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

第7章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第7章

小说: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的图只是一个大概的样子,具体的内容留给大家自己画,总之这个导图可以无限延伸,直到你觉得穷尽了自己全部的想像力为止——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思路变得开阔、全面和清晰。
  画完这幅图有什么用呢?当你把你所想到的优秀的学习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的所有方面都想出来之后,再和自己对比一下,看看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就像麦肯锡的顾问们以画好的思维导图作为指引,来调查阿尔法珠宝公司的各个方面,从中发现问题一样)。
  发现问题之后,我们不妨来制定一个改善计划,可以称为“一月一个好习惯”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让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兰克林就是这样:
  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于是列出自己心目中杰出人物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每个月改掉一项不好的习惯。
  每个月改掉一个坏习惯的速度看起来很慢,但积累起来效果惊人。后来,富兰克林果然成了一位相当杰出的人物,他创办了北美最大的印刷连锁企业,又第一次从物理学的层面解释了电的概念,是电学的奠基人,后来成为驻法国大使,在独立战争中为美国赢得了欧洲各国的支持。此外,他在政治学领域的见解也成为美国立国精神的重要来源。
  现在,你自己画好一幅思维导图,也可以像富兰克林那样行动了。
  具体到我们学习的各个科目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这样开始:把教科书找出来,把课本的名字比如化学第一册,政治第三册作为中心,然后把每一章的名字作为二级关键词,把节的名字作为三级关键词,再把具体知识点作为四级关键词。
  这样可以画出一个比较粗糙的思维导图,然后在这个初稿上面进行修改,该合并的合并(比如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只是因为内容比较重要所以独立成一章,这就需要用“相互独立”的原则,把它归纳到“电流电压电阻”这个部分去),该删除的删除(一些导言性质的章节)。充分联想,逐步修订,就可以画出这门科目的大思维导图了。
  聪明人用笨办法来学习,那么他就不是聪明人;不聪明的人用聪明的办法学习,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聪明人。这就是学习的大智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做个聪明人并不难
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前面已经讲完了。本章我们再来对这几个原则所包含的思想做一点深层次的分析。在前文中,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解决了“子弹穿过水瓶”的问题,还画了一幅思维路径图。一定会有细心的人注意到,这幅图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但里面也有什么水的浮力、密度,甚至光的折射、反射等跟正确答案一点都不沾边的东西。
  既然解决这道题,只需要知道水的压强的方向就够了,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吗?不是浪费时间吗?本来我就觉得自己脑子不够聪明,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现在倒好,用了这幅思维路径图,不仅没有找到“捷径”,还要多走几条弯路,这不是在拿人开心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它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叫做“挖井”。
  这幅漫画很容易看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像图中的挖井人一样,东挖挖、西挖挖,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最后还埋怨地下没有水——实际上只要他再多努力往下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源了。所以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寓意当然很好,不过现实情况和这幅漫画的情况有所差别。大家比较一下,下面这幅图和原图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符合现实?
  在现实中,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但坚持不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坚持的方向对不对。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道理很深刻,但是不能胡乱套用,比如说:“地下面本来没有水,挖得深了,也就有了水。”这就错了,地下如果本来没有水,挖得再深,也挖不出水来。
  真正要把水挖出来,实际上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是横向挖,然后是纵向挖。
  纵向挖大家都明白,就是往深了挖。但在费力地深挖之前,先要估计一下地下面有没有水,值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劲挖那么大个坑——这就需要横着挖。所谓横着挖,就是在地面上多换几个点试着挖一下,如果越挖泥土越潮湿,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大,就值得深挖;如果越挖越干,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小,或者发现石头太多,根本挖不动,就应该换个地方试一试。
  我们在学习和解题的时候,也跟挖井一样,需要横向的思维和纵向的思维。一道题目拿到手以后,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以前做过这道题,否则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出答案。正常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根据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从哪些方面着手可能做出来,每个方面都试一试,如果此路不通,那就再换一条——这是横着挖。
  不断的尝试,发现有一条路可以走通,于是深入思考,精确计算,最后找出答案——这是纵着挖。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往往只重视纵向的思考,而忽视了横向的思维。比如老师讲题:“大家看!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这个点出发,这样推、这样推、这样推——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至于这个点是怎么找到的,推理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则很少去讲。很少去讲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这样做就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就好比我们去向挖井高手请教怎么挖出水来,他把我们带到某个地方,说:“看我的。”说完只看见铁锹乱舞、尘土飞扬,一会儿挖出一个深坑出来,里面咕噜咕噜往外冒水。然后对我们说:“明白了吧?就是这样挖的。”
  大家一看,哇,原来挖井这么简单,于是自己也拿着铁锹找个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深坑出来,只是里边说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却看不见一丁点水,想想自己的动作跟挖井高手没什么两样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人家就是比我聪明。
  解题的过程,并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就好像挖坑的过程,并不等于挖井的过程一样。这是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认识误区。你向别人请教问题,他不仅给了你答案,还讲了一遍解题过程,这就好像他不仅让你看到水,还让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这并不是解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没有讲出来:为什么要在这里往下挖?
  现在,我们总结出来解题的正确步骤如下:
  第一,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当中找出关键词,列举出来;
  第二,从关键词展开联想,逐级扩散,尽可能把相关的知识点都想出来(横向思维)。
  ——当然,有的时候你还没有想多少点,就已经发现哪里有水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向下深挖(纵向思维);
  第三步,逐一思考,逐一排除,最后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纵向思维)。
  除了作文题和单纯考记忆的题目(比如默写古诗词、选择符合汉语意思的英语单词)外,用这三个步骤,可以解决我们考试中遇到的任何一道题目。实际上,这三个步骤运用熟练之后,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选择创意、理清思路,以及背诵单词和英语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时候情况会复杂一些,比如某些难题不仅要找到一个思路,还需要找到几个思路,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但原理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我们也会在后面再做深入介绍。
  对于很多觉得自己思路不够清楚、做题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方向的人来说,按照这三个步骤画图解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有点像纠正驼背的“背背佳”,对于习惯于弯着背走路的人来说,刚开始穿肯定觉得特别扭,但久而久之,却能够把错误的习惯扭过来。一旦形成了挺胸抬头走路的新习惯,也就不必再穿了。等你真正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之后,也就不用画图,一看到一道题目,条件反射一样的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想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思维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了一个“聪明人”了。

