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江浙残明梦 >

第109章

江浙残明梦-第109章

小说: 江浙残明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人献策:可征用江南沙船沙兵。

兵科向朝廷题请,万历帝下旨派御史、总兵各一员前往征募。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伍袁萃向石星言明真相:“所谓沙船,不过是太仓、崇明等地捕鱼之具;所谓沙兵,其实不是兵,而是捕鱼之人而已。只能于海滨行驶,不入海洋,不习水战,将如何役使?况且他们岂肯舍弃累世之业而趋未知之利吗?即使迫于威令,而船之坚固、人之勇悍者也未必能来啊。”石星不听。

后来果然召得百余艘沙船,都是些朽烂不堪者;随船二千“沙兵”,都是市井乌合之众。石星派遣一名游击率领,行至天津,遇上大风,船多倾覆,游击溺水而死。

又有朝议调播州杨应龙援朝鲜。

杨应龙原来是播州土司,授封为都指挥使。生性狡诈雄猜,阴狠嗜杀。素存不臣之心,住处雕龙饰凤,被人告发。不久前,杨应龙赴重庆对薄。论罪当斩,关押狱内。他便请以二万两银子自赎,愿自率五千人从征朝鲜将功赎罪。万历帝特诏令予以释放。哪知杨应龙一出狱中,便如鱼儿脱钩,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后来据播州作乱,成了“万历三大征”②中第三征的祸主。

最后,辽东巡按御史李时孳请添调南北将兵,乘初冬天寒地冻,倭巢未定之时大举进击,以挫其锋。于是经兵部奏准万历帝,设经略一员,调集大兵赴援朝鲜。

八月十八日,万历帝以兵部右侍郞右佥都御史宋应昌经略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加服一品,事权特重,副将以下可先斩后奏。

宋应昌,字思文,号桐冈。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山东、山西、河南、福建等省地方高官。他方面紫髯,目光炯炯如严下电,沉毅慷慨有英雄器略。早在朝鲜尚未被及倭祸,时任山东巡抚的他即以海防为虑,疏陈选将、练兵、积粟三策,督造军器、火药分拨沿海官兵画策设防。一时错谔,以为过虑。及至朝鲜被兵,山东海防独称有备,众始叹服道:“宋公料敌何神也。”于是由地方调至朝内,先任工部右侍郎,继而转兵部,廷推特简经略征倭军务。

   宋应昌又疏荐兵部武库司员外郞刘黄裳、职方湥Ю羲局魇略圃藁隆A饺私晕パФ嘀侵浚沾退钠贩

 

 

 

(四)沈惟敬出世

 

朝廷军需未备,兵员未集,而此时倭兵已分陷朝鲜京畿道丰德诸郡。七月下旬,朝鲜王妃和临海君、顺和君二王子以及陪臣金贵荣、黄廷彧、黄赫等又在会宁被加藤清正所俘。一时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不绝,相望于道。

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议募能说倭者侦探其虚实。

这时,一个叫沈惟敬的人物出场了。

这沈惟敬本名家支属,为浙江嘉兴府平湖人。原来是一个市中无赖,慧黠有辩才。少时曾从军,隶属嘉靖朝浙直总督胡宗宪标下,曾用间谍鸩杀倭众,对倭国情况有所了解。晚年贫困流落京师,好烧炼之术,与方士及无赖之辈交游。石星妾父袁茂,也好方术,故而和他相为厮熟。

沈惟敬既流落京中,与吴籍侠妓陈澹如相好。其时有一个姓郑的温州人,从日本逃回来,投奔陈澹如。自诩精通倭事,说丰臣秀吉并无他意,不过想求贡中国,为朝鲜所阻制,这才愤而举兵入寇而已。此事容易摆平,只须片纸即可。

沈惟敬闻言大喜,雄心勃勃,竟欲藉此创不世奇功。于是令他改名沈嘉旺,留在自己身边,扬言能知日本事。然后通过袁茂走裙带关系,得以见到石星。

石星见沈惟敬年近七旬,气度非凡,长髯伟干,顾盼烨然,不由大喜,只道碰上了世外高人。那沈惟敬趁机凭着三寸不烂舌,将石星轰得团团转。

石星自初师失利后,思路为之一变。乍闻倭军无非只为想求贡中国而已,心想:宁夏未平,复有事于辽左,官军疲于奔命,虽鞭长莫及。越江而战,此非完策。不如先遣惟敬,说以和议,实以缓师。

