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 >

第7章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第7章

小说: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学生如果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在班级里找不到竞争对手,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或多或少对这个学生的发展会产生影响。相反,如果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再艰苦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快乐和期盼。金雪耀和孟启无疑是这样的一对组合。
  

CES学习法(1)
我把学生的日记本拿回办公室批改。四十多个同学的日记,绝不是一个小的工作量。这个星期以来,由于我每次都认真批阅,并且当众读一些人的优秀日记,全班大部分学生的日记都已经写得很认真了,不论是从字数还是内容都比最初有长足的进步。每一名学生的日记我即使用一分钟看完,然后再用一分钟写评语,那么,全部完成也得90多分钟的时间,也就是整整两节课。更何况,这种算法还得建立在我一点都不能休息,并且看完日记马上就得想好评语该怎么写的基础上。我聚精会神开始工作,真的在一个半小时之内改完了全班的日记,其中一些同学的评语写得还挺长。我又有点佩服起自己了。跟着学生一起背书,我的潜能也得到了激发。
  由于昨天我给学生讲了“读书三境界”的道理,我让他们在日记里谈自己的认识,因此,多数同学的日记都写得很长,并且很有深度。我批改学生日记的时候,雍海涛也很有兴致地看了全班的日记,他很有触动。这个班比上一届要强多了,他说,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他们一定会明显超出上届的B班一大截的。我这个班里混合了A班与B班的学生,雍海涛是教过上届B班学生的,因此他可以作比较,也更有把握下结论。
  在学生的日记中,有部分学生提到了项王这件事。其中一名学生说:
  今天有些不平静,早上因为项王的事情,老师发火了,把他赶出了教室,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是啊,我们是长大了,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对我及其他人都上了很好的一课。
  还有一名学生写道,
  今天早上万老师一进教室,就让每个人都吓了一跳,把项王给弄出了这个班,我们当时还真是有些害怕呢。可是之后随着项王回来的消息,还有接着的背书经验总结和一连串的绕口令都渐渐缓和了早上那严肃的气氛。也许早上项王的事件只是给我们一个警示,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失去分数,你还能很快地站起来,如果你失去信誉的话,你就很难再站起来了。
  看来学生还是善良的,也没有责怪我的粗暴,我原本不安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我接着改日记。一位学生提到雍海涛的心理课,她这样写,
  今天的课上雍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家世以及他的成长历程,这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讲课方式,从小没有一个老师甚至没有一个同学对我这样讲过那么多有关自己的事情。雍老师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着他母亲、父亲以及他自己奋斗的道路,真实而艰辛。雍老师的话语平静,课堂中寂静无声,但讲到感人之处我知道大家的心中与雍老师一样波涛汹涌。雍老师及其家庭所历经的不幸在我们这些生活在鲜花中的孩子们的眼中是巨大的,甚至是只在报纸上才能见到的事例,而猛然醒悟这些不幸就在我们身边成功幸福的人身上发生过,我们没有意识到,只是因为那些不幸被他们的成功所掩盖了而已。雍老师一向给我们的感觉是善良、关心每个人、好脾气、温暖、受过良好的教育、富有学识,没人看得出他经历过多大的艰辛。有多少人处于雍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可能就会变得怪僻、对任何事失去信心、愤世嫉俗甚至走上消极的道路而一蹶不振,但他却坚强地站着,对生活依旧有美好的追求,对每个人及这个世界有宽大的包容与关怀,并且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其中的困难我们是难以想像的。和雍老师比起来,我们遇到的所谓“困难”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啊!
  学生的感慨也同样让我感慨,说实话,虽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并且面对面坐了一年,我还真的从来没听过雍海涛讲过自己的生平。是学生比我幸福,还是我比学生冷漠?我要好好反思。
  昨晚我教学生背书的方法,一部分学生有了反馈,易正宁这么写:
  我已经背了一个多星期的课文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苦难,但我都努力克服了。晚上老师让我们背第36篇课文,我过去一向对“读书读得响容易记,读书读得多容易记”这个观点不是很认同,认为没什么好处,今天晚上我第一次尝试,我不断地读,大声地读。果真我的英语背诵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背7行句子要20多分钟,现在连10分钟都不到一点就完成了,而且还很流畅。我想背书这件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并不很难,关键要自己在亲身实践中提炼和总结,自己琢磨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背书方法。很多事情我想只要做多了,再加上自己的总结和改进,那么一定会熟能生巧,从而越做越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CES学习法(2)
林巧也有同样的体会:
  这次集训中我获得的比较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原来我只是听家长和老师说方法很重要,但我实际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方法存在于什么地方,我应该怎样去掌握并运用方法。但是这次,我悟出来做事不用方法是不行的。比如说今天我背一段课文用了10分钟,而另一位同学只用4分钟,下课后我感觉很奇怪,就去问他,他把他的方法告诉了我,我就把自己的方式和他的方式结合了一下,然后用新的方法又背了一篇课文,结果,我很快就背出来了。我以后会试着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也多多地去寻找方法。
  两位学生的日记很让我欣慰。做老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有了进步,而且是在自己的指导下取得了进步。
  还有一些学生的日记也引起我思考。比如费伶俐的日记这样写的:
