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10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0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羽自杀后,部下溃散了。有几个人是点名要追杀的。第一个就是季布。在刘邦看来是非杀不可的。他曾为项羽部下,多次奉命追杀刘邦。刘邦在几年中,多次吃过季布的苦头。这时季布在潜逃。逃到周姓人家藏了起来。周姓人家在藏季布时,说朝中追得厉害。不久会追来,相信我,我给你献一计,解救你。不相信我,我愿意自杀在先。季布说相信。这个姓周的就剃光了季布的头发,打扮成奴隶,把季布化装,叫家里几十个奴隶,坐上货车去找到当时鲁地有名的朱家大侠。到他家后,告诉朱家卖给你。这是个大侠,一听这样说,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应该是刘邦正追杀的季布,买了下来。到朱家后,叫来儿子交代,“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田地与事情随便他,可以干可以不干。一定要与他一起吃饭。他知道这不是一般人。儿子在家执行季布。朱家就直接去洛阳找滕公,这是刘邦的亲信,专门开车的。原名是夏侯婴。朱家自报家门,夏侯婴听过他的大名。所以夏侯婴一定有事,留他在家里款待了几天。几天后,朱家单刀直入地问,季布犯了什么大罪?滕公说,这事是因为季布曾多次搞得皇帝十分狼狈,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恨之入骨,非要抓住他。第二问,您看季布是什么人?滕公说,是贤者。朱家一口气讲了四条:一是忠于自己主人是臣子的职责,作项羽的部下,打刘邦狼狈是他的职责。执行项羽的命令不是错。二是项羽的部下能杀得完吗?三是不能够为报私仇一定追杀一个人,刘邦恨季布不过是打得狼狈出气,为私怨会损害皇上的形象。四是不能够逼人太甚。想想现在汉朝建立了,北有匈奴南在南越,逃去了会成为大敌。楚平王追杀伍子胥,逃到吴国,逼得太急,到吴带着军队来攻陷楚都城,伍子胥掘坟鞭尸。楚平王遭此大辱,正因为他追杀伍子胥。朱家建议,方便时能不能完整地跟皇帝说说。滕公听明白了。满口答应了。不久,一个合适机会来了,滕公就原本告诉刘邦了。刘邦一听,亲自召见季布,封为郎。根本原因是朱家的四条表面上看条条为季布开脱,但是暗地里为刘邦着想,话说得巧妙。
第一条忠于主人是臣子的职责,刘邦能不同意吗?他当然希望手下忠于自己。要杀不是提倡臣子不忠心吗?季布刚好是忠臣的榜样。第二条项羽手下那么多部下要杀完是什么结果?只以逼反。第三条,不能因私怨去杀人哪,刘邦听过明白了胸怀肚量得装,为自己的形象也得如此。当了皇上,得注意形象,怎么装也得装。第四条真跑了对刘邦都不利。刘邦当然听,免了死罪。这好理解力了。
关于季布,他确实是有才之人。后来做到中郎将职务。最光鲜的事是阻止匈奴入侵。匈奴曾写信给吕后,吕后恼了,想打匈奴。妹夫是樊哙,口出狂言,愿带十万人横行匈奴。只有季布说哙可斩也。当年汉高帝被困平城,现在我们有什么力量去打?当时都被震惊了。吕后听了退朝,从此不提打匈奴的事。季布立了大功。他能摧刚为柔。
丁公是季布的亲舅舅。也是项羽手下大将。与刘邦的关系呢?彭越逃亡时,刘邦被丁公追杀。刘邦眼看逃不脱了,刘邦说两个好汉非要这样不放过吗?丁公放了刘邦。刘邦得救。项羽死后,手下所有将领转入地下,他反而跑到洛阳找刘邦了。这可以理解,因为他救了刘邦一家三口人。丁公想应该是恩人吧,结果刘邦一见指着他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杀过后还说“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每个做臣子的都不要学习他背叛主人。丁公与季布是亲戚。一是仇人一是恩人,仇人下了必杀令,却被赦免了,而恩人却被杀了。