我让数学四年没及格过的学生及格了
2001年的寒假,我在读大二,决定春节不回家,在北京找份家教挣点钱,希望能把下学期的生活费用挣出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找家教的时候还挺紧张,因为一直都是当学生,还从来没有教过别人怎么学习,害怕教不好。后来通过家教公司找到了一份,学生叫张浩,父亲是一个处级干部,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他在清华附中念书,成绩是绝对的一塌糊涂,其中以数学最差,据他自己说从上初中以来还没有过及格的经历。我心想都差到这个地步了,估计也很难再教坏了,随便传他几招,提高一点应该没啥问题,就接了这个活。
  第一天到他家里,父母都很热情,又是饮料又是水果地摆了一桌子,真正留给放书放作业本的地方反而没多少。张浩把门一关,就跟我闲聊起来,把他收藏的各种汽车模型拿出来给我欣赏,又给我讲在学校的各种奇闻轶事,说来说去,就是不和我谈学习。
  听他高谈阔论了快一个小时,终于开始讲数学题,我一边讲他就一边趴在桌子上哼哼。讲了三道之后,他说:“好了,今天差不多了,我们先玩一会儿吧。”
  然后他就打开电脑,缠着我陪他玩拳皇。我开始不愿意,他就和我讲价钱:“只玩十分钟好吧,然后就开始学习。”我心想第一天当家教,别把学生逼得太急,不然以后不配合我了,于是就硬着头皮陪他玩。这家伙学习不怎么样,玩游戏的水平确实一流,我一局也赢不了他。正在这个时候,门开了,他父亲走了进来,看见我们正在玩游戏,什么也没说,又出去了。但这已经足够让我尴尬了,坚持不再陪他玩,又开始讲题,他仍旧是趴在桌子上哼哼。
  一个寒假下来,基本上把他的寒假作业数学题讲了一遍。他倒是都明白了,还把寒假作业拿出去给别的同学抄。等到开学考试,数学还是不及格,甚至比以前还要差一些。
  我对此十分沮丧,觉得自己一个寒假的努力白费了,虽然家教钱一分不少地给了我,但我觉得对不起这个工资。他们家里好像还对我并没有丧失信心,开学之后仍然继续让我做家教。我也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辅导方法,觉得问题就出在讲题上——就像前面一章说的,讲题只是告诉了他我思考的结果,而没有教会他真正的解题方法。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策略,那个时候我还远远没有总结出从简单学习、系统学习再到解题的“三步学习法”,但也知道必须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把思路理清楚了,才谈得上做题。于是他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问他,今天有哪些知识觉得理解上有困难的。先把重难点给他讲清楚,然后我又帮他理一遍思路。像我自己在中学时候一样,也要求他画一幅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我先给他一步一步画出来,然后再另外拿出一张纸,把中心画在纸的中央,让他自己画,中途还不断地给他提醒。最后,我还会把课本和图都盖上,和他一起把知识结构回忆一遍。
  直到他能够比较顺畅地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复述一遍的时候,我才给他讲题。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到“关键词-联想”的这么规范的解题方式,我就给他打了一个比喻:“解题这个东西,就好像挖山洞。山的这边是题目的条件,另外一边是题目的问题。你从两头开始往中间挖,挖通了,这道题目也就解决了。所以做题的时候,先看问题,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又从条件出发想一想,从这些已知的东西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两个方面如果有接触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是解题思路。”
  通过一道一道的例题,我反复向他灌输这种解题思想。就这样,只用了一个月,第一次月考,他告诉我他的数学成绩四年来终于及格了。等到学期末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已经处于中等的水平。
  我这套教学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也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在学校老师已经把知识讲过一遍了,我再给他讲一讲重难点,这是“简单学习”把握知识点的过程;第二步,通过画体系图的方法,把知识点过一遍,在脑子里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图,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步,用正确的思路解题。这三个步骤,也和我们前面讲的“三步成为解题高手”的过程完全一样。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学习的基本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