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纸币-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逑怠=⒃诟鋈巳娣⒄购退枪餐纳缁嵘芰Τ晌堑纳缁岵聘徽庖换∩系淖杂筛鲂裕堑谌鼋锥巍5诙鼋锥挝谌鼋锥未丛焯跫�
1 “第一生产力”胜利了(3)
人的依赖关系也即肉体依赖关系,以体力第一生产力为基础;物的依赖性也即生产资料的依赖性,直接就是物力第一生产力;自由个性也即自由创造和创新,只能以智力第一生产力为现实基础,例如现在的以发明和发现为核心的自由职业者,比如科学家、发明家和所谓“独立经济学家”等。
体力第一生产力与原始社会
在体力、物力、智力三要素中,体力是天然的生产力,因此是最初的第一生产力。以体力为第一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是原始生产方式,这时的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生产方式里,人的肉体的体力即人的天然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体力在生产力再生产中直接发挥决定作用,而且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决定作用,并将这一原则视作必须坚持的经济制度。
原始社会财富的积累表现为个人财富的积累,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主要表现在个人之间的、直接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最初发生在村落内,后来发展到村落间、部落内。原始社会晚期,交换关系从价值形态(物物交换)发展到货币形态(货币交换,最初的货币是精美的石块和贝壳等),作为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货币掌握在剩余价值创造者个人手中,死后或陪葬墓中或传给后代,一般不出家庭和氏族的范围,这是最初的价值形态的所有制,也是最初的产权,而且是最初的个人产权和家庭产权(这也是被民间认可的最初的法人产权)。
物力第一生产力与阶级社会
物力为第一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产史的第二形态。此时,人造物的作用,即生产资料的作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让生产资料发挥最大价值,这些生产资料必须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实现人格化。生产资料的意志化和人格化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由所有者对生产资料及其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管理,并且将这一管理制度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就是阶级社会。这是现在的人们记忆犹新的东西。
1863年1月28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正在对机器这一节作些补充。在这一节里有些很有趣的问题,我在第一次整理时忽略了。为了把这一切弄清楚,我把我关于工艺学的笔记(摘录)全部重读了一遍,并且去听威利斯教授为工人开设的实习(纯粹是实验)课(在杰明街地质学院里,赫胥黎也在那里讲过课)。”(《*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2页)
当时,*45岁,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饱学之士了,是什么东西值得他如此重视?显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用他本人的话说,涉及证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这些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第一生产力的。过去的*学说史研究严重忽略了这个问题。
通过一番深刻的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在什么情况下,物力(即生产资料)成为第一生产力。磨的情况和压力机、机锤、犁等等的情况完全一样,即使动力是人力或畜力,但是打、压、磨、粉碎等等实际工作,从一开始就不需要人的劳动。也就是说,当人的体力劳动从打、压、磨、粉碎等等实际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成为这些工具的驾驭者的时候,物力(即生产资料)就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在物力为第一生产力的大前提下,在什么情况下,体力和智力分别为第一生产力。*认为,工业革命并不开始于动力,而是开始于英国人称为工作机的那部分机器,就是说,并不是开始于譬如说转动纺车的脚被水或蒸汽所代替,而是开始于直接的纺纱过程本身的改变和人的一部分劳动的被排除,而人的这部分劳动不是指单纯的力的使用(譬如踩动轮子),而是同加工、同对所加工的材料的直接作用有关的。另一方面,同样没有疑问的是,一旦问题不再涉及机器的历史发展,而是涉及在当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机器,工作机(例如缝纫机)就是唯一有决定意义的,因为一旦这一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现在谁都知道,可以根据机械的大小,用手、水或蒸汽机来转动机械。
此次大危机,不少人请出*,让这位“老革命”解决新问题,但大都不得要领。在*看来,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械化(譬如直接的纺纱过程本身的改变和人的一部分劳动的被排除)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机械化是什么呢?就是机器的出现,就是智力成为第二生产力。当然此时,体力即发动机器的手或脚仍然要发挥作用,但已退居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智力)和蒸汽机带动的磨(物力)之后位列第三位,手或脚发动起蒸汽机后,是可以暂时离开生产过程的。而在此前,手推磨时期,体力是第二生产力,体力一旦离开,生产过程就会停止。
这里决不是重复无聊学者引经据典的毛病。此次大危机,不少人请出*,让这位“老革命”解决新问题,但大都不得要领。他们既没有运用*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源经济学,又没有看到*的第一生产力决定论。而这两点,恰恰构成了分析此次大危机的空间逻辑和时间逻辑。
