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家中养猪的副团长之死 >

第1章

家中养猪的副团长之死-第1章

小说: 家中养猪的副团长之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家中养猪的副团长之死
    家中养猪的副团长之死作者卢友东
2004年11月15日,距中哈边境和国门仅几十米远的186团团部,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全团和周边友邻单位的人们纷纷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劳累过度引发脑溢血不幸去世的186团党委常委、副团长郭斌送行。他的葬礼,成了建团以来最隆重的。
人群如海、白花似雪……在人群的簇拥下,载着郭斌灵柩的灵车一路上缓缓前行,走到哪里,哪里的哭声就响成一片……
苍天流泪、大地悲鸣……刺骨的寒风揪心地撕打着中哈边境的国门,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为他的早逝流干了泪水……
重担敢挑
1998年5月,农十师党委任命郭斌为186团党委常委、副团长,分管全团工、交、建及流通行业。
在此之前,郭斌已经从一个内地来的农民工成长为每年掌管着全团流动资金达三、四千万元的供销科科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团场流行一句话:连长连长,就是“皇上”,那时,连长不愿干副科长,科长不愿干副团长。
从供销科科长到副团长,表面上看起来是升了半级。但是,这两者中管用的权力却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掌管团场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又直接负责全团化肥、粮油以及建筑材料等所有物资经营的供销科长,在一个贫困落后地区的偏远团场,比“皇上”还要牛气。
186团地理位置偏僻,加上长期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要在此时接管工、交、建、商等行业,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团党委一直希望能把改善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目标。
明眼人都知道,表面上是升级了,实际上是让他吃苦头去了,而且是“从米筐里跳到糠箩里”。
当时团场的工、交、建及流通行业正是走下坡路的时候,边境贸易死气沉沉,内贸生意急剧下滑,工业效益不景气,建筑企业资质没有,小城镇建设弓在弦上,职工不理解危旧住房改造……
时至今天,同事们还在说:那时是让任何人接手都焦头烂额的时候,也只有郭斌这样把工作当命的人能挑起这个重担。
郭斌并没有因权高了,位重了而放弃对事业,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他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上任伊始,他便一头扎进市场搞调研,理思路,寻找突破口,结合186团地处边境口岸的特点和实际,向团党委提出“稳供销、强边贸、扶三产、活流通,加大力度搞清欠,盘活资金闯市场”的工作思路和格局,得到了团党委的支持。
曾经的186团因贫困和观念落后,在经营管理中人们还习惯于吃大锅饭,没有改革的观念,没有竞争的意识。
郭斌顶着压力,大胆地向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起了冲击,通过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租凭经营和拍卖等形式,将其推向市场。头脑灵活又有干事魄力的郭斌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但是,“敢吃螃蟹”的郭斌因此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
时隔多年,他在调任副团长后,用浓浓的四川话表态时说过的八个字还像楔子一样钉在人们脑海里:“虽然今后我是‘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但能给186团的父老乡亲办点儿实事,我郭斌‘三生有幸’;我一定会‘埋头苦干’,争取不让大伙儿戳我郭斌的脊梁骨。”
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在团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郭斌率领全团干部群众把每一项工作都抓得扎扎实实。通过几年的努力,他所分管行业的几家团内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近乎顺利地按团党委的意图得以实现和完成。
