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

第4章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4章

小说: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他们三个人的富贵都是因为你啊!”
刘邦听了很开心,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但等到他真正做了皇帝的那一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位老先生了。
有一次刘邦奉命送一批刑徒去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结果一路上大家纷纷逃跑,还没到地方就都快跑光了。刘邦觉得这样再走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干脆在一次酒后把这些人全都放了,对他们说:
“你们都走吧,从此我也要亡命天涯了!”
刑徒们见了刘邦的举动很感动,当时就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他。不久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斩白蛇事件,从此聚在他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这些故事里大概也都有传说的成分,但仅仅有传说是不能当皇帝的。刘邦从小就不爱读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但为人豁达大度,曾经担任泗水亭长这样的小职务,有许多交好的朋友。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太平世界里,大概一辈子也就这么吃喝玩乐地过去了。但幸运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乱世中,他本人又从来没有什么道德观念和循规蹈矩的意识,而这种为所欲为的态度偏偏又与乱世的生存法则极度契合。时势造英雄,正是秦末的乱世成就了刘邦一生的功业。
刘邦起兵
刘邦需要一个乱世来崭露头角,但他决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造出一个乱世。从这种意义上说,正是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昏庸给了刘邦建功立业的机会。自从秦始皇去世之后,即位的胡亥昏庸无能,宦官赵高把持朝政,搞得朝堂内外乌烟瘴气,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秦末乱世一触即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所在的沛县县令也想起兵响应,就在萧何与曹参的建议下让樊哙去找刘邦和他的部队。但等到刘邦真的带着几百人回到沛县的时候,县令却又担心刘邦会对他不利,于是关紧了城门不许刘邦的队伍进去,还想要杀了萧何和曹参。萧曹两人赶紧逃出城去找刘邦,刘邦就写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进城去,历数县令平日的无道行为,号召城中父老杀死县令,在乱世中起兵自保。
有了平日里的这许多传说做舆论基础,城里的父老乡亲们果然很相信刘邦。他们一齐动手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又拥戴他做了首领,大家称他为“沛公”。刘邦还要说推辞的话,父老们却说:
“我们都知道你不是个平凡的人,就不要推辞了!”
萧何、曹参、樊哙等人这时都成了刘邦的助手,他们号召当地青年加入队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后来这支队伍与项梁的队伍会合,共同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从此刘邦就和项羽在名义上成了同一领导下的两支军事势力。
楚汉相争的开端
在刘邦和项羽生活的年代里,曾经有一句话广泛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末年的乱世里虽然有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但刘邦和项羽的家乡都是昔日的楚国领地,刘项二人的争斗其实也只是楚人内部的斗争,秦王朝终于还是亡在楚人手中了。
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进入咸阳的刘邦立即被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数不清的金银珍玩迷住了眼睛,准备住进咸阳宫里过太平日子。但当樊哙和谋士张良来劝阻他,告诫他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富贵而忘记远大目标时,他立即醒悟过来,封存了所有的财物,回到军中去居住。刘邦的部下当然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看出自己追随的人志向远大,绝不是个只会盯着眼前一点蝇头小利的庸人;但项羽的谋士范增却感到了隐隐的担忧,他认为刘邦的志向远大,将来一定是个可怕的敌手,建议项羽尽快杀了他免除后患。
此时的刘邦还在咸阳城里与关中父老们建立感情。他宣布废除秦朝的苛酷法律,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如此简明而充满公平精神的宣言令咸阳百姓们欢欣鼓舞,“约法三章”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有效安抚政策之一。等到刘邦真的做了皇帝之后,就觉得当年的约法三章过于简单,远远不能适应新王朝处理各种事件的需要,于是让萧何制定了九章汉律,成为一部成熟的法典。
刘邦的态度赢得了关中百姓的好感,人们争相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他的军队,但刘邦却谢绝说:“仓库里的粮食还多,不用劳烦百姓。”这使得父老乡亲们对他越发欣赏赞叹,所有人都盼望这个廉洁、宽厚、不扰百姓的人成为关中的新统治者。但面对乱世中瞬息万变的局势,他们也很担心会再发生什么变故。
结果这种令人担心的变故很快就到来了。在击溃了秦军部队之后,项羽也提兵攻入函谷关。他听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不禁勃然大怒,打算动手消灭刘邦。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政治事件之一。在这段历史插曲里,刘项双方各有几名身份相似的人出场,他们分别是刘邦一方的曹无伤、张良、樊哙和项羽一方的项伯、范增、项庄。虽然身份类似,但最终起到的作用和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这场较量可以看做是刘项争斗的缩影,前者的胜利和后者的失败似乎从这时起就已经注定了。
鸿门宴
在两千多年前混乱的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对阵的双方领袖,一个是莽撞的英雄,一个是聪明的无赖。较量的结果,无赖获得了天下,英雄获得了传奇。楚汉相争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以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尽可以为项羽的失败扼腕叹息,但刘邦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必然也有其背后的原因。如果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或许刘邦一无是处;但如果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他却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个成功的皇帝。
当时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项羽的军队却有四十万。面对来势汹汹的项羽军队,许多人都猜想未来将是项羽的天下。为了提早给自己做打算,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悄悄派人去对项羽说:“刘邦接收了秦国的珍宝,打算任命子婴做相国,自己在关中称王了。”项羽一听大怒,整顿军队犒劳将士,打算第二天就去打刘邦。
任用三杰汉史纪:高帝置酒洛阳南宫,曰:“通侯诸将试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嫉贤妒能,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悦服。
这时候刘邦的救星出现了。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张良私交不错,生怕军队进攻时伤到了他,就连夜赶去报信。张良不愿意一个人独自溜走,就在项伯面前极力替刘邦开脱,后来干脆直接带他去见刘邦。刘邦也知道项伯是救星,于是极力和他交好,甚至约定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辩解。
此时的项伯已经完全被刘邦说服了,回去就对项羽说:“刘邦把咸阳的库房宝物都封存起来,还不都是等着你去接收?派遣兵将守关,也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费力气先打下咸阳,为你进军铺平了道路,你却要去攻打他们,有些说不过去。”
同样头脑简单的项羽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放弃了攻打刘邦军队的计划。第二天清晨,刘邦只带着少量随从来到项羽军队所在的鸿门,把头天晚上对项伯说过的理由又对项羽说了一遍,并一再诚恳地表明自己绝对无意与他争夺天下,其中一定有人在挑拨离间。项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就把责任全推到曹无伤身上,然后邀请刘邦留下赴宴。

