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纸币-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实业领域找到和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释放了巨大生产力,成为世界传统制造业中心,实际上是旧产业中心,当然也建立起一定的新兴产业。但有西方人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同时成为世界污染的“黑色中心”。在第二个30年,只要我们在资源领域找到并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抑制资源产品炒作、缩小资源分配不公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就一定能够成为新兴产业中心,成为世界的“绿色中心”。过去,我们不曾最“黑”,但将来一定要最“绿”。
只有在解决了资源领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后,人们才能从用纸币购买资源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在为资源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以社保和分红等形式,享受到自己作为资源所有者一分子该得到的那部分资源租金。只有在解决了资源领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后,人们才能从用纸币购买资源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在为资源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以社保和分红等形式,享受到自己作为资源所有者一分子该得到的那部分资源租金。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和资源的关系才有可能成为和谐的共舞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的资源金融才不会以泡沫形式骗人和伤人。
下面以房地产为例具体分析资源问题。
。 想看书来
2 将来你住什么样的房(1)
此次危机前,国际上被美元狂炒的是房地产,国内被人民币狂炒的也是房地产,房地产成了纸币狂炒的战场。在这里,有人欢喜有人忧。
10年商品房史的3个“史无前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长期实行福利房制度。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即23号文)要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从此,普通市民和从农村大量入城的新市民开始自己买房,中国的商品房时代来临,实施了近50年的福利房制度迅速消失。对于广大的普通老市民和新市民来讲,到市场的海洋里淘房子成了唯一的选择。
1998年到2008年,中国人在10年间造就了世界房地产史上的3个“史无前例”。一是史无前例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了最多的房子;二是史无前例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比房子多得多的消费、投资和投机混杂的购房者;三是在必然的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史无前例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最大面积的高房价。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短时间内出现的极高房价必然导致有效购买力跟不上,进而出现房子的高库存,随之出现短期甚至中长期萧条。这个问题本应在2006年出现,但逢奥必涨的“奥运行情”在房地产市场大行其道,暂缓了这一萧条。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迟来的痛苦了,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地扩大了这一痛苦。
“政策房三剑客”
自从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市场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情况下,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却处于缓慢甚至是局部停顿的状态,而随着各地房价的飞涨,中低收入家庭的买房难租房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24号文”,强调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2008年各地出台了《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明确住房保障产品建设规模;同年11月,在中央“4万亿投资”的背景下,“9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随之推出。
总地来看,10年后,面对高房价带来的压抑性需求不足,中央政府和大多数负责任的地方政府适时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于是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作为“政策房三剑客”大量杀进2008年,2008年也因此被不少人称作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年”、“政策房回归年”。房改整整10年之后,我国的住房制度似乎走向了“再提保障,重归民生”的轮回。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一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手建立完善的商品房市场供应体系,中国房地产将形成两手“双管齐下”的市场格局似乎已成为房产界新的共识。此种二元化市场理论认为,今后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将实行市场化和保障化两条轨道,界定好市场与保障之间的界线,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最终形成比较健全的住房“二元化”、“双轨制”体系。其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府要作主导者;而纯粹的商品住宅市场,应该全面放开,不能再进行干预。
双轨制借着人们的无奈堂而皇之地复辟了。这是调和,不是改革,更不是进步。这样,一边是大量空置的商品房,一边是大量开工的政策房。大路各走一边,人们似乎无奈地再次接受了双轨制。或者说,双轨制借着人们的无奈堂而皇之地复辟了。这是调和,不是改革,更不是进步。两种房子并存有三个不利于:政策房操作难度大、漏洞多,不利于实现政策的公平;政策房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不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政策房与商品房两种房子并存可能形成两个社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将来你住什么样的房(2)
70%掩护30%?