当即上奏朝廷,推荐沈惟敬缓急可任。于是假沈惟敬以京营添注游击将军名号,沈嘉旺也拜授指挥,与其乡里党徒十余人充麾下,赴朝鲜军前侦探倭情,且许便宜从事。

沈惟敬向石星请得数千两银子,购买蟒衣玉带花币以作为见诸倭将之贽礼。并娶陈澹如为妻,托石星为质,然后率一班党徒而去。

李昖闻天朝差官沈惟敬到来,忙出义州西门外迎接。

沈惟敬信口道:“圣上以你国事大至诚,故兵马七十万已令调发,不久当来。”

李昖乞援心切,忙道:“以先来的六七千天兵,即可为剿灭此贼。如若迟缓,则大军虽集,恐来不及了。”

沈惟敬道:“老夫来此约二十日,将亲往平壤探察贼势,以图大举。”

李昖先前屡次求进兵,而诸将不敢擅自作主,皆以职微待命为由推托。现见沈惟敬虽为一游击,而来头不小,便如同落水之人遇到了一棵救命稻草一般,再三请求速进兵讨贼。沈惟敬被他纠缠不过,只得答道:“你国以礼义之邦,不知兵法,故如此强请。凡用兵之道,不可轻易。且辽东自经战后,其弓箭遗失颇多,现在还在改造呢。”

李昖又道:“今日之请,非欲全胜,而是想使倭寇知道天兵来救,而不敢逞其西向之计而已。王参将实知小邦之情状,老爷未知与他相见否?”

沈惟敬又道:“用兵之道,上观天文,中见地利,下察人事,前日之役不遵此道故而致败。皇上闻而震怒,所以发兵七十万者,非但恢复尔国,而直欲荡覆日本巢穴呵。”

朝鲜王见他如此,越发肃然起敬,道:“大人既奉圣旨,速进剿灭。”

沈惟敬道:“南军三千已出关外,行当渡江。凡师行急则七十里,缓则五十里,乃用兵之道啊。”

李昖感激无已地道:“史游击多杀倭贼,而小邦小幸,终至阵亡。然而倭贼尚畏余威,多日不敢出城。小邦遗民,至今生存者,皆是皇恩呵。”

沈惟敬昂然叹道:“老夫之所以星夜不寐者,系专为你国呵。荡平此贼,还国王于故都,然后方可谓‘吾事毕矣’。”

又谈了一会,沈惟敬等告辞。朝鲜王感激不尽,将他们一直送到大门外。

这时诸倭将分兵守平壤至京城间要害,互为声援。大友义统守凤山,小河传右卫门守龙泉山,黑田长政守白川城,立花宗茂也驻守义统营寨附近,小西行长等则驻兵平壤城北十里外降福山。

沈惟敬自义州出发,一路快马加鞭,于八月二十五日到达顺安。他登上降福山,眺望平壤城,见倭军防备甚严。当下即写书帖道:“朝鲜有何亏负日本,日本如何擅兴师旅?”交给沈嘉旺,要他入倭营投书。

沈嘉旺领命,以黄袱包裹负于背上,骑马直驰,由平壤普通门而入,请求面见行长。 

倭军自祖承训骤来骤走后,知已惊动明朝,曾数日不敢出城牧马。不久又闻倭水军为李舜臣所阻,不得进前。自思孤军深入,心胆已寒。现见明方来人致书面责,自是胆怯。小西行长问明来意后,知道沈惟敬系约和而来,这才放下心来。

他想日本以葺尔小国偏居海外,素以不得与相中国抗衡为千古恨。丰臣秀吉掌权后,合岛俯伏。但中国大陆就是不当你回事儿,长期不开贡市,让他感觉很没面子。这次遣兵侵朝,无非怀着如意算盘:成功则觊觎东亚大陆,不成则退而求其次,与中国通贡市,博取经济利益。小西行长本来内心不赞成战争,现听可藉此通朝贡,不觉大喜,但仍恐有诈,心怀疑忌。于是令通事、浙江被掳人张大膳赍书来请,求面见沈惟敬议事,并致书道:“嘉靖年间,天朝人蒋丹者,诱我日本,约和通贡,而设伏害我无遗。今日自天朝来者,无乃用蒋丹故事耶?”

沈惟敬答道:“天朝怜悯属国倾覆,发师来援。你若革心解兵,则日本生灵,均吾赤子,天朝一视同仁,岂容行诈以剿民命吗?”行长这才相信。

沈惟敬于是准备亲赴倭营,朝鲜人都担心他的安危,纷纷劝谏。沈惟敬笑道:“他们怎么能害得了我呢?”当下率沈嘉旺等三四名家丁疾驰而去。

九月初一日,沈惟敬等入平壤城。

小西行长有心试探对方底细。他先令牙将以肩舆前往迎接,一面却又盛陈兵威,剑戟森列,出会于降福山下。

沈惟敬落轿,缓缓步出,目视前方,昂然直入。

小西行长一时气慑,连忙请他上座。沈惟敬也不推辞,从容上座。倭将调信、义智、玄苏、宗逸等都出来相见。

沈惟敬看茶毕,面无表情,目视群倭,故作大言道:“天朝以百万之众,来压境上。你等命在朝夕!”群倭无语。

沈惟敬停了会,瞅见众倭将中的玄苏是一个和尚,便指着他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既剃发为僧,何故跟从逆夷虔刘我属国啊?”

