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00-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算一点。
“诸恶莫作”,不论什么恶,都不要做。有人认为大恶不做,小恶无妨,然而大恶是从小恶扩大养成的。此外,若不以小恶为恶,会逐渐失去警觉和反省心,对大恶也就不以为意了。如果知道小恶是什么,更会知道什么是大恶。能够不做尽量不做,能够少做尽量少做。
“众善奉行”,道理亦同。善不论大小,凡在手边、在面前,需要做而能够做的,即应随喜、随分、随力、随时去做。但好事也分层次:没饭吃的人马上给他饭吃,这是一般的好事;较高的好事是使他经常有饭吃,以后永远有饭吃;最高的好事,则不但使其物质生活没有问题,而且提升其精神生活,有智慧、有慈悲,净化自己、净化社会。
“自净其意”更难,但不是做不到,要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心念是在什么状态下。如果出现烦恼,要用观念及方法来帮忙。在信仰的立足点上,当然有佛菩萨来帮我们,在心理转移的功能上,也有化解烦恼的作用。然在理###的疏导方面,可以使心灵渐渐明净,贪瞋邪见之火渐渐消灭,便是无私无我的伟大人格显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知不如行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这个偈子提醒我们,诵经不如解义;了解经义,又不如踏实地奉行。实践经义,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训勉我们不要贪多诵经功德,而要明了经义,才有实益。诵经不在卷数多寡,而在如法实践。《六祖坛经》中有一位法达和尚,曾诵三千部《法华经》,自认功德很大,来礼六祖,头不至地。六祖见其高慢,便告诉他:“纵然诵经万部,解其经意,亦不为胜。”可见诵经而解经义固然重要,但了解经义而照着去体验,则最为重要。佛经不仅是让我们诵的,更是让我们用的。
这个偈子是不是告诉我们不要诵经?不是。经可以多诵,但亦务须了解其义理。即使经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诵之后若有人指点一下,整部经就可能豁然贯通,这仅算是解悟,仍须如法修行,使得理论与生活相契相印,体会更深一层,才是证悟“得道”。
这四句话对一般人也有用处。世间的学问太多,如果什么书都看,博杂而不精,只能拿来聊天而不能实用。知识学问及技术,贵能专精,再参考其他直接相关及间接相关的学问,便可以把心胸扩大,眼光放远,这才是最好的读书态度。
。。
有大方向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此偈是说,小乘的声闻跟大乘的菩萨一样,听到佛所说的法,甚至只要听到一个偈子,都一定可以成佛。
佛法虽分小乘和大乘,目的都是大乘,就像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大学生是从小学、中学升上来的一样。其实问题不在于小乘的声闻愿不愿意成佛,重点是《法华经》所说的都是成佛的###,不论声闻或菩萨,只要有缘有心听到《法华经》的,就必定可以成佛。就像是一个学生,不论他愿不愿做医生,只要他有缘有心接受了医师的教育训练,就有做医师的资格。
“声闻”的意思是听到佛说法而开悟解脱的人。佛经中有小乘声闻,是自了汉、是出世者。他们独善其身,他们得解脱后,不再受生死烦恼所苦,进入涅槃之后,不愿再来世间广度众生。
也有大乘声闻,那就是自在的菩萨,意思是“觉有情”。他们在听闻佛法之后,就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己悟道解脱之后,希望其他众生也能悟道解脱;自己有修行成佛的方法,也帮助其他众生修行成佛的方法;自己脱离烦恼的苦海,也协助其他众生脱离烦恼的苦海。
听了《法华经》的一个偈子,就会种下成佛的远因。菩萨根###的人,本来就已发了成佛的大愿。成佛是果,菩萨的自利利人,是成佛的因。至于小乘的声闻,本来只想早日解脱,无意要成佛,一听《法华经》,便发成佛的心,就要修菩萨行了。
因为《法华经》除了肯定发了菩萨心的人,菩萨不断地来往世间,广度众生,也肯定小乘根###的人听了成佛之法,也会转小乘为大乘。所以《法华经》比喻先得解脱的小乘人就好像在中途站休息一下,这时再告诉他们,大乘的菩萨道,才是悲智双运的大路,让他们继续往前行,菩萨道的终极点,便是圆满的佛。
我们立身处世,也当如此,不要因为天资不好,基础不够,便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不可没有大志愿大方向,宁可先从小处着手、近处着力,坚定大方向,站稳立足点,步步迈向大方向,虽不能立即到达,总是有一个大目标,遥遥在望。
步步成功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佛住世时,亲自听到佛说法的人将来一定可以成佛,这是《法华经》所做的肯定;但是佛的肉身也会死亡,称为灭度,怎么办?所谓“灭度”是佛住世度众生的时间已圆满结束,佛的精神、佛的心,便进入了涅槃,进入了不生不灭的不动境界。释迦牟尼佛在将要进入灭度之前,预先告诉后来的众生,不要担忧,不要失望,不要没信心。佛涅槃之后,他的色身虽已不在世间,只要他的遗教留于世间,即是法身仍在世间;只要用佛法如法修行,等于亲自见佛住世。这是安慰并鼓励佛灭度之后的众生还是要依照佛法修行。这是说,人类需要的是圣人的思想学问,圣人是否常住世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圣人之学尚在世间,等于亲炙圣人的教诲,那才是最实际的。
“善软心”的“善”字,是慈悲,也是智慧的意思。以无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关怀众生,便是菩萨的善心。“软”是柔软柔顺,是菩萨以随顺众生之根###,需大则大,需小则小,恰如其分地给予不同的教化。柔能克刚,众生多是刚强难化的,有傲慢心、恨心、嫉妒心、怀疑心等,佛以善软的智慧和慈悲来适应众生、调伏众生,摄受、感化他们。
众生学佛能使自己的心善,使自己的心软,这便是成就佛道的方法,将来一定能成佛。“皆已成佛道”不是成佛之路已全部完成的意思,而是多少完成了一部分。走出第一步叫成佛,走完最后一步也叫成佛。成佛不是一步即成或一下即成,而是每一步都是成佛的功德。如果我有这个信心,念念都能成就佛道,随时随地皆能成就佛道,只要有与佛的悲智相应的行为,就是做了成就佛道的功德!