丁公被杀,只是因为刘邦所说的不忠吗?我们常常想起另一个人。项伯。项伯呢?是多次救过刘邦的。也是为人臣不忠,最后却被封侯,赐姓刘。所以我认为刘邦说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不忠于主人所以要杀,不可信。书上有些不能全信。两个同样不忠一个被杀一个封侯。杀丁公另有原因。司马迁没写。我读我想应该有这样的内容:两人都救刘邦情况不一样。刘邦在鸿门宴上没有为难刘邦,马上出主意,回去立即劝项羽,甚至在项庄起舞时他自动挡驾。他帮刘邦没有让刘邦难堪,让刘邦不失体面地帮他。丁公追得刘邦难堪。刘邦甚至在逃跑中踹下儿女多次。甚至要杀滕公,他极其难堪,在这种情况下,才放过他。应当说,放刘邦时,刘邦就恨之入骨。这事肯定传得沸沸扬扬。刘邦对丁公的态度是什么?不通缉他就应当感激,还要去朝中要点什么,多了。所以刘邦不放过他,找借口杀了。这就是真实原因。
钟离眜,陈平使用反间计时提到项羽手下四个人最受信任。范增排在第一,第二个就是钟离眜。陈平到处放出言论,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昩了。可见出他对刘邦威胁最大。汉四年,彭越断了项羽粮道时,项羽临走前,把守卫广武的任务交给曹咎,而没有交给钟离眜。项羽认为曹咎救过项梁的命,但是曹咎没有军事才能,情商太低。项羽偏把重任交给他了。千叮咛要记住一条,守十五天,一定回来。钟离眜没有接受这个任务。刘邦派人骂阵,到第五六天,曹咎就忍不住了,出来交战,想与刘邦决战。在渡河中拦腰截断。项羽损失太大。项羽赶快回来,想解围。到广武后,丢了大营。刘邦正围攻钟离昩一个人。这可以看出忠诚。但是项羽错误在没用他,导致整个广武全丢。刘邦军队马上逃跑,他也解围了。项羽自杀后,钟离眜潜逃了。钟离昩去找韩信了。韩信是楚王。钟离眜曾与他是好友。都是著名军事家。韩信收下来了。但是,刘邦惦记着他。刘邦记得他太能打了。刘邦点名追杀钟离昩。查出在楚地,刘邦给韩信下诏书捉拿钟离眜。韩信压下来了,不久出事了。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借口在陈地大会诸侯。韩信犹豫,去吧害怕,不去不合适。害怕是因为他吃过两次亏,一是灭了赵国,刘邦就趁他没起床夺过他的兵权;二是灭了项羽后第二次夺了军权。刘邦到这儿玩,召他去见,他害怕。他也没有更好办法。有人献计,杀钟离昩,带着头颅去见刘邦。韩信采纳了。韩信听了,直接找谈。钟离眜被迫自杀。这是钟离昩之死。
三个项羽的部将被追杀。因为刘邦老打败将,对不是自己部下的人毫不手软。对自己的部下呢?
大风歌20…一升一降
汉五年,引发一场叛乱。当时七个异姓诸侯王燕王叛乱。派兵占了代地。刘邦亲自带兵出征,臧荼为什么要叛乱?臧荼原来是燕王韩广手下的战将。当时各路诸侯救赵。他被派去救赵,他也因此认识了项羽。结果巨鹿之战后,项羽被推举为诸侯上将军。这事中间,臧荼幸运,出兵不是主攻,他只是参与。开始不敢打,大势定时,诸侯一拥而上,臧荼也跟着立了功。项羽分封时,觉得臧荼是有功之臣,封为燕王。他原主人韩广被调到辽东,做辽东王跟对了项羽得了一个王。韩广不走,他本是王,臧荼只是部将,自己得迁走让位子,韩广不干,臧荼干脆把两块地合起来自己称王。后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灭了几国,韩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摆重兵于燕国的道路上,写信给臧荼,臧荼就投降了。归汉了。所以,刘邦也承认他仍是燕王。后来这个燕王就和韩信彭越黥布共同推举刘邦为帝。
他叛乱的原因呢?司马迁没写。他却因谋反而被杀。我们今天只能分析推测。我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是因为他害怕了。他怕的是田横召过去,而他与田横是平起平坐的。项羽手下的人都被杀。他看到原不是刘邦阵营的都没好事,所以他怕了。这种情况下,他干脆反了。
灭了叛乱后,刘邦下令商量一下选一个有功的人当燕王。大臣们心里清楚,他想封卢绾当燕王。大臣们选项卢绾。卢绾与刘邦是什么关系?萧何与刘邦有三个“老” 关系。卢绾与刘邦有六层关系:老街坊,住过同一条街;世交,父亲是好朋友;同日出生;同学;好同学;患难之交。刘邦没当亭长前,多次犯法,多逃难,跟他一道的就是卢绾。他俩是同过学下过乡扛过枪的铁哥们。刘邦一起兵,卢绾就跟着他。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卧室。萧何曹参只能有事去他房间。他却是想进就进。所以刘邦早就想让卢绾做王,刚好有机会了。但是,刘邦话可说得巧妙。请各位推举功劳最大的人。没让你们按关系来推。大臣们都说卢绾功劳大。史书只记一件事,项羽自杀了,共敖死过,儿子接班,这人不投降。刘邦派卢绾带军队围攻了共敖,几个月投降了,押进京城杀了。史书上记的最大的一件功就是这个。