玄苏上前叩头,陪笑道:“中国有中峰祖师,四代孙称四明禅师。嘉靖十八年,我师入朝,拜四明师为弟子。天子嘉其远来,钦赐袈裟一袭,至今犹在。鄙僧得传衣钵,无非向顺之诚,岂敢助逆为虐?只因本国久绝于天朝,意欲假道朝鲜以求封贡。不想他们反而集兵拒我,致有今日,这岂仅是鄙僧之罪啊?”

沈惟敬见群倭态度软弱,心内暗喜,表面却不动声色,道:“你等既悉诚思顺。则天朝何惜封贡,以绝远夷之望?然而这里是天朝地方,你可退屯,以待天朝后命。”

行长出示地图,不服地道:“这里明明是朝鲜地。”

沈惟敬语塞,谩语答道:“常时迎诏于此,故有许多宫室。虽是朝鲜地,乃上国界,不可留此。”

行长请待更报退去,沈惟敬点头答应。

两人于是越谈越投机。小西行长不觉满心喜欢,叩头道:“天朝若蒙按兵不动,我也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

言罢起身,即解宝刀锦袍相赠。

沈惟敬不想倭将如此好说,也自喜出望外,便起身道:“待老夫回朝启禀圣皇,自有处分,当于五十日为往返。你等稍安勿躁,候我回来,以完封贡大典。”行长等应诺。

当下沈惟敬携行长等出营,于平壤城西北十里外立木栅为禁标,相约以五十日为期,倭众不得出平壤西北十里外,朝鲜人勿入十里内。然后,将沈嘉旺留在倭营为质,自与其他家丁翻身上马拜别而去。

次日,行长赍书亲来看望沈惟敬,赞道:“大人在白刃中,颜色不变。虽日本人,无以加呵。”

沈惟敬拍拍胸脯,吹嘘道:“你不闻唐朝有郭令公吗?单骑入回纥万军中,曾不畏缩。老夫何畏之有?” 

倭性素欺软怕硬,平日里又最为敬服唐人。行长见他以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自拟,不由得肃然起敬。只道此行必定成功,不独可享封贡,即令划割朝鲜国土也不在话下。当下满心喜欢,告辞而去。

沈惟敬赴倭营那天,朝鲜军登大兴山头眺望倭营,见倭军甚多,剑戟如霜,手心里暗暗为他捏着一把汗。沈惟敬等下马轿入阵中。群倭四面围绕,齐都怀疑被拘执了。谁知到日暮时分,又见倭将行长、玄苏等率群倭恭恭敬敬地将沈惟敬送出,还在城外立禁标,人人莫明其妙。

朝鲜王也自纳闷,而那沈惟敬却来拜见,对他道:“俺见你国兵力单弱,不可与敌交锋,欲速报朝廷发兵而来,以诡术姑且与他们约和,立限五十日。”

朝鲜王信以为真,千恩万谢,特出内厩快马一匹送与沈惟敬,让他急驰回国。

讵料沈惟敬回国后,却不是“速报朝廷发兵而来”,而是将与小西行长约和事上奏。

而廷议认为:“倭人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于速战”,拒绝了他的提议。此时正好朝鲜王也派李德馨再次乞援,于是明朝君臣统一意见:催促宋应昌出师。

 

 

 

(五)战争的酝酿

 

十一月初十日,李昖在义州龙湾馆接见了在明朝东征大军中管粮的原任河间府同知郑文彬。

郑文彬道:“皇上因国王恭顺天朝,发兵来救,七万兵马已出山海关。鸭绿江以西粮刍由天朝自办,以东则可由贵国筹措。”

李昖道:“下邦不幸被兵,迄今得以保存,皆因皇上之恩呵。敢不储备粮草,以待大兵之至?已办五万兵马一个月支用了。”

郑文彬又道:“兵马已调发,李将军、宋侍郎已出来,但所忧者惟粮草而已。杀了倭贼,返国王于京城,此为皇上圣意。”

郑文彬所说并非虚言,“七万”相较于沈惟敬的“七十万”更是符合事实。原来,宁夏叛乱平息后,我改任延绥总兵,防遏河套鞑靼诸部去了;李如松亦即郑文彬所提的“李将军”则被委以东征提督的重任,郑文彬便是因李如松之邀入为幕僚的。

为了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万历帝于先前诏令天下督抚举荐将材。起用了称病家居的前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