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

第4章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第4章

小说: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像我们前面的图一样,通过头脑中的物理知识体系图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一个一个地想出这些个公式,这是通过系统学习来实现的;
  最后,你要按照本书第一章讲的“大脑运转的正确模式”,理清思路,最终实现解题。
  还是很简单是不是?这一次没有疑问了,高分其实就这么简单!只需要三步,我们就可以从对某一门知识一无所知,最后成为解题高手。如果连物理竞赛的全国复试题都难不住你,中考高考岂不是全都成了小儿科?
  这样一种模式,不仅是用来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最终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了各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之后,以前的各种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考试中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考的知识点“多”,前面的例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再难一点的题目也就是考你五个、八个知识点。
  第二是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比如前面的例题考的知识点都是在电学的范围内,那么再难一点的题目的不同知识点就可能跨越电学和力学两个大的类别,甚至把电学、力学、光学的内容都串起来考。
  但是,不论知识点再多,对中高考的出题专家来讲,他都不可能跑出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范围,考你一个相对论的题目。所以说,再多的知识点也一定可以包含在这样一张完整的体系图之内。只要知识点在这个体系图范围内,那么通过这张图我们就一定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当你脑海里有了这么一张图之后,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脑子里边有了这张图,又能够按照正确的思维模式理清思路,就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想出来这两个知识点,实现解题。别忘了,你的大脑是按照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运转的,两分钟想出两个知识点简直就像用原子弹炸掉一棵树那么容易。
  但是,如果没有这张图,没有清楚的思路,解题的时候走错了方向,那么不要说两分钟,两个小时,甚至两天也未必能把题目做对。我们不应该因为解题困难而抱怨自己脑子天生太笨——本来你要炸的树在夏威夷,你却把原子弹扔到了北冰洋,怎么能抱怨原子弹威力太小了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步成为学习高手
首先,我们归纳一下前面总结的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我们总结这三步的过程,都是用理科的题目来举例,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用文科的学习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的效果。
  学文科的道理其实和理科一样。我自己在高中就是学文科的,这三步在文科中同样管用。比如说政治里面的哲学原理,很多人觉得枯燥无味,记忆起来也很痛苦,如果把中学的所有政治知识加起来,简直就是天量的记忆负担,简直无法克服。还有历史地理,似乎都是一些纯粹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以至于有人说:理科主要靠理解,文科基本靠背,说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好像都成了只会死背书的呆子。实际并不是这样。我到各地讲课的时候,常常给同学们举例说:
  “高中哲学其实东西很少,讲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你真把这一句话搞清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了!”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第一层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分为两部分: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层次: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从三个方面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然后,我们再来梳理“物质是运动的”这个二级关键词下面的层次和知识点。
  ……
  如此反复,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地做到闭着眼睛就把整个辩证唯物论完整地复述一遍,要知道,这可是厚厚的一大本书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个一个硬生生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我们还需要第三步:用第一章讲的正确的思维模式来解题。
  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已经结束,进入了2002年的高考考场:
  2002年的全国高考,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以前是七月高考,2002年起改在6月了),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窗外知了叫得正欢,考场里却一片死寂。讲台上坐着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严防任何人作弊。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做题,你自己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看见试卷上赫然印着这样一道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你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哇,哲学启示!哇,12分!赶紧把自己所记得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答完之后还自我安慰:我写了这么多字,12个要点,一点给我一分不就行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好,惟一的问题是阅卷老师并不支持他的这种观点。老师看见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开始皱眉头,心想: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学习文科仅仅靠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那么这道题也就是这个结果。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来看问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三个“围湖造田、退耕还湖、转变”。
  从“围湖造田”我们会想到什么?破坏自然环境。退耕还湖呢?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外还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出,保护环境的结果是人类也从中收益(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前面两个关键词都联想出了“环境”。环境如果用哲学的概念来归类,就是“客观世界”。人们保护还是破坏环境,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们的哲学体系图里面“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人类可以改造世界,如果符合规律,就从中受益,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从“转变”我们可以想到什么?既然要求是哲学启示,我们当然应该从哲学内容里面去想。哪些跟变化有关系呢?仍然从体系图里面搜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把搜索到的关键词和前面想到的内容对比,不难想出这道题目应该围绕“规律”来回答。
  具体的思路图如下:
  通过对上面思路的整理,我们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由于这是12分的大题,不能光干巴巴地答上两点原理,还需要根据原理对材料做一阐述:
  (1)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规律是客观的,人该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的行为可以从自然界获益,违背规律的所为必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3)在洞庭湖区,以前人们不认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违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规律惩罚;现在开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结:
  1。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学好;第二是在做题的时候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
  2。学习的时候,单一的知识点其实不难学,但当知识点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犯晕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进行系统学习;
  3。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考了很多知识点;第二知识点之间跨度大。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和解题思路图(具体做法参见后面的章节),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4。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思维导图学习原理
连载八
  两个耳朵之间的奥秘:思维导图学习原理
  我们在前面两节分别了解了大脑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学习的基本模式,并用了很多图片来加以说明,相信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两种模式的示意图非常相似,都是这样一种结构:
  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扩展出许多二级关键词,再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扩展出更多层次的关键词。
  这个“中心——四周”的结构图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是人类20世纪思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有无数专家学者在日夜不停地对它做深入的研究。现在,它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巨型跨国公司培训、研发、决策的必备工具:
  从微软美国总部派遣到中国来的培训师,全部用它来对微软中国的中高层人员进行培训;
  在波音公司,有一份工程师培训手册被压缩成一幅25英尺长的“中心——四周”结构图,可以让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在几个星期内掌握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学习到的东西。
  在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有一套流程,可以让一群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解决世界各国政府、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们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这套流程中,必然会有的步骤就是:众多毕业生们聚在一起开会,画出一幅完整清楚的“中心——四周”结构图(麦肯锡的这种方法如何在我们的学习中加以应用,我们还会在后面的章节做详细的介绍)。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的人都很想知道,它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力量?
  1.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两个耳朵中间的脑袋里的神经细胞像一只超级章鱼,或者像一个科幻世界里长着奇怪触角的怪物,更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很像我们前面画的“中心——四周”结构图——从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延伸。
  我们的大脑中有大约一万亿个这样的神经细胞,细胞之间通过长长的触须互相连接,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微弱的生物电流就在这样的神经细胞中穿来穿去。这些微弱的电流,以及它所伴随的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携带着我们大脑里存储的各种信息,通过触须不断交流、归纳、联想、整理,最终完成一次次的思考过程。
  既然我们的脑神经细胞都长成这个样子,我们的思考和学习都要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进行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或者说,我们大脑天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当然得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学习和思考。没办法,谁叫我们是地球人呢?
  不过,等你看了下面的内容之后,说不定也会产生一种跟我一样的猜想:就算找来一个外星人,恐怕它也得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想问题。
  2.什么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基本模式?
  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