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出轨的纸币 >

第6章

出轨的纸币-第6章

小说: 出轨的纸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1)
次贷作为单个消费者的借贷,其实只是个小风险,引发大危机是个“小概率事件”,然而接力游戏中“最后的傻瓜”没有出现,次贷危机借“迷彩债”在全球超级爆发。
  从“文状元”到“武状元”
  前面已经谈到次贷和次贷危机的简单过程,这里换个角度再看一遍。对次贷和次贷危机这个怪物,人们似乎百看不得其解,也就喜欢看了又看。这里要从格林斯潘入手。
  如果说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的“文状元”,格林斯潘就是货币主义的“武状元”。和弗里德曼一样,格林斯潘也出生于纽约市,但比弗里德曼晚了14年,他出生的时候,弗里德曼正在品尝人生的艰辛,大萧条即将到来。弗里德曼这个“文状元”是搞理论的,是“说”钱的;格林斯潘这个“武状元”却是玩真的,是“舞”钱的。1987年8月,格林斯潘被信奉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6年和2000年克林顿总统两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2004年小布什总统让他开始其第五个任期。这是一个辉煌的纪录。
  据统计,在全美四百多位资深高管中,对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97%。经济如同军事,在这个战场上谁也不是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却似乎是个另类,是一个高明的统帅,是一个名副其实战无不胜的“武状元”。当时,不少美国人说,格林斯潘是影响力仅次于总统克林顿的美国第二大有影响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自由印钞才是终极自由格林斯潘的生活极其有规律。他每天基本上都是从凌晨5时30分起床后,泡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在水蒸气里,花上2个小时阅读各种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材料,有时会把湿漉漉的材料带到办公室去。或许正是认识到“纸币可以凭空印刷”的缘故,他在办公桌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这应该是他对纸币时代央行行长的一个道德警示。可惜,他本人也没做到,从他那里“滚出来”的美元纸币太多了,泛滥了,最终酿成了美国IT泡沫和此次淹没全球经济的“洪水”。
  上任伊始,格林斯潘就遇上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高达20%,一些投资者绝望自杀。美国股市经历的这个“黑色星期一”是现在全球投资者熟悉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一”。当时,格林斯潘根据货币主义出招,开出的药方自然是放松银根,释放大量增量货币。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迅速止住股市继续恶性发展的势头,稳定下来的股市随之助力稳住了美国经济。
  从此以后,格林斯潘舞起了货币主义的“利率之剑”。1994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市场人士视为“疯狂”;1998年他又三次削减利率,有人说此举使美国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注意到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革命。这是他的真正贡献之一,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意义和金融意义。有人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经济的未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高科技产业的快车道,得以平安“软着陆”,当然也制造了高科技产业的第一个金融泡沫——IT泡沫。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2)
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格林斯潘立即意识到美国的总需求必会迅速下降,如果遏制不住下降势头,美国整体经济就有可能陷入一场全面衰退。作为货币主义的实践者,他将利率从6%大幅调降到1%。此举使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由于低利率而迅速增加,经济回暖,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并迅速集聚。面对飙升的房价,格林斯潘异常“冷静”,拒绝用“泡沫”这个词来形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状况。这一点,一直是今天中国不少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的“楷模”。
  格林斯潘制造了美国的土地金融梦,又亲自打破了它。或许格林斯潘的设计是这样的:通过支持房地产市场来维持正承受着下降压力的总需求,不惜以房地产泡沫代替IT泡沫,以换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从而使美国企业能够有足够利润来清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一旦美国企业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就会重振旗鼓,再次驶入快车道,再次为前瞻性、有预期的项目贷款,贷款需求增加,利率就会回升,进而终结房地产泡沫。这种方案若成功后,优秀企业将再次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领美国走出已经发生的IT泡沫和正在制造的房地产泡沫。这或许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条非常自觉和清晰地设计出的纸币漫游和循环路线图。
  格林斯潘获得初步成功。美国经济在房地产泡沫刺激下保持了强劲势头,到2003年年底,绝大多数美国企业已经完成资产负债表的清理。格林斯潘继续着他的如意算盘,从2004年6月开始连续17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到525%。短短几年,格林斯潘让美国人,也间接让世界人民,在利率游戏中体会到了“上上下下的感觉”。格林斯潘此举是想让先前大量发行的增量纸币重回价值轨道,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购房者大军是分先后的。美国大多数优质的普通购房者抓住了2001~2003年期间利率下降通道,购买了新的住房,不再有信贷需求。当时,企业贷款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华尔街的资金管理者们迫切需要新的借贷者。一方面是再次提高的利率,一方面是在合理周期中已经满足了的优质信贷需求,华尔街没有发现好的借款人。发现不了就“发明”。2004~2006年间,他们开始发掘大批次级借贷者资源的潜力。次级购房者的增加又进一步抬升了房价,抬升了的房价又进一步吸引来更多的次级购房者。