  背书的确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如果真的能够提高英语水平的话,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能不能完成目标是心态问题,当自己了解到这是为自己而做的事,什么困难都是心甘情愿的了。确定目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你清醒地知道什么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你才会认真地追逐它,向着它迈进,我希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在为我的高中生活打下基础。对于今后的生活,我很向往,也充满自信,我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加独立,自立。我也希望每一天都更加忙碌,充实。总之,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范潇那个状态。当然,我也有点后悔初中四年不够抓紧时间。从我看到的,听到的,身边发生的事中,我了解了这一点:坚持、执著往往比天资更加重要。我很高兴自己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真的尽力了,那么结果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后悔。
  费伶俐现在一有时间就泡在高中图书馆里,她完全把自己当做一名高中生了。有时候,在图书馆里,她会碰到范潇,那时,她就会很兴奋。从日记中看得出来,范潇是她的偶像。费伶俐成绩非常好,这次直升考试,她是全年级第二名。我毫不犹豫地在后面写上: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范潇,我们都将会以你为骄傲的!
  荣雨的一些看法也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这些治学之道,他们对读书的痴迷,与现在的青少年对明星的痴迷不相上下,有时还略胜一筹。他们可以为了读书忘乎所以,他们把读书当做一生的挚爱,他们坚信,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读书是为了自己。
  忻江对三境界作了另外一个说明:
  放眼望去是座山――困难重重,不畏辛劳往上攀――无所畏惧、努力学习,山的那头是片海――前途无量。
  李欣则联想到了“CES学习法”:
  上课中提到的读书的几个境界,让我想起问杜宏卫借的一本名叫“CES学习法”中的一些内容,那本书把读书分成四个过程,也就是四个不同的境界:通、点、解、变。
  “通”指的是“通读”与“读通”,其方法有抄书或背书和尝试回忆听课内容,而读通课文是最基础的。
  “点”指的是所学知识的基本点、重点、疑点、难点的发现和掌握。“点”的运用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想像,找“点”是听课与预习过程中的关键。也是让学习上一个层次的关键。
  “解“的意思就是把学习过程中找出来的难点和疑点加以解决的过程。“解”的方式是完成作业,解题的过程就是把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要做到准确、规范、快速。“解”最重要的是形成钻研的思维形式。
  “变”指的是知识运用阶段举一反三,应变创新技能、技巧的形成,也就是最后的一个境界。它是建立在其它三点的基础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没有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变”就无从谈起。
  CES学习法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炒作很多,李欣的日记让我产生了兴趣,我忍不住在后面写:看完了也借给老师看一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教学三境界
学生的日记让我疲劳,但更让我充实。直升班开张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我越来越觉得这次的集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英语的培训,而是一个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意志品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的培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潜能的开发课程,背书只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学生们感悟人生的道理,体验读书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这一点,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甚至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我头脑中只有模模糊糊的意识,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现在,却豁然开朗了。无论是周泽军的英语课,雍海涛的心理课,还是我的所谓的“数学课”(其实上的都是思想教育课),无不体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的宗旨。我想起我以前写的一篇发表在《教师博览》杂志上的小文《教学三境界》,讲教学的第一个境界是教知识,第二个境界是教方法,第三个境界是教心态。后来我去徐州参加青年教师论坛,听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把一个人成才的三要素总结为能力、心态、志向。卢志文这里的能力显然把我所说的“知识”与“方法”都包括进去了,而我笼统而言的“心态”在卢志文那里则细分为“心态”与“志向”,卢的划分方法似乎更胜我一筹。如今,在直升班的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学生好的心态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成了我们有意无意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教师奖励的糖果更好吃
今天是星期五,我忽然想到一事,对雍海涛说,我打算给周冠军小组发一个奖,鼓励他们一下,你看怎么样?雍海涛非常赞同,他说,还应该给进步最大的组发一个奖,这样鼓励的面更大一些。就这么定了,我说,待会儿,咱们去家乐福买奖品吧。
  老师自费掏腰包买奖品奖励学生是我们学校许多老师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方式,奖品都是一些便宜的小东西。我常常看见校园里有学生嘴里叼着棒棒糖这样的小糖果,因为学校不允许学生自己带零食到学校来,作为学校负责全校学生行为规范的教师,我总要上去问一下,糖果哪来的?学生一点都不慌乱,老师奖的,他们回答。我就没有话说了。到了后来,看到学生吃棒棒糖,我也就不问了。
  学生对教师的奖品通常都很在乎。让他自己去选择,他可能不一定买棒棒糖,而会买其它更好吃的东西。但是老师的奖品价值倒在其次,精神上的满足才是主要的。甚至于有些学生家长这样跟我们说,小孩回家之后要糖吃,我们给他买了,他却说这个糖不好吃,还是老师的糖好吃,其实糖的牌子是一样的,但是小孩的感觉不一样啊!
  精神能够改变物质,这原是这个世界上一条真理。
  如今我也不能免俗,我也要去给学生买奖品了。现在有人批评学校里给小学生奖励小红花的做法,说什么这是道德教育功利化。我不管,功利就功利吧,不管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背书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而且,正面的鼓励总是比负面的惩罚要好。奖励的精神意义比物质意义更大,我没有道理不俗一把。
  当然我不会买吃的东西,那玩意,一进嘴巴里就没有了,连个影都不剩,不好。买学习用品吧,学生至少还用得着。或者他不用,供起来也不会坏。在家乐福超市里,我和雍海涛帮学生挑奖品。我们打算买两期的奖品,每期奖励一组周冠军,再奖励一组进步最快的,这样就要8份奖品。两周就是16份。我们买16份奖品回去,让他们自己挑。我对雍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