人商量。开过重要会讨论。开到最后,曹参没听明白。人言言殊。每个人说一套。最后,他听说了胶西的一位老先生,盖公。通黄老之学。融合道家与法家思想。他请过来,批讲治理国家,清净无为。那就是不扰民,不去找百姓的事,让他们自安。治国简单,就是这四个字。曹参听懂了,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腾出来让老先生住。在齐国做了九年国相,走时,历史上称为贤相。他什么都不干,让百姓自安。这就是他的治国之道。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思想活跃时期,有诸子百家,曹参为什么选择了黄老呢?其实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决定的。曹参管理齐国是什么时期?前770年到前秦始皇统一六国,一共五百多年时间。这期间都是战争不断。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国家基本垮了。这时清净是最适合的了。所以曹参非常成功。惠帝二年,当时任相国的是萧何,死了。消息传到曹参,让随从整理行装,要进中央了,果然调进中央,去任相国。曹参怎么治理呢?史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他什么事都不干。天天喝酒。这样一来,问题来了。手下许多人,大臣部下都想找机会劝他。他有办法,二话不说,立即摆上酒喝。醉了都没说出口。这个办法把所有人顶了回去。最后没人提意见了。时间长了,皇帝当然不高兴。汉惠帝找到他儿子,叫曹窋,两人年龄近。问问你爸天天光喝酒怎么回事?没问,曹参沉脸要打儿子,打了二百板子。上朝时,几乎上不成,汉惠帝问曹参,是我叫问的。曹参道歉。你和高皇帝比,是谁高明?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强?还差一点。这就对了,现在是高皇帝与萧相国定的,我们得“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后来就有成语萧规曹随。
十个侯中还有一个人,这就是夏侯婴滕公。这就是车夫。当时是太仆。当时是正部级官员。赶车的,凭什么封侯。不简单。他一生给三个皇帝开车。一生都是太仆。过人之处,在哪?原来确实是一个县政府的车夫。每次回来都开到泗水亭,跟刘邦一聊聊一天。两个人曾打起来了,刘邦打伤了他。这是犯罪。有人告他就得服法。刘邦知道了,矢口否认。夏侯婴为刘邦做伪证。反过来,秦政府逮住告状的。要惩罚他,再上告。案子重审,夏侯婴顶不住了。他为了这事挨了几百棍。坐了一年多牢。他受大刑,都否认。硬是让刘邦躲过去。
彭城大败后,逃跑时,夏侯婴赶车,遇到儿子女儿,刘邦差点杀他,夏侯婴把他们都带上。汉惠帝吕后都非常感激他。惠帝当皇帝后,非常感激他,专门盖了很多房子,专挑最豪华离皇宫最近的给他。只能夏侯婴住,因为“近我”。
第三件事,刘邦多次出逃。刘邦曾逃出荥阳,只带着他一个人。一是信任,二是车夫。渡过黄河,闯到韩信营中。两个是生死之交。夏侯婴不会出谋划策,不会治国理财,不会打仗,但是他的忠诚最受刘邦看重。这是刘邦父子两代三任帝王最看重的。
还有一大本领是慧眼识人。自己没什么能耐,但能看出谁有本事。像韩信,十三个同案犯被杀时,夏侯婴来了,喊了两句,就放了他。职务高,与刘邦关系不一般。第一个向刘邦推荐的也是他。在韩信身上,他有两个功,一是救了韩信,如果成了刀下之鬼,一切都不可能。二是第一个举荐韩信的也是他。韩信懂得了,要想进刘邦眼,必须有人举荐,找比夏侯婴更有分量的,找到了萧何。这也功不可没。项羽手下重要将军,刘邦通缉的季布,救季布的朱家和夏侯婴。朱家作为侠客,为什么找夏侯婴?说明夏侯婴在一般人心中有厚道的品德。朱家找到夏侯婴,一听就明白了。夏侯婴讲了三点:一是忠诚是美德;二是项部将杀不完;三是跑了坏了。
高祖十一年,最后一个诸侯王黥布叛乱。消息传入京城,刘邦震惊。这是第一悍将。黥布一叛乱,许多将领说发兵灭了他,杀了他他能干点什么?说明刘邦身边许多人只会迎合,不会说更有分量的话。夏侯婴找到门客,曾在项羽手下做过令尹的薛公,问他怎么会叛乱呢?他说应该的。想想,韩信彭越黥布三人功不可没,前两个杀了,他不反不可能。黥布是被逼反的。夏侯婴觉得他有头脑,推荐给刘邦。会有助于平叛。他向刘邦献计,顺利地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薛公怎么说的,我们后面再说。夏侯婴的举荐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第一次封侯中,都是比较准确的。只讲了曹参和夏侯婴,其他人是不是也该封呢?
