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度心术 >

第3章

度心术-第3章

小说: 度心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并没有得罪过车丞相的儿子,官也是他自动请辞,看你之状,似惶惶难耐,莫非另有别情吧?”
    魏相跺足一叹道:
    “我非怕事,乃惧他人误解我啊。大将军霍光听说他辞官,定会认为我乃是势利小人,一见丞相已死,便不能善待其子。大将军霍光不会怪我治吏甚严,却会怪我浅薄无情啊!这个罪名我实难消受。”
    不久,有人诬告魏相残害无辜,朝廷开始查办他。深得民心的魏相使百姓自发地为他喊冤,郡中有一万多人会集函谷关,请求上书赦免他。
    魏相听闻此讯,十分感动,禁不住流下泪来。他的一位好友劝他趁势上书朝廷,申诉冤情,不想魏相却摇头说:
    “大将军霍光既已认定我薄情狡诈,又怎会听我辩言呢?无论我说什么,以他的性格和行事风范,他都会追我屈服的。这一点我和大将军霍光十分相像,只不过他这次实在是冤枉我了。”
    魏相于是不争不辩,霍光果然因为车千秋儿子的事不能释怀,小由分说将魏相押入狱中。第二年,魏相遇赦才被释放。
    【原文】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译文】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谋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释评】
    嚣张难制的官吏,看似不好驾驭,其实这正是他们拙于心计的表现。没有了智谋,他的短处自然会过多地暴露出来,当权者只要抓住这些把柄来挟制他,这些人却足最易收服。任何官吏都有他的短处,如何利用他们的短处为己所用,这也正是封建官场的腐朽所在:在不损当权者私利的前提下,官吏即使干了再多的坏事,只要对主子表示归顺,他们就未必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事典】谢罪的庾亮
    东晋元帝时,庾亮为中书郎,兼领著作职,在太子宫讲学。晋元帝推崇刑法,就把《韩非子》一书交给皇太子,命皇太子苦读。庾亮为此向晋元帝提出异议说:
    “申韩之学过于刻薄无情,伤害教化,若依此治吏治天下,当人人自危,恐误大事,激起事端,臣以为不该让太子读这种书。”
    晋元帝不料至此,他开口说:
    “你先前对韩非子屡有赞辞,今日何又贬损其说呢?”
    庾亮回答道:
    “韩非子有此高论,治学鲜有人及,臣自是仰慕。然治世当务实去虚,慎之又慎,岂可照搬?_故臣有此一谏。”
    晋元帝十分欣赏庾亮的直言,他收回成命,且对庾亮多有褒奖。
    王敦心怀异志,时刻准备谋篡皇位,他忌恨庾亮,表面上却对他十分尊重。王敦的手下不以为然,对王敦说:
    “庾亮职不高、位不重,大人尚不把晋室放在眼里,何以对他心怀忌惮呢?”
    王敦忧心说:
    “满朝文武,能识破我用心的,只有庾亮一人而已。其他大臣多是有勇无谋之辈,挟制他们并不是难事。无奈庚亮与他们不同,却令我无法将其收服,故只得虚与委蛇了。”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晋明帝身死,庾亮受明帝遗诏和司徒王导一起辅佐幼主。太后临朝听政时,庚亮权倾朝野,国家政事全凭庾亮一人裁决。
    大权在握,庾亮的性情有变,渐渐行事苛刻起来,对朝廷官吏一味严责,做事也不留余地,不久就怨声四起。
    庚亮的好友一次劝他说:
    “你当初反对皇太子学那申韩之学,就是怕他粗暴行事,苛法治国。现在你一握权柄,处事治吏之法比申韩更甚,难道你忘了当日的初衷吗?”
    庾亮点头说:
    “你说的不错,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也只好有所改变了。国家之事千头万绪,哪容得我耐下心来做那些事呢?”
    庾亮的好友脸上惊怪,重声说:
    “从前王导辅政,宽和治国,治吏有术,人皆畏服。你用强不分何人,简单严厉,只怕要惹出祸端。治天下者首先要耐烦隐忍,收拢人心,做不到这一点,你要有所作为,岂不是白日说梦?”
