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大国衰落 >

第5章

大国衰落-第5章

小说: 大国衰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让我们看看2008年出现的信贷紧缩是怎么一回事。全球金融机构在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海啸中损失严重,不少银行业的老字号相继倒闭或者遭到贱价收购。银行为了自保,不愿借出资金,即拒绝批出信贷令信贷市场停顿下来。   

  评估信贷紧缩时,我们通常看看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注: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LIBOR。LIBOR是一个英国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款的成本利息率,由英国银行家协会按其选定的一批银行,于伦敦货币市场报出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再以抽样本的方式,计算出平均指标利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是银行借钱给银行同业收取的利息,绝大部分带有浮动利率的房贷和其他贷款都是根据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来计算利息。   

  大家经常看到的最优惠利率也是与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挂勾的。伦敦银行同业拆账利率急升意味着消费者难以取得房贷、信用卡信贷、个人信贷、家庭电器、汽车及家具分期付款和商业信贷。即使消费者能够得到信贷,利息也会高到难以负担。   

  2008年10月1日,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急升431点子(100点子是1%),达到前所未有的最高记录6。88%,银行之间的借贷活动陷于停顿。财经界以“冻结(frozen)”形容银行同业间的信贷活动陷于停顿。   

  简单来说,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目标不是预防信贷紧缩而是企图令已经停顿的信贷市场复苏。长期以来,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是美国国库债券利息加0。5%,2008年10月1日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是加约5%。   

  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急升和信贷市场停顿直接影响到工业和商业活动,推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2008年10月2日,美国政府发表的数据显示8月份的工业产品订单比7月份下跌4%。除了2006年10月的下跌4。8%之外,这次是最严重的跌幅。   

  受到信贷紧缩影响最明显的是汽车分销商,不少汽车分销商因为无法为客人取得贷款而难以卖出汽车。最后,大量分销商严重亏损及倒闭。分销商倒闭之后,汽车制造商立即减产并裁撤员工。   

  小企业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可以得到政府贷款或者发行股份债券筹集资金。它们只能向银行借取商业信贷,很多美国的小企业因为无法取得商业贷款而被迫使用利息极高的信用卡信贷取得资金。小企业缺乏购买原材料及设备的资金,经营出现严重问题,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下来。另外,一些小企业的扩充计划被搁置。信贷市场停顿时,小企业的招聘活动也放缓,最终会和信贷市场一样停下来。   

  保尔森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是企图以高价购买银行业内的没有流通性资产的方式,来解开信贷市场的死结。这样做的成效要看信贷市场停顿之后对市场的伤害有多大。因此,保尔森心急如焚,务求尽快通过救市方案。一旦美国经济受到信贷紧缩的创伤过深,将会走上不归路。当美国经济踏上不归路之后,再也无法扭转局势,即使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充其量只能拖延一下时间而已。   

  保尔森于是在2008年10月7日宣布会购入大量短期商业票据,放松信贷市场的银根。   

  要是笔者也能在2008年2月初的书中谈及可怕的信贷紧缩,何以身为美国大萧条研究的著名学者伯南克竟然没有一点点警觉性? 到了信贷市场完全停顿前10天才气急败坏地拿着三页的方案跑到众议院要求立法救市。   

  保尔森身为美国财长又曾经是美联银行的执行长,对于华尔街的情况应该有深入了解,何以到了华尔街全盘崩溃之前几天才从梦中惊醒?    

  要是美国的救市方案不被通过,或者救市行动太迟,全球经济陷入万劫不复的经济衰退,这两位看错市的笨蛋要负上全部责任。         

※BOOK。※虹※桥书※吧※  

第15节:财经界过度乐观         

  财经界过度乐观    

  股市大亨唱好股市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都唱得太乐观。以“亚洲股神”李兆基为例,他认为恒生指数于2007年底见30;000点,2008年春季或上探33;000点。后来他又修正了对港股预测,将恒生指数重上30;000点的时间,由2007年底延至2008年春天,2008年秋季才见33;000点。2008年10月2日,恒生指数报17;903点。由此可见,当时的财经界对后市的乐观程度。当然,除了亚洲股神之外,不少香港财经界的知名人物都有类似言论。    

  早在2007年11月24日,次贷风暴刚刚浮现时,正在挪威宣传新书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立即大发定心丸,告诉民众次贷风暴已经了结。   

  许多经济评论员于2007年底就已经断言美国的次贷风暴只是“茶杯里的风波”、 “微不足道”、“杞人忧天”等。    

  当这些财经界专业人员轻视次贷风暴时,次贷风暴横扫全球股市和汇市,杀伤力之大,令人大吃一惊。    

  即使在2007年12月,金融市场因为次贷风暴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没有人认为次贷风暴是严重经济问题。2008年3月至4月,美国华尔街及香港弥漫着次贷风暴已成过去的气氛。报纸杂志出现不少讲述次贷接近尾声、趁机入市、低吸图利的文章。当有人谈及次贷风暴,大家都会说那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早就事过境迁。    

  2008年3月14日,标准普尔(注:标准普尔,S&P 500,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由普尔先生(Mr Herry Varnum Poor)于1860年创立。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标准普尔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NRSRO”。)发表报告,认为美国次贷问题带来的资产减值规模,将达2;850亿美元,但相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将近尾声,次贷最严峻的时候已经过去。    

  股市在市场气氛良好之下大幅回升,投资人放心入市。可是,没想到这些财经界天之骄子竟然估计错误,到了6月时,次贷风暴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为了应付次贷风暴的降息措施,却出现严重副作用——通胀急升。在美元汇价下跌、通胀高涨、银行及保险业资产质素下降和房市势危的四面楚歌之下,股市又经历一轮“灾劫”。    