卢绾封王这事不得了。这意味着一个重大变化。刘邦开始封王时标准是功劳。卢绾不是因为功劳。这是因为特别亲,这是因亲而封。卢绾意味着封王政策的变化。先前是公天下,这是家天下。卢绾是发小,还有更亲的,那是刘邦的儿刘邦的侄。那些人更亲呀。是不是开了头,从此以后再封的就是更亲的?天下是不是向专制的家天下过度。这是汉五年年底。
汉六年年初,有人上奏章,说韩信谋反。谁证据哪儿得到消息,都没写。这里所有东西是虚的,只有刘邦处理是实的。认真讨论,问身边大将,都说得非常怪。亟发兵,坑竖子耳。就这两句,这些将军们最该问的是韩信谋反有什么证据?但是表态明显,立即发兵。这两句话奇怪,充满的是仇恨。所以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可能,一是刘邦身边的将领恨韩信;二是他们都知道刘邦忌恨韩信。否则怎么这样说呢?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表达了人性中最丑恶阴暗的一面。将军们说完,刘邦一点高兴劲都没有。高帝默然。问陈平,这是阴谋家,一生出的都是损招。不回答,反过来问,将军们什么意见呀?告诉他,他有底了。陈平一口气问了四个问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知道不知道?考虑一下,手下军队比得过韩信的军队?再想想这些将军能打得过韩信?这些问题,刘邦都给了否定性回答。告状这事没人知道韩信不知道,军队不如他,没一个将军能干过韩信。其中第三个问题有意思。刘邦曾直接带走韩信的军队和骑兵的精兵。到楚地去,顶多一年,把楚地军队训练成了精兵。刘邦都觉得不如他的地方军。所以韩信善于练兵。古代天子每年去地方视察,你不如也去,在陈郡会合,等韩信来了,不好办吗,只派一个武士就能绑起他来,楚国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刘邦下诏书去南方视察。所有诸侯王都到陈郡会合。这是河南淮阳。楚王韩信也得去。消息一发布,韩信不踏实。不去,说明有鬼,去,也害怕。韩信也怕。所有诸侯王的谋反都源自怕,都怕刘邦。韩信怕,两次夺兵权,心里一定有想法。韩信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建议,钟离昩不是被通缉吗?杀了见他。所以韩信见钟离昩,钟离昩说,拿着我的头讨好刘邦,结果是我今天死,你明天死,一定如此。韩信坚持要杀钟离昩,钟离昩骂他“公非长者”。说完,自杀了。韩信觉得是万全之策,去见刘邦。刘邦一沉脸,按着绑了起来,扔到车上。这时后悔了。刘邦在陈地,大会诸侯。楚国问题解决了。带着韩信回到洛阳。下令把楚王削了,降为侯,改为淮阴侯。然后住在京城。
三杰是张良韩信萧何,韩信被灭,那两杰呢?张良最受信任。言听计从。这次没向他问计。但是刘邦下诏书出游,张良能不参加吗?去没去?我相信他去了,却没吭声,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看到了刘邦要诛杀异姓诸侯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杀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才觉得安全。六年后才被杀,这时尚早。刘邦下手解决异姓诸侯,张良应该看得清。这一次,张良一言不发。所有的表现写出了中国的成语:明哲保身。萧何呢?为刘邦建过四大功劳,当初是他举荐的呀。萧何是相国,有权力。虽然这个行动没找他商量,萧何为什么不说话呢?因为萧何清楚,猜忌功臣有理性的认识也有感性体会。萧何经过两件事,猜忌功臣,连他也在内。萧何最担心的也是:殃及池鱼。只要不殃及池鱼,他也宁愿站在干净的地方。
我觉得张良萧何好理解,刘邦也转得太快了吧?顶多一年前,还得意地说,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皆为人杰。这话不到一年,就抓了三杰之一,降为侯。怎么解释呀?刘邦不用解释。想抓谁就抓谁。后人有评价。清人袁保恒有诗《过韩侯岭题壁》:“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