    庚亮心中不悦,起身离开了。
    南顿王司马宗见时局动荡,不由有了谋逆的野心。当庾亮得知这事时,他怒不可遏,马上就要派人诛杀司马宗。庾亮的一位谋士急忙劝阻说:
    “司马宗乃皇室近亲,性格粗暴,行事鲁莽,量他不会有什么作为,大人不可急于问罪于他。大人不妨以此要挟,暗中点醒司马宗,让他明白大人已知道了他的图谋,他慑于朝廷的威势便不敢妄动了。”
    庾亮一听火起,痛斥道:
    “乱臣贼子,哪能这样便宜了他!不杀此贼,他人当视我为无物,更添他们的不臣之心,此事绝不可姑息。”
    庾亮的谋士苦苦摇头,再道:
    “司马宗一人并不足惧,可怕的是他身后的皇室宗亲,一旦大人将他诛杀,他们自会认为大人乃是有意削弱宗室的力量,局面就难以收拾了。以大局为重,大人还是暂消怒气,将司马宗收服为上。”
    庾亮一心想要杀人立威,对谋士的劝谏终是未听,他不仅杀了司马宗,还把司马宗的哥哥贬为庶民。
    此事传出,果然宗室怨怒,百官惊骇。地方大将苏竣借此时机,联合祖约一起兴兵反叛。庾亮派兵抵挡,结果大败,庾亮此刻才痛悔不已,自怪不听忠言了。
    平定苏竣的叛乱后,庾亮惶恐难安,他向皇帝叩头谢罪,哽咽说:
    “臣刚愎自用,治吏有失,不料让国家蒙难至此。臣罪该万死,不求宽恕,惟望后人以我为鉴了。”
    【原文】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译文】
    正直的官吏会很孤傲,他的身心为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释评】
    有正义感的官吏,由于他们不贪不占、心存仁义,在封建官场中显得十分另类。他们以圣贤为榜样,自瞧不起官场中的那些势利小人,他们的孤傲也就不难理解了。聪明的当权者并不会计较廉吏的这个特性,相反,他们会利用廉吏爱惜名声这一点入手,表面上多加夸奖,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嗜求。廉吏在自以为知遇之时,他们便会不道余力地为当权者卖命了。
    【事典】唐高祖的感人之举
    唐高祖时,大臣皇甫无逸刚正无私,对皇上亦有直谏抗上之举。唐高祖李渊起初有些气恼,他对皇甫无逸当面说:
    “你自以忠臣自居,举止却无君臣之礼,难道就不怕以此招祸吗?”
    皇甫无逸脸上无惧,他重声同道:
    “臣若贪生怕死,媚上徇私,自不会进谏直言了。陛下善断明辨,自能知晓是非,臣之所为,尽力而已,从不考虑个人安危。”
    唐高祖并不满意他的作答,私下他对秦王李世民抱怨说,
    “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个皇甫无逸无礼狂傲,朕一定要杀了他。”
    李世民听之一颤,他进言说:
    “皇甫无逸是个奸臣吗?”
    李渊摇头,说道;
    “他虽不为奸,却让朕大失颜面,岂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说:
    “既不为奸,儿臣就放心了。父皇颜面有损,因此便要杀他,难道只要讨父皇欢心,无论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们治理天下吗?”
    李渊一怔,看着李世民道:
    “你要为他求情不成?”
    李世民痛声说:
    “皇甫无逸聪明绝顶,一心为国,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获罪,儿臣实为他感到痛惜啊。似他之人,若想让父皇高兴又有何难?想是他不愿违心罢了。父皇杀他是易,儿臣只怕从此再无忠臣为国效力了。”
    李渊心头一震,脸色渐渐平和下来。李世民见此又进言道:
    “自古廉吏难求,他们虽有些傲慢,却也不是大失。对待他们,父皇只需稍加礼遇,赐其名份,他们便能竭心报效,自比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好驾驭多了。廉吏都是栋梁之材,国之瑰宝,父皇不可用俗礼待之。”
    李渊出口一叹,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想是一时气愤罢了,你以后还要提醒朕啊。”
    皇甫无逸严于律己,嫉恶如仇,自有奸小之人多方诬陷他。一次,皇甫无逸受命巡视益州,一个叫皇甫希仁的人就趁机上奏唐高祖,诬告说:
    “皇甫无逸的母亲尚在洛阳,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联络王世充,和他交好。”
    唐高祖初闻此言,将信将疑,他将此事告之李世民,忧心说:
    “天下未定,人心难测,若皇甫无逸通敌属实,实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识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计,他耐心对唐高祖说:
    “廉吏身正无邪,遭人诬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轻信小人的谗言,大错便铸成了。此时陛下应斩杀皇甫希仁,以绝小人之望,皇甫无逸感念圣恩,报国之心更会殷切。”
    唐高祖于是下令将皇甫希仁斩于顺天门,又对群臣诏告说:
    “朕依靠忠臣治国,岂会囡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无逸刚正勤勉,朕对之信赖无二。”
    唐高祖又命人将此事告谕皇甫无逸知晓,对他多加称赞,皂甫无逸感动非常,涕汨不止说:
    “有明君至此,臣何其幸也!纵有万死,臣敢不效命?”