  美国的证券衍生工具面值达到182兆美元,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损失会有多少,即使损失只有10%,后果就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房市水深火热,缴不出房贷的次贷借款人和法拍屋(注:法拍屋,即法院拍卖房屋,香港称银主盘,指的是遭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房屋。当债务人(业主)无力履行按揭合约,或无法清偿债务时,而被债权人经由各种司法程序向法院声申请强制执行,将债务人名下房屋拍卖,以拍卖所得价金满足债权。而在过程中遭到拍卖的房屋就是所谓的法拍屋或银主盘。)的数字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房市复苏可说是遥遥无期;美国金融机构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企业盈利惨不忍睹。但是,股民们却相信次贷风暴的最坏时刻已经过去,偏偏在金融市场不明朗的时候大举入市,期望根本不会出现的反弹。当然,股市在那么多投资人进场的情况下会有实质升幅,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投资人仍要向现实低头。         

。§虹§桥书§吧§  

第16节:财经界人才凋零         

  财经界人才凋零    

  从历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全球财经界人才凋零的实况。财经界分析师倾向于用旧经济模式的方法评估全新的证券和市场系统,技术上已经犯了很大错误。不过,更大的错误是不去学习,只懂得拿出些莫名其妙的经济名词来迷惑投资人、读者、听众和观众。难怪香港的投资者将他们称为财经演员。   

  不相信财经界人才凋零的人,请看看网上和电视台的财经评论,再对比日后发生的事情。有些专家的市前分析,实际上是对上一个交易日的交易概要。也有一些专家名人的财经评论,根本没有做足功课,坐在录影室大谈财经,只是重复别人的评论,而且错漏百出,连财经评论不是闲聊个人意见的道理也不明白。依照这些“了不起”专家的意见买股票而亏本的人,应该大有人在。    

  2008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新兴市场研究团队总裁马克·莫比尔斯(Mark Mobius)接受《彭博社》(注: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目前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访问时表示,“次贷信贷危机接近尾声,大部分次贷的坏消息已经被消化,很多相关金融机构做的提拨也做得很快。”   

  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看法呢?读者应该心里有数。看到市场气氛良好就出来说些看好后市的言论,中外皆然。    

  2008年4至5月,财经界人士集中讨论美国是否已陷入“衰退 ”。各说各话,争个不也乐乎,但最终还是没有任何结论,简直浪费时间。衰退只是一个名词,不值得众多财经界的天之骄子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眼前危在旦夕的美国经济、凶险的次贷风暴,以及影响深远的信贷危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竟然比不上一个财经名词的定义。    

  至于那些大企业高层,很多人因为犯错而引咎辞职,也有些人被裁撤。如果财经界的人都有实力,华尔街大户的业绩也就不至于如此差劲了。    

  若财经界有称职的CEO,而非高薪厚职的酒囊饭袋,相信这10多年间的金融风暴根本不会发生。即使发生,相信也不会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迈克尔·梅奥(Michael Mayo)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评论瓦霍维亚银行(Wachovia Corp。,又名美联银行)2008年7月公布亏损87亿美元,股价却急升的怪现象时说:“当市场期望低成这样,业绩不好也是好消息。”   

  笔者可以在这里担保,随便在街上找一个人担任瓦霍维亚银行的决策者,除非找到的人是肯·汤普森(Ken Thompson),即瓦霍维亚银行炒掉的前CEO,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一年之内亏损87亿美元。         

§虹§桥§书§吧§BOOK。  

第17节:银行业的问题         

  银行业的问题    

  对于银行的资金问题,笔者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大规模的银行都有足够资金可以度过难关。以花旗集团(Citigroup)为例,未来3年,可以得到的资金约为450亿美元,同期总呆账只有300亿美元。除非有什么突发性意外事件,否则美国的大规模银行,单纯从资本额角度来看,应该是有惊无险。这纯粹是作者的个人见解,绝对不作任何保证,读者不应以此为投资的考虑因素。    

  由于金融类股份出现严重亏损及倒闭潮,股价持续向下。2008年7月,很多金融类股份已经跌了超过六成。可是,到了2008年7月底,投资气氛逆转,投资人竟然追捧银行股。在股价反弹前几天,瓦霍维亚银行宣布,2008年第2季亏损将近90亿美元,当时出现危机传闻,但是投资人一轮抛售之后,在月底的一个星期之内又反弹高达27%。同期亏损约50亿美元的美林(Merrill Lynch & Co。)也反弹22%。其他银行例如花旗、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Co)和美国银行的同期业绩并不理想,却仍然得到投资人青睐。    

  请注意,这些银行没有说过冲销坏账已近尾声,或者有什么其他好消息。由此可见,这次反弹只是属于投机性质。银行业的倒闭潮才刚刚开始,7月25日,即银行股份强力反弹的时候,又有两家银行被政府接管,并且快速地转售。连同这两家银行在内,2008年1月1日至7月27日,美国已经有10家银行因无法经营而被政府接管。银行业的集资需要非常迫切。这时追捧有集资需要的银行股已是忽视了实际的投资环境。   

  【图说】   

  位于戴维斯市中心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于2008年9月被美国政府接管,光从表现上看来,它像餐厅多过像一家银行,而多数的美国小镇银行大都是这样。   

  【图说】   

  戴维斯市中心的美联银行,于2008年9月将银行业务卖给花旗集团,股价跌到只有52周高点的7%。   

  ARS对银行业的打击    

  ARS是名为标售利率型债券(注: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y,指金融机构以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等作抵押发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