涉及到人员转岗分流、利益分配等敏感问题和矛盾,他不回避、不绕弯子,用他独特的工作语言和领导艺术化干戈为玉帛,使大家心服口服,悦心接受。改制后的几家企业也轻装上阵,逐步显示出勃勃生机,效益一年比一年看好。
大家还清楚地记得,正是当初老郭力排众议,挽救了团办企业。通过改制和上马新项目,处于即将倒闭的异型钢管生产、边境贸易和粮油加工等企业,如今已成为团场的主要经济支撑点。
在团党委6个常委中,郭斌是地地道道的186团人,他觉得自己在工作上更有责任和义务多干点儿。别人做不了的工作,他主动去做,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过于熟悉,也使他的工作常常处于难以开展。尤其是近两年,同事调走的调走,出去学习的学习,他一个人几乎干了两、三个副团级领导的工作量。
郭斌对自己肩上这副担子,时刻不敢有半点儿松懈。仅在走的前两天时间里,他在师部北屯先后到11个单位办事,内容涉及建设项目、粮食销售、农产品加工、土地经营等等10多项。
既要勇挑重担,又要敢于承担责任。和他有过接触的干部都说,老郭不居功,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他当面敢于批评人,背后却保护人;他表里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他手下工作,觉得安全、踏实……
脚踏实地
按照惯例,送葬灵车不得经过行人集中的路口,可郭斌走的这一天,送行的职工群众却护着灵车经过了团部的主街道,并驶上能看见整个团部的山头。
老百姓说:这是郭副团长在团党委的争取下,带领大伙儿修起来的路,改造的危旧住房,建设起来的小城镇,我们要让他亲眼看看……
186团的老百姓心里都明白,郭副团长这几年干的工作,虽然没有把政绩摆在桌面上,但却是为改变团场落后面貌,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养壮身子骨、丰满羽翼而练的内功。这种打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
郭斌没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中更显出他一生的辉煌。
近几年来,186团得到了国家和兵团的大力支持,加快了边境团场基础建设的步伐,并被兵团列为边境团场小城镇试点建设示范团场之一。
抓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没有一个扎扎实实抓工作的人不行。团党委让老郭重点负责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给排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由于师、团机构改革,精简科室和人员,郭斌分管行业的人员和部门几乎都减掉了,他大小事情都得事必躬亲。他毫无怨言,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拿方案,搞设计,跑项目,忙协调。
当上副团长以后,频繁的外出使郭斌每年出差行程达到10多万公里,期间曾6次遭遇车祸。2000年4月,郭斌在一次出差中因车祸,造成重伤住进北屯医院。在医院里,他时刻惦记着团里的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4个月后,在他的一再要求下,被转回团医院,一边治疗一边继续工作。
 郭斌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加上不断的车祸,使他身体各种后遗并发症逐渐显现。但是,团场各项目工程紧、标准高、要求严,使老郭没有时间去彻底检查一下身体。血压高了,胃疼了,实在顶不住,他到团医院买几片药,打打点滴,针头一拔,又出现在工地上。
新上马工程,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亲自去一处处查看质量和进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耗”在工地上。
今年,团里为一连实施改水工程,他一直担心职工在入冬前使用不上自来水项目。9月的一天深夜11点多,在工地操劳了几天的郭斌,一个人在五连检查完工程质量后一脚踩空,掉进挖开的自来水管道土沟中,脚被摔伤肿得老大,鞋子都无法穿进去。每天打完吊针后,他拖拉着一双“千层底”布鞋又上了工地。
郭副团长的行动,也是推行项目施工的“示范工程”。很快,全连的自来水和排污等工程,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
他拼命三郎似的工作,使身体很快虚脱下来,让团党委其他几位领导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期间,大伙儿多次关切地告诫他:“老郭,要多注意身体啊”。
他满不在乎地挥挥手说:“没什么,我身体还行。团场盼了多少年,面貌要大变样了。机会不多,时间不等人啊,再不干好,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群众啊!”