结论很简单: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蒸汽磨逻辑”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和全球扩张的基本逻辑。“蒸汽磨逻辑”就是:蒸汽磨带动生产廉价工业产品,向国外出口工业产品,从国外进口自然资源。蒸汽磨开始了大进大出的全球贸易时代。从此,全球的商品和资源开始了“大搬家”。这就是工业化的全球扩张模式——占领市场、占领资源。一开始,主要是殖*义的军事掠夺,二战后主要靠金融占领。正是金融占领自然资源造成了此次大危机。本节附表
第一生产力第二生产力第三生产力社会形态体力物力智力村落氏族社会体力智力物力部落氏族社会物力体力智力奴隶封建社会物力智力体力资本主义社会智力物力体力社会主义社会智力体力物力共产主义社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 从军事占领到金融占领(1)
物力作为第一生产力、智力作为第二生产力时,人类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遵循“蒸汽磨逻辑”,这是此次纸币出轨并造成大危机的深层逻辑。此时,自然资源从“殖民资源”变成“民族资源”,发达工业国家对资源的占领手段也从军事占领为主变为金融占领为主。
“蒸汽磨逻辑”结“硕果”
在人类历史上,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蒸汽磨的发祥地,也是第一个靠“蒸汽磨逻辑”先富起来的国家。
何谓“先富”呢?这里需要首先区别两个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在价值形态上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总之: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强调的则是获得的原始收入,是收入的概念。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全球化时代,GNP更重要。正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国家也需要外财才富。“蒸汽磨逻辑”就是一个靠外财致富的逻辑。
工业革命后,英国展开大规模国际贸易,不但收获巨额物质财富,还出现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两位大师:斯密和李嘉图。英国大规模国际贸易的早期对象就是欧洲大陆,法国首当其冲。英国工业产品成本低,法国正好相反,以农产品为主,一交换,法国农业产品“众不抵寡”,农业经济结构迅速解体,最终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在此后也大规模走上工业化和全球扩张之路。此后,德国、美国、日本均沿“反对先行者”的道路成为国际资本俱乐部的“后来者”,而且似乎是更强大的后来者。这些工业大国是“蒸汽磨逻辑”结出的一连串“硕果”。
忘不了的血雨腥风和炮火连天
“蒸汽磨逻辑”的背后是“血与火逻辑”。一开始,工业大国总是以大炮为先头部队,以杀人为谈判方式,占领落后地区和国家,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占领殖民市场,掠夺殖民资源。这是一条“战争崛起”之路。
“蒸汽磨逻辑”的关键是什么?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
英国是这条道路的“楷模”,以工业产品为后盾,以两位大师的自由贸易理论为幌子,以武力占领殖民市场和殖民资源为实质,最终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法国的拿破仑最早意识到这一模式的要害。他说:“在世界当前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一败涂地。”拿破仑采取的方法是从外围打击英国殖民地。他直接出兵埃及。他知道卡住了埃及就中断了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没有印度就没有英国。他还颁布“米兰敕令”,封锁欧洲大陆,不准大陆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交换,同时推动法国的民族资本在欧洲全力扩张。
2 从军事占领到金融占领(2)
拿破仑用暴力强行建立起又一个以法国为宗主国的殖民化国际市场。后来,虽然拿破仑失败了,但是法国崛起了。这是“战争崛起”的第二个经典案例。
第三个经典案例出自俾斯麦之手。俾斯麦是德国百年国运的奠基人。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1862年,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主张“铁血政策”,用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此后,他坚持一个“守”字原则,开始大规模实施“蒸汽磨逻辑”,对内大搞实业,对外结成一系列联盟,同时大步走出去占领殖民市场和殖民资源。19世纪末,俾斯麦辞职时,德国工业生产在总产量方面已超过英国。后来,德国为掠夺市场和资源,先后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战争崛起”之路的集大成者和集大败者。日本几乎复制了这两方面。
但是,德国的国内实业基础自俾斯麦以来一直异常稳固,使其虽经历多次大战而不倒。以至于基辛格博士对俾斯麦有很高的评价: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代之久,却仍巍峨屹立。我们绝不应该学习德国的“战争崛起”之路,但绝对应该学习德国以国内实业为立国基础的经验。
美国的“准战争崛起”之路
美国最早是英国殖民地。在英国人眼中,北美只能生存但不能发展,不能在它的西侧有一个强国出现。但是,美国人在华盛顿领导下,勇敢地拿起武器,反抗英国的压迫,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后来又在林肯领导下实现了南北的真正统一。
统一后的美国很快在国内建立起自己的实业基础,甚至比德国还牢靠的实业基础。这是美国至今之所以能傲视群雄的基础。对外,美国长期实施的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是一条“准战争崛起”之路。但称不上是“准和平崛起”之路,更不是“和平崛起”之路。
“蒸汽磨逻辑”的关键是什么?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战争,或者说暴力战争,只是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的手段。美国人和之前的英国人一样明白,占领领土只是手段,掠夺资源才是目的。整个近代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同一条道路上,目的是一样的,但后来者的优势是手段更高明。因此,美国将“战争崛起”之路升级为“准战争崛起”之路。
一开始,后来居上的美国忌惮欧洲列强,采取的主要是跟在欧洲列强屁股后面,在被征服的殖民国家再补一脚的做法,也得到不少利益。二战后,欧洲的衰落极大地突出了美国的地位,美国的“准战争崛起”之路也在二战后得到全面展现。
“美军加美元”是美国新时期的“大棒加胡萝卜”。一方面,美军驻扎在世界各地;一方面,美元开始无孔不入。“美军加美元”是美国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