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历史正文 >

第3章

历史正文-第3章

小说: 历史正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眠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温度。各种动物入眠的环境温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猬27℃左右、黄鼠20~22℃、仓鼠9~10℃。光照、食物及饮水的供应也影响入眠。入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重。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深眠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与此同时,循环系统亦发生显著变化,心率极度减慢,冬眠蝙蝠的心率由正常的每分钟330~920次降到每分钟30次;蜂鸟由每分钟480~1200次降到每分钟48次,黄鼠由每分钟300次降到每分钟4~7次。同时血压亦极低,仓鼠和土拨鼠的血压从常温状态的100毫米汞柱降到50毫米汞柱;刺猬从113毫米汞柱降到35毫米汞柱。此时外周血管广泛收缩,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脑部保持着低水平的血液循环。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而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便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

  出眠刺猬的出眠温度约为6~9℃(2~15℃);达乌尔黄鼠约为10℃。除这种自发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电、机械、寒冷或加温、化学刺激以及注射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动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心率也一样逐渐加快到超过正常水平;然后又恢复平静;这种呼吸和心率的亢进与激醒开始时的战栗产热有关。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在冬眠过程中,动物是处于活动(常温)与麻痹(低温)交替的冬眠阵状态。活动时期约为几小时至几天。有些种类动物在此期间进行排泄或进食。大多数种类动物不进食,但进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调整。

  冬眠动物在长达100多天的冬眠季节内不吃不喝而仍维持生命,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代谢又降到最低水平,为活动时的1~2%。其呼吸商接近;主要靠氧化脂肪来供给能量和水分。冬眠型动物在肥育期内便储存了相当于体重30~50%的脂肪,大多数集中于皮下,不仅供给能量还有保温作用。冬眠型动物的褐脂较非冬眠型多,而经过冬眠后又减少最多。曾被人认为是与冬眠有关的内分泌腺,有冬眠腺之称。现知与冬眠动物的激醒有密切关系。

  观察中发现: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刺猬都不肯“冬眠”,为了驱逐严寒仍靠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在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才进入冬眠状态。刺猬冬眠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进入冬眠后,体温下降,其它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举例来说,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在冬眠的时候至多呼吸八次,有时只呼吸一次,甚至一连几分钟都不呼吸,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心跳二百次,冬眠的时候减少到二十次。

  (1)半月后“没有反应”、“睡得真甜”;

  (2)三周后撒尿、吃食一次;

  (3)每隔三周,撒尿、吃食一次,整个冬季都是如此,直到第二年三月,气温上升到10度左右,

  (4)一定不要去惊吓他。

  大家请谨记,刺猬被称作八大地仙之一,和狐狸,黄鼠狼一样,所以没事干不要去惹它们哦!不要看着可爱就想去玩,其实是不太好的!而且影响了刺猬的正常生长,对这种可爱的小家伙其实是不利的,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们,就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刺猬喜欢打呼噜,和人相似

  关于刺猬的传说

  春秋秦文公的时候,陕西陈仓有个人在挖土的时候捉到一只奇怪的动物,按照当时的记载,它“形如满囊,色间黄白,短尾多足,嘴有利喙”,陈仓人觉得把这样稀罕的动物当作瑞兽献给文公,一定能得到很多赏赐,于是兴冲冲地拿着这种动物回去。在路上碰到两个诡异的童子,那两个童子拍着手笑道:“你残害死人,现在还是被活人逮住了吧!”陈仓人十分诧异,“二位小哥,此话怎讲?”“我们说的是你手上的‘东西’,它叫刺猬,习惯在地下吃死人的脑子,因此得了人的精气,能够变化,”两个童子嘻嘻哈哈,“你要抓好它,别让它跑了!”这时候,陈仓人手上的刺猬忽然也开口说起人话来:“他们两个童子,其实是野鸡精,叫做陈宝,你抓住雄的可以称王,抓住雌的可以称霸。”那人反应极快,立刻舍了刺猬去捉童子,俩童子忽然变成两只斑斓的雉鸡振翅飞走了,再回头看刺猬,也早已不知去向!

  日后,文公的继任者穆公在陈仓山狩猎的时候捉到一只玉色宝鸡,被捉后立刻化成石鸡,有认识的人说,这是“宝夫人”,得到可以称霸,后来秦穆公果然称霸,把捉到宝夫人的地方称为“宝鸡”。再说那只雄雉,在配偶被捉后逃到了南阳,据说在400年后被汉光武帝刘秀捉到,成就了一番王业。

  传说中的刺猬和黄鼠狼、水獭和狐狸一样,位列“仙班”,在中医上,刺猬皮被称为“仙人衣”,以往在民间是很少会有人敢大肆捕杀它们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传国玉玺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由和氏璧雕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後获得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写「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後,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王莽篡权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怒,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玺。之後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後,玉玺归属曹操。

  
  玉玺的失踪

  
  之後玉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後唐末帝李从珂*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後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於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根据民国年间,时任蓝田县县长、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传国玉玺可能被五代的冯道私藏。但是,该网民的帖子无任何出处。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李存勖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任相。冯道历五朝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

  
  后唐主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在亡国之际,登玄武楼*而亡之时,冯道正是当时的重臣。唐废帝李从珂时,冯道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从珂在玄武楼*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去向,莫非传国玉玺被冯道收藏?这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笔者注)心头为之一震,传国玉玺会不会就在冯道的墓中?这样一想,他心头的疑云便一点一点地散开了,立时感到云开日出,豁然开朗起来,看来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在冯道的墓中。

  
  原来冯道不仅是一个善于观望形势、舍弱趋强、无所建树的大官僚,而且还是一个私藏国宝、老谋深算的人。他把传国玉玺私藏起来而没有献出来,大概是出于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