几十户住在团部的职工,曾经因为危旧住房改造补偿问题,多次和郭斌发生摩擦。在郭斌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反复登门解释后,大家最终理解了他的苦心。郭斌走的那一天,自发赶去为他送行的大伙儿哭成了泪人儿。
他们说,现在当个让老百姓完全满意的好领导太难了。郭副团长主管拆迁工作,容易得罪人,我们都能理解。他走了,我们的心疼得像刀子割。
这几年,团场危旧住房改造和小城镇建设,需动迁户达几百户,部分职工因拆迁补偿和感情等因素不愿拆迁,难度相对较大。老郭便逐人挨户上门做工作,争取职工群众的理解。他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群众被他真情所感动,被他良好的人品所折服,使近几年来拆迁工作顺利按计划进行。
好干部的形象是干出来的。在6年的副团级岗位上,他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分管期间,使186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郭斌,用他的“三生有幸”和“埋头苦干”八个字,使186团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情系民生
2002年3月12日,186团一连贫困职工叶秀芳家里来了一位“大官”,他亲自用车送来了三头猪崽。
叶秀芳的丈夫丁强下岗后,一直没找到挣钱门路,已经欠了1万多元的债,一家人正在为如何摆脱困境发愁。郭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她买来猪崽,还出了很多发家致富的点子,使他们又看到了希望。
猪到了需要屠宰的时候,丁强自己不会屠宰,想请人还得交屠宰费。郭斌得知后,亲自到叶秀芳家帮忙猪宰,并帮助销售。
一个副团长成了自家的亲人,还亲自帮忙宰猪,一家人简直无法相信。他们下定决心,绝不能辜负“郭大哥”的期望。
叶秀芳一家通过土地承包和发展庭院经济,第二年就还完了全部债务。
今年,叶秀芳种植的油葵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雹灾害,造成绝收。绝望中,郭斌和妻子带着礼物来看望他们全家,并鼓励叶秀芳开一家菜店。如今,蔬菜店月收入上千元。
郭斌家中经济紧张,但他从来不为帮助职工吝惜,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了,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郭斌不但帮助职工,他还帮助外来民工和其他有困难的人。
私下里,郭斌究竟资助过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
郭斌常对家人说:“我小的时候就是从苦难中过来的,是党培养自己走上了工作岗位,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拿的是国家的工资,这是老百姓流着热汗挣下的。现在有的群众生活比我们困难,要力所能及去帮助他们。”
在郭斌的遗物中,有一张郭斌亲笔列出的一连危旧住房改造详细计划分配表,上面谁退休后没房子住,谁是新职工,谁的儿子结婚没有住房,谁正准备结婚……一件件记得清清楚楚。
他之所以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因为他明白,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果老百姓不认可,这个干部也就白当了。
老百姓对郭斌有两种叫法,一个是叫他“郭巴斯”,还有一个就是叫他“老郭”。郭斌深知,这就是老百姓对他的最高奖赏。
 “巴斯”在哈萨克族语中是最受尊敬的人的意思。虽然他才49岁,可所有认识他的职工群众和下级,无论长幼,都亲切地叫他“郭巴斯”和“老郭”。大伙儿说,这样叫他亲切,郭斌也喜欢大家这样叫顺耳。他的骨子里,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官”。
得知郭副团长走了,二连老职工郭云华伤心地说,还不如让我这样的人替他走啊!
在二连职工群众眼里,那座简易的水厂在他们心中大得像一片天。
二连的生产生活条件曾经是全团最差的。每年夏天,职工群众饮用的是从庄稼地里流经过的含有化肥、农药等物质的“涝坝水”。由于水质问题,连队各种疾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职工住的全是“干打垒”的危旧住房。
“再让老百姓这样过下去,我们心里不得安宁呐。”通过郭斌向团党委建议,投资40多万元的二连改水工程和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他亲自带领工程人员逐项落实。
眼看整个工程就完工了。11月3日,郭斌亲自带着铲车来给二连的职工平整住宅区,一直到中午两点还没吃饭。职工郭云华连着请了两次,郭副团长也不愿去打扰,自己让人买来白菜炒粉条和馒头,就凑合过去了。
职工群众都知道,郭副团长从来不愿给职工群众添麻烦,到基层检查工作,他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对老百姓有益的事,郭斌一点儿不含糊。一次,郭斌在检查一条道路施工质量时,发现有一小块没达到质量标准,他十分少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