拥护双轨制的人,只看到了房子,没有看到房子下面的土地。土地才是房地产的核心。回避核心,永远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在回避问题,把问题留给了子孙后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按照现行政策和建设进度,政策房只照顾了小众,而大众仍被排斥在外。这与土地的全民所有制不符,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这是一个有实质内容的新矛盾,而矛盾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史无前例的新问题,能够创造新历史的新问题。任何的掩耳盗铃,都会使我们错过这个创造历史的新机会。
其实,国家已经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民怨迅速集中的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旨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扭转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一股独大”局面,以供应多元化抑制房价快速上涨。有关细则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意味着,至少有70%的人口将来要住到这样的具有政策保障意义的房子里。有人推理说,关于70%以上的比重,可能根据中国目前社会财富分配结构“20%的人口掌握80%的财富”来测算的,是为解决相对较穷的80%人口的住房问题。
对于“国六条”,当时理论界争论较大,有的房地产商对此“笑而不答”。不少人认为,出台“国六条”只是抑制商品房价格,只具有“战术”意义,而不是“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商品房市场依然是战略安排。用70%作战术,掩护30%?这显然不可思议。
然而市场证明,这似乎真的只是“战术”。“国六条”后,房价继续上涨,而且涨得更快。15个月后,2007年8月24日至25日,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继续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会议重申,城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中,套型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达到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得低于70%。
然而市场继续证明,这似乎继续只是“战术”:房价继续快速上涨,并在半年后的2008年上半年达到此次高房价时代的顶峰。此后,本来是房地产政策博弈决战的时候,但金融海啸不期而至,国内房地产市场也随风掉头向下。6月,全国楼市出现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量价齐跌的局面。7月,少数城市如深圳出现断供者,一时哀鸿遍野。于是,房地产政策也大变脸,“降温”戏剧性地变成了“救市”。真正的问题被掩盖了。
“房价要下来,经济要上去”
客观地讲,从供求关系来说,70%战略远未实现,住房结构并没达到均衡,此次房价从下跌到低迷与政策房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房价不再疯涨并没有真实基础。于是,仅仅半年后,2009年以来,楼市立即回敬了一个“小阳春”,在大城市,不少楼盘出现了“逆势提价”的乐观举动。
有人说,此次金融危机前,中国以抑制投资、鼓励自住为目的的“70/90”政策,加上金融和财税政策配合,对于掌握社会80%财富的群体来说是致命的,此后这20%的群体没有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是造成2008年大半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而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逆转性大政策,特别是大降息和大减税,这些掌握着80%财富的人重回房地产市场,于是有了“小阳春”。还有人说,“小阳春”只是观望了半年的那部分80%人群的“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而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 将来你住什么样的房(3)
然而,20%的多钱人不可能继续买房,因为投资前景确实迷茫;80%的少钱人不可能一直“刚”下去,因为财富积累较慢。无论如何,总地来看,惯性复苏后的“小阳春”肯定长不了。
于是,政策房问题再次被重视。2009年3月30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说,住房是民生之要,住宅建设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在当前形势下,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增加各方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又能刺激居民消费、促进民生改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好。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看保障性住房建设,至少会看到两点:第一,保障性住房大批供应会减少商品房购买力,而且为炒房客断了大批下家,对未来的不合理的高房价预期釜底抽薪,从而“房价要下来”;第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增加各方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又能刺激居民消费,从而“经济要上去”。
“房价要下来,经济要上去”就是政策房从战术升级为战略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明确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2010年底前,全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都要纳入保障范围。种种迹象还表明,我国正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
而一旦政策房和准政策房按照占全部居住地70%的既定目标大规模建设,土地费用必然大规模减免。量变引起质变。大规模减免的土地费用意味着普通群众对土地的所有权的真实拥有,土地的全民所有制也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实现,这是在自然资源领域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政策房”的关键在土地
在任何情况下,住房都包括两个方面:建材和土地。建材属于实业,土地属于资源。因此,建材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土地的价格由政府决定,住房的价格就由这两部分构成。如果政府也来决定建材的价格,那是政府越位;如果政府连土地的价格也任由市场来决定,那是政府缺位。因此,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住房市场不是一个完全市场,而是一个政府管制的市场,通过人均土地占有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指标,这一指标不能买卖、不能继承,操作方式是免征指标内住房面积的物业税。这就需要首先开征物业税)来管制。像农村按人口分配耕地和宅基地一样,城市也应该按照人口分配居住土地占有量。在城市化进程中,最能误导高层决策的问题之一是贫民窟,如果政府真能把住人均土地占有量这一关,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毕竟,“建筑投机的真正的基本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3页)。
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从而必然强化实业、弱化资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完全市场化解决不了住房问题,西方国家探索了几百年才得出这个结论。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深入,以英国为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巨大的住房危机,许多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住房,恶劣的住房条件导致瘟疫流行,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干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