  游戏到头了。2006年春天,美国的房价终于触顶回落。由于众多次级借贷者购买房产是因为相信房价将一路上升的理性预期,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增值后的房产跻身优惠级借贷者之列并享受优惠级固定利率,从而从次贷的高利率中解脱出来。然而,房价下跌打乱了这一如意算盘,不但无法解脱,还不可能回到最初的银行为诱惑他们而设的低利率,只能接受被诱惑利率期结束之后的高利率套牢的命运。套牢者增多,断供者随之增多,被收房者随之增多,房价继续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不断加速,由此导致的次级借贷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暴跌进而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格林斯潘制造了美国的土地金融梦,又亲自打破了它。长期以来,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作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美国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这种“按上按”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格林斯潘先是给了较低市场利率,释放出巨大购买力,使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比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借新还旧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消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3)
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通过借新还旧方式,每年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房产增值收益,作为其日常消费开支。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欠账的人多如牛毛。而此时,惧怕恶性通胀的格林斯潘早已经开始了加息周期,房地产购买力迅速下降,借新还旧方式在经过惯性冲高后在2007年底戛然而止。随之,房价暴跌,泡沫破灭,整个借新还旧链条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从这个角度看,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之后,格林斯潘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是7年后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是著名的“*”通胀“杀手”,面对2003年后不断抬头的通胀,2004年起他又连续加息,又将自己亲手制造的通胀亲手“杀”了,同时留下一个泡沫破灭的世界。此次大危机证明,用地产泡沫填补IT泡沫,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
  格林斯潘用纸币制造了两个泡沫,第一个是实业领域的IT泡沫,留下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第二个是资源领域的地产泡沫,留下的只是资源金融里的裸泳者,是大批的破产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与格林斯潘反通胀完全相反,他的继任者伯南克以反通缩著称,被冠以“超级鸽派”的称号。他曾说过,必要时将用一切手段遏制通货紧缩,甚至可以“大量印制钞票并用直升机散发”来鼓励消费。因此,虽然他曾表示担任美联储主席后的头等要务是“保持格林斯潘时代政策和策略的连续性”,但是2009年3月,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开动了印钞机,也开始了制造新一轮更大泡沫和更高通胀的进程。这是美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学的悲哀,这一悲哀还会让世界经济大受牵连。
  乘数效应的利与弊
  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凭什么敢在经济处于下降通道时增加货币投放?他们的理论武器是货币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指的是,最初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金融机构为企业增加信贷投放后,企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生产者、银行、储户等手中,形成信贷资金的循环利用,实现乘数效应,如此循环往复,步步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企业能创造新增价值。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它们只能在这里无聊地体内循环,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虽然有人赚有人赔,但整体上是“零和游戏”。从大方面讲,新投放资金流向三类企业。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实业企业和消费市场,会带动该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新的生产和新的消费成功循环起来,就会为社会增加新的价值;新价值产生新的信贷需求,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给市场流动性注入持续动力,从而实现乘数效应。这里的关键是要有新科技、新产品、新消费,要有新的增长点。这是一种“正和游戏”,是乘数效应的理想状态。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它们只能在这里无聊地体内循环,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虽然会有人赚有人赔,但整体上是“零和游戏”。在这里,一些人的获利必须以另一些人的损失为代价,并不能使社会总财富增加,没有实现乘数效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4)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资源企业和资源市场,则会进一步抬高资源价格和资源金融产品泡沫,进一步提高实业内部生产和消费的成本,结果不但不能支持创造新增加值,还会延缓价值创造和经济复苏。这是一个“负和游戏”。根本无法实现乘数效应。
  按照这一分析,不难发现,2000年后,格林斯潘放出的新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市场,其标的物是土地资源,吹起了土地资源泡沫,根本无法实现乘数效应,最终导致了此次大危机。
  单笔“次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
  货币的乘数效应显然没有在次贷中实现。投到这里的新资金只是在累积风险。这一点,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心知肚明,但他们说服了自己,说这些次级借贷者支付的高利率将会弥补可能产生的风险,于是先后向这个市场注入了大约1万亿美元的资金。
  这些资金的突然涌入彻底改变了次贷市场的原有结构。为争夺次贷产品,放贷标准和信用评级被不负责任地全面放宽,众多贷款发放者对放贷采取了重量不重质的态度。
  重量不重质态度的背后正是存在所谓的小概率事件的逻辑。小概率事件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意思是说,如果一件事的发生几率只有几万分之一,或几十万分之一,它就叫做小概率事件,统计学上可以将它忽略不计,因为几乎不可能发生。例如,买彩票中大奖就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类似地,在茫茫人海中碰到你的初恋情人,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美国的金融机构正是把次贷当成了小概率事件——每笔次贷确实存在风险,但每笔次贷只有几十万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