此时的范增仍然不甘心让刘邦活着离开,就三番五次给项羽递眼色让他杀了刘邦,项羽却只当没看见。范增着急起来,干脆找来武士项庄,让他借着表演舞剑之机杀死刘邦。眼看事情紧急,张良也借故溜出去找樊哙,让他速给刘邦解围。结果樊哙冲进帐去,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借着这股豪气,樊哙慷慨激昂地为刘邦做了一番精彩的辩护,把项羽也说得无话可答,宴会上的紧张气氛这才缓和下来。过了一会儿,刘邦借着如厕的机会溜回自己的营地,一场危机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化解了。
楚河汉界
鸿门宴事件之后,项羽率兵进入咸阳。他原本是楚国贵族的后代,祖父项燕死在与秦军的战争中。项羽怀着复国雪耻的信念起兵,在沙场上勇猛无敌,天下无人是他的对手。但在战场之外,他的能力却非常有限。他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听不进别人的劝谏,不知道该怎样赢得民心,也不会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行为。建立新王朝需要的是优秀的建设者,而他却处处扮演着一个毁灭者的角色。在战争中,他坑杀过二十万投降的秦军士兵,再攻入咸阳后,他又凭着一股复仇的惯性烧了秦朝宫殿,杀了秦王子婴,大肆屠杀抢掠了一番,秦宫的大火燃烧了三月不灭,项羽军队途经的地方到处都是凄惨凋零的景象。
关中百姓本来已经饱受秦王朝的暴政之苦,如今又受到项羽军队的欺扰,全都对他失望至极。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已经远远落在了刘邦身后。
战场是项羽的全部世界,他完全没有收兵发展建设的意识。有人看到关中地理形势优越,建议他在关中称霸,他却没有这样的宏图远略,认为关中已经凋零破败,不如率军东归,回到家乡去炫耀他今日的无限风光。别人讽刺他太没出息,他立即就下令烹杀。相比起刘邦的从谏如流,项羽又大大落后了一步。
后来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又封刘邦为汉王,让他去统领巴蜀和汉中一带。刘邦虽然很不情愿,但也只能率军前往。一路上跋山涉水,思念家乡的将士们纷纷逃亡,直到有一天连萧何都不见了,刘邦顿时有一种穷途末路的凄凉感。但不久萧何就带着一个人回来见刘邦,对他说这是难得的统军人才,有了他就有了赢得天下的希望。这个人是一直未得重用的治粟都尉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从此成为千古佳话。
有了韩信的加盟,刘邦不久就率军东出,开始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长达四年之久,战争前期刘邦势力薄弱,屡屡失败,但战争并不仅仅是武力因素的对比,刘邦比项羽有更远大的志向,比他更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比他更有政治策略和头脑,于是双方力量的对比就在此后的几年间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的部队终于被刘邦大军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率部杀出重围,最后自刎在乌江岸边。直到这时,他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执拗地认为是天意让自己输给了刘邦,他最后的感叹是: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弱者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虽然后人经常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表示遗憾,但两人相比起来,刘邦确实更适合做一个统治天下的皇帝,而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在战场中所向披靡的统帅。
作为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奠定者,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出身平凡的人并没有多少过人的才华,但他却具有几项与生俱来的出众能力: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所欲为的勇气,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抛弃一切的决断力。刘邦的成功事实上是对道德的极端嘲讽:他藐视天下的一切法则与规范,最终却成了天下的主宰。刘邦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夺取天下。他本是个最喜欢吃喝玩乐的无赖,但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错综复杂的形势时,他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至亲骨肉的生命,这种狠心和决断力也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的大军追赶得狼狈逃跑,为了让自己乘坐的车子减轻重量逃得快一些,他竟然把儿子女儿从车上推了下去。他的部下拼命把两个孩子抢回来,他却又把他们给推下去。如此几次三番,连部下都看不过去了。
刘邦永远不会放弃一丝一毫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对于他来说,只要自己的命还在,成功的希望就还在。但不顾一切地寻求活命总显得太缺乏英雄气概,这也是后人经常指责他为“无赖”的原因之一。
项羽本是天下第一的勇士,假如能够在战场上一对一地决斗,那么刘邦早就已经身首异处。但刘邦根本不会给项羽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