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边远人 >

第8章

边远人-第8章

小说: 边远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力量有限,群体的力量就是巨大的。蚂蚁撼动堤坝的例子足以证明。

  医生是个弱势群体!――常年的学习、诊疗,让其中不少人需要大量补充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社交手段。而他们每天都在超过10小时地上班……压力,来自内部知识更新的压力,来自外部社会、患者的压力。

  如果一个医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如果一个医生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勇气,

  如果一个群体整体丧失了许多应该拥有的东西

  说明医改的确需要改了!

  “看病贵”“看病难”是需要解决!但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保障。

  医改,赶紧改吧。别让这些悬而未决的X因素占用医生的时间,还是尽快给我们一个方向

  一个公平、合理、理性的发展空间吧,

  我们需要,社会应该也是需要吧! 。。

心中那片杏林还在吗?
文:边远人2008

  【前言】我是一个生活在阳光中的人,喜欢用善良的立场、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即使有些瑕疵也会给它找个存在的理由,希望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此前写过【医院亲历】那个帖子,随着一期期连载,妻子开始质疑“不客观、不理性,把那些本来非常真实的事情写得象假的一样!……”

  客观、理性,难道这些我一直推崇的理念真的被自己写颠倒了吗?“一叶障目”其实就是一个观察事务的立场问题。看到什么,看的是否全面关键看你站在那里,用什么视角去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就是对这种错误的诗意批评吧。于是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生活的这个环境,重新审视医院以及周围的医苑,学着重新评价那些人和事,让自己的眼睛不光看到白天的阳光也能识别和领会医苑夜晚的黑暗……

  都是切身感悟和法律角度的评判,对象主要是那些夜色中“风景”,就叫--“医苑夜谭”吧!

  【医苑夜谭】那片杏林还在吗?

  【典故出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那时候没有西医,所以就拿杏林来说说我们现在的医苑吧。

  董奉是杏林典故的源起,说明能够做到他那样成绩的人并不多,论医术,当时不过张仲景和华佗二人而已,后世能出其右的也寥寥无几。论医德,能够巍然成林的也仅此一人而已。

  杏林,那可是有神虎相佑之地,那可是一座丰碑,一座百姓心中对于医生,对于医家最高的褒奖,也成为千百年来大家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最高评价,世代传承,相延至今。。。。。。

  如今呢?“看病贵、看病难”,医患矛盾重重,医疗纠纷不断,医生和患者之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斗争”把教授都称作“叫兽”,把白衣天使都称作“白狼”了,于是“打打杀杀”声音不绝于耳。。。

  ******

  “云泥之别”形容杏林传奇时代和我们现在医患关系的差别丝毫没有夸张。

  “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自然要“归功”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使得大家判断事情的能力水平、标准尺度都在变化,如今几乎没有人会轻信一些东西,一些他们认为可能正确的东西会坚持的。医学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对医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开始怀疑所谓的权威,权威的地位开始降低,权威的威严开始受到挑战,于是医生也会随时受到质疑。--这些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形成,关键要“归功”于医生对待“医德”的态度。

  试问每个“医苑”中人,“你们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当金钱和财物摆在面前,当吃酒唱歌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忙于编造文章而忽视关爱病人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当那些夜色袭来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是谁出手毁掉了那片大家心中的杏林?

  是应该有人好好想想了。。。。。。

  想起这些,脖颈后边似乎凉凉的,有股杀气!

  想起这些,难免想起那片杏林

  那片快要消失的濒危物种。。。。。。

“医药分开”后医生会饿死吗?
看了新浪杂谈上“日本医院只看病不卖药,我们能否参照?”的帖子不禁有些感慨:“偏见源自不了解”。似乎开药、拿药都是医生的错,都是医院的“罪状”? 

  目前状况下,医药分开几乎等于医院减少50%收入,意味着医院几乎80%面临破产,意味着--医生的“饭碗”几乎被砸,意味着医疗体系面临崩溃。“医药分开”意味着“以药养医”成为历史。让我们看看以药养医的来龙去脉吧。 

  【以药养医的背景】

  以药养医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日本医院不卖药,这件事情在“世川奖学金”访日回来的几位同事口中已经有所了解,许多国家的医院和医生都不是靠“卖药”维持生计的。

  而我国医院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几乎40~55%,为何主要靠“药品”来维持收入呢,这是一个投入方式问题。我国医院的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主要靠自己的“业务收入”,而大部分医院业务收入中药品所占比例如此大主要由于检查设备、普通器械都很少,药品的补给就成为一个“大户”。

  为何要经营呢?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地区级医院基本上床位在800~1500张之间,人员1200到2000,如果按照每个人工资3万元算,仅仅工资一项就需要大约4000万到6000万元,而拨款呢?大约300万元到400万元。几乎只有工资的1/10。

  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医院需要经营的症结所在,也是以药养医的基础。

  【取消以药养医的条件】

  关键有两个,一是“补偿机制”的完善。

  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医生收入几乎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0倍。十倍的收入,不依靠药品补给医院可以正常运转,工资可以照发,他们的补偿模式和我们不同。仪器设备多,检查收费占的比例大,这是国内医院和他们没法比的。比如,美国的医学院下属的医院,医生工资一般由医学院发放,医生收入基本上不和医生工作量挂钩;新加坡基本上根据医生的性质级别确定其工资收入,收入由政府来协调平衡,接近于公务员的发放方式。。。。。

  二是药品市场的规范。

  我国药品市场,此前有药监局的“大事件”,目前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灰色的药品销售”体系在运转,可以说每年都增加不少GDP,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不论“高价药怎么卖出去的”,不论药品怎么这么“不愁卖”,最终是卖出去了。药品的销售和普通商品不同,医生在其中有所谓的“诱导消费”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管,灰色渠道畅通的前提下,这种作用会被放大,最终受害者是患者,同时还有卫生行业的形象。

  规范的药品生产…销售体系,健全的监管体系,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这些如果不完善,我们可以想象坛友描述的日本医院的情况,我们开了药走出院门,面对满街的“药店”,您就挑吧!

  【现在的思路】

  目前业内研究结论倾向于“收支两条线”,通过该机制的建立,使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收入不再挂钩,实行收支分开结算的方式。大致思路是:医院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之处根据服务人群、预防、教学等工作需要进行预算和拨付。这样的体制是否行得通需要深入论证和试点,然后推广。

  “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可以解决药品收入和医院支配资金挂钩,药品收入和医生收入挂钩的弊端,有效地降低药价,促进合理用药,从而也达到降低患者负担的目的。

  也许这是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办法!

  后来来自上海的朋友告诉我,“收支两条线”的做法,执行中难度很大,影响因素太多,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呼唤法律的规制】

  当道德没法解决的时候应该用法律这一相对粗暴的手段来解决。

  当医德在利益面前由于的时候,应该通过法律来规制卫生行业中的不良行为。比如通过《刑法修正案》将医生收受药品回扣纳入规制,比如将医生保护患者###作为一项义务,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比如。。。。。。

  如果药品的生产、销售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想医生会“清白”一些,医院也不会破产,医生也不会饿死吧!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