    唐高祖的举动也让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们拼死效力,再无人发一句怨言。
    【原文】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译文】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释评】
    人都是有私心的,官场上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当权者不了解人的这一本性,一味求全责备,斤斤计较,那么就无人为他所用了。背叛自己其实并不是太大的罪恶,可怕的是他不知悔改,屡屡背叛。只要不是天生的反骨,明智的当权者若能敞开心胸,容忍别人的一次不忠,他的美名和收益远过于杀之泄愤。
    【事典】被重用的李蜻
    李靖身材魁伟,相貌英俊,颇有学识。他不甘做一个书生,常常对人说:
    “人活一世,当立功沙场,博取功名,岂能做一个咬文嚼字的儒生呢?”
    李靖转而研究兵法,用心刻苫,他的舅舅韩擒虎和他谈论之下,对他极表欣赏。
    隋朝末年,李靖在山西任马邑丞,是一郡的副长官。他见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扩大声势,心中不禁为朝廷担忧。一日,他愁眉不展,他的亲信多方劝他未果,不料李靖悄声说:
    “国家将乱,我身为朝廷之官,忧心如焚,该当如何处之?”
    他的亲信不解笑之,随口道:
    “大人何出此言?”
    李靖叹息说:
    “唐公李渊面上尽忠,依我看来却是心怀异志,欲行不轨。他手握重兵,占据太原,一旦发难,祸不可测啊。”
    他的亲信摇头不信,却道:
    “事绝不至此,大人忧虑太过了。唐公待大人不薄,万一此事为真,大人将如何面对呢?”
    李靖脸上—紧,遂道:
    “食君之禄,自该为君分优。唐公纵是对我再好,我又怎敢忘却君恩呢?”
    李渊攻打突厥时,李靖更看出了李渊的野心,他感到事情紧急,于是就离开马邑,打算到江都去向隋炀帝告密。他走到长安之时,因道路堵塞停留下来。李渊攻下长安后,李靖被生擒活捉,李渊气极败坏地对他说:
    “我并没有亏待你,而你却不知好歹,欲要坏我大事,你真是该死啊。”
    李靖并不慌乱,他大声说:
    “我之所为,只是为臣的本分罢了,又有何罪昵?”
    李渊气上加气,传命杀他,李靖却不求饶,只高声道:
    “你举兵造反,其意旨在除暴平乱,成就大业,如今你却为了一点私仇枉杀义士,我还有何话可说呢?”
    李世民在旁见李靖不俗,暗中动容,于是上前埘李渊说:
    “眼下用人之时,自该广收壮士,不计前仇。李靖原本隋臣,若无忠义之心,也不会冒死行叛。父亲不妨收留于他,为我军建功。”
    李渊犹豫不定,李世民又说:
    “李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实为不可多得之良将。父亲志在夺取隋之天下,岂能意气用事?时人皆为隋臣,难道父亲都要将他们弃而不用,一举杀光吗?”
    李渊被一语点醒,遂马上将李靖释放,还赐他三卫之官。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靖受命从四川沿江东下进攻萧铣。走到峡州时,李靖大军为萧铣军队所阻,相持难进。唐高祖急于求成,于是怪罪李靖行动迟缓,贻误军机,下诏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他斩首。
    许绍深知李靖的才能,他不忍杀他,连忙上书为李靖求情说:
    “李靖乃大才之人,行事必有非常之举。他一时有失,终非无用,陛下应多加慰勉,方能令其有所施展,不废其人。臣冒死为李靖做保,不需多时,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