大风歌22…奇谋天才
(在刘邦集团有著名的三杰,他们对刘邦贡献极大,其实,刘邦身边还有一位重要的谋士,他虽然不在三杰之列,但却是刘邦的重要参谋,是张良的最佳搭档,此人就是陈平。在刘邦第一批封赏的十个侯中,陈平也名列其中。陈平是什么人,在楚汉战争中以及他为刘邦做过的事情。)
陈平是今天河南原阳人。他是农村人。家里有三十亩地,哥哥在种,他不种。他有特点,是长得特别美。《史记》很少对男人外貌评价。对陈平有四个字描写,人长美色。个高漂亮。这可以看出他是美男子。但他什么也不干。与哥哥住,他只读书游学,嫂子不高兴。说“有叔如此不如无有”,陈平讨厌他。结果哥听见后,把她休了。史载,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陈平长大后,麻烦了。不会挣钱,富人不愿嫁,穷人他看不上,他成了剩男。陈平找妻子有标准,不管长得怎么样,得有钱才行。后来,乡里有茬口,一个人富有,孙女跟他差不多,嫁五次死五个丈夫。这叫克夫,陈平不怕。想娶她,因为她家有钱。村里丧事,陈平帮忙。她的爷爷有眼光,听说陈平帅,看中了陈平。跟着陈平到家,一看他家背靠着城墙。省一面墙门用席子代替。门前特殊的车辙,表明来的是高档车。坐的是君子或者是长者。所以,她爷爷就决定嫁孙女给陈平。陈平乐意。女方给了聘金和婚事用费。这样了陈平成了家。他立即有了钱,交游扩大了。
他早年还曾分肉。当时重祭祀,特别祭土神。找大树,作为化身来祭。一年春秋两次祭,把肉要分了。分肉难公平。陈平主刀分肉分得公平,所有人满意。陈平感慨说,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治理得公平。《陈平世家》可以看出来,这几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他帅,看重金钱,有本事。年轻时,是另类的。
起义后,他先跟魏咎。较早封魏王的是魏咎。各地立了六国后代,陈胜想立得越多,秦对立面多,自己的压力就小。魏的后裔魏咎就被立了,陈平投奔了他。时间短,陈平就跑了。一是因为他向魏王提建议,不听。魏王没听进他的。二是因为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沉默了两年。项羽巨鹿后,经过南阳,陈平加入了他的军队。一起入关,项羽手下,十八个诸侯中有殷王,在河南北部。司马昂看见刘邦势力大,就叛楚归汉了。项羽生气,派陈平平叛。殷王一再背叛,项羽想杀他。陈平遭到连累。陈平把自己的官印赏金放在那儿,跑到刘邦那儿了。这是第二次跳槽。
去刘邦那儿得过河,船夫一看见就想害他。断定他有钱,陈平一上船,船夫就有要杀他的意思。陈平精明,一看见就明白了。他恐慌后镇定,把自己衣服扒光了,帮他们划船,让所有人看见人没有钱财,就放弃杀他的想法。就投奔了刘邦。找人引荐,找魏无知。刘邦召见,召见了七个人。刘邦让他们一块吃饭。陈平觉得可惜,我要说话。六个人老实地走了。刘邦留下他来,刘邦高兴。问他做什么官来着?还做都尉。许多人不服。刘邦不听。带着他东打,打到彭城,大败,还是信任他。惹了两个人。一是周勃,一是灌婴。他们说陈平不地道。听说,他在与哥一起住时,与嫂子有染。盗嫂。来这儿后,接受许多贿赂。钱多就给好处多。盗嫂受金。再说三易其主,反复无常。两条罪。刘邦也挺凉。魏无知会说话。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我说的是才能,你问的是品行。这是两码事。刘邦说,找陈平来谈。没有问,就把别人的坏话,告诉他,叫他解释。陈平说这简单。跟魏王他不听,跟项王他不信任。听说你善用人,所以来投奔。受金,确有其事,我是祼官,不收点贿赂,我吃什么?我是谋士,计能用留不能用,钱还放着呢,可以收走。刘邦觉得他坦率。他没有解释盗嫂。下次再讲。刘邦听完后反而更信任,官更高了,将领没话说了。
他该不该封侯呢?重要谋士,前边讲过两次陈平。一是韩信要求封假齐王时,张良与陈平都阻止。刘邦封了韩信并灭了项羽。二是打算撤兵时,张良陈平都劝他打项羽。他有功。他处事机敏,洞悉人情。这是他最大特点。处事反应快。像船上的表现。强项在此,弱项也在此。他缺乏远谋。还有办事太圆滑。非常善于躲闪,善打太极,有两件事,一是杀樊哙,刘邦的重要大臣,立过大功,刘邦晚年征黥布时重伤,病危时有人反应樊哙杀戚夫人,刘邦相信了。召陈平来商议,陈平献计,把陈平周勃召来下诏书,让陈平周勃到燕地找樊哙,立斩樊哙。周勃代替樊哙代替平叛。两人赶往燕地。那时得走一段时间。两人商量,陈平说樊哙不能杀,皇上是要立斩,但不能杀,是刘邦的故人,有很大功劳,与刘邦是连襟。现在一生气要杀,万一杀了,后悔了,我们得承担责任,最好是“宁囚而致上”,杀不杀皇上自己决定。周勃说好。陈平带着樊哙回来了,听说刘邦死了。陈平坐不住了。不再跟囚车走,自己先跑了。他知道樊哙老婆最恼火。吕后最大,不得了了,一打,自己跑了。到路上,碰到汉惠帝的使者,让他不要回京了,与灌婴驻守荥阳,以防不测。陈平不奉诏,赶往京城。快马加鞭,到京城,跑到刘邦灵堂前,放声大哭。把吕后哭得眼红了。吕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吕后并不十分难受。她说,你太累了,回去休息吧。陈平不走。汉惠帝是要他去把守荥阳。这时最容易出问题。陈平不走,他说我想在宫里留宿,想替你防守。吕后下诏书,改任郎中令。这与太仆一样,是宫城警卫司令。每天在宫中上班。陈平不离开皇宫。他不离开,只要一走,后天会有人说他坏话。盯着,有人就会合上嘴了。外面的官不做了。
陈平这一手一般人想不起来。他两次违背皇命,几天后,樊哙来了,官复原职,这验证了陈平的想法是对的。如果照章办事,会惨了。在灵堂前的痛哭,把刘邦下诏书去违背皇命,一五一十全部告诉吕后,她不能怪罪了。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