这四句话是鼓励我们要有信心,也可以用于一般人。很多人希望成功,害怕失败,其实一生中,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人根本不曾有过,多数人是失败的时间多,成功的机会少。但若记取教训,不断重新出发,每次的失败也就是成功的过程。经验本身就是成功的条件,人格成长、品格提升,岂不是成功?不一定要财富增长、名位攀升才是成功。做事做不成,做人也成啊!因此,也可以说,一旦有心于成功,就已跨出了成功之道的第一步,然后是步步成功、时时成功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真人无垢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
——《法句经卷上罗汉品》
这偈子中的“真人”,能够“不怒”、“不动”,也无生死之忧,乃跟中国道家所说的真人,不太一样。道家的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得天地之道”者谓真人,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者称为真人,这是道家理想中的仙人,故关尹、老子、陶弘景、吕纯阳等道家人物,均称为真人。此处佛经中所讲的真人是指没有烦恼,解脱自在,不受困扰,不为人我、是非、得失、利害、成败、好坏等所影响而生喜怒哀乐等情绪者;小乘的阿罗汉,大乘的佛,禅宗的大悟之人,能不贪生不畏死、不恋生死、不厌生死者,名为真人。
世人最难处理和最难接受的是生死大事,面对生死存亡,很难不贪生怕死。但对于到达解脱程度的人而言,死亡和生存是同样的,原因有二:
第一,从信仰而明了生与死只是一线之隔,从过去世的死亡,产生现在生的出生,有了现在的生命,必定会带来最终的死亡。一个阶段的生死现象,是无尽时间中的一个小点,死亡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尚有另一生死的段落在等待。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如果自知生平付出的比接受的多,来生的景况必定胜于今生。
第二,从修行的功夫来看,若能修到威胁利诱不动于心的程度,便能解脱生死。心绪不动不摇,如山如地那般稳定,不受烦恼的感染,即是无垢的真人。
佛的智慧告诉我们:肉体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组成,一旦四大分散,人的身体便会破坏、消失。一切的是非得失,如云如烟,如幻如化,有什么好计较的?若能体会生命的真谛,也就能够不为生死问题而烦心了。
一般人当然不易做到,但也不妨学习如“地”的精神,念头一转,怒气即消;也不妨学习如“山”的精神,念头一转,躁心便歇。纵然不能做到“生死世绝”的自在解脱,总也能面对生死、接受死亡的事实了。
转苦为乐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这是说,薄德少福的人有很多苦恼,他们所持的邪见,多得像是密林,有的执“有”,有的执“无”,这些邪见,都可能导致许多的烦恼和痛苦。
有福有德的人,可在任何情况下,能屈能伸,左右逢源,无比自在。知见不正确的人,有的认为世间是实在的、永恒的;有的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累赘,死前是暂时的有,死亡之后和未出生之前,什么也没有。执著有和执著无的两种观念都有问题。
执有的人不顾一切,拼命追求,以致妨碍别人,损害自己,而且他们只愿意拥有,而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利益分给他人。拥有财产、名位、权力,没有什么不好,正可以用来造福人群、庄严众生。如果环境不佳、条件太差,那也没关系,古之贤者,在物质那么欠缺的环境下,都能存活,尚能设法助人,我们岂会不如古人、不及古人?因此不要以物质享受的多少而感到或苦或乐,否则即使拥有全世界,仍是薄德少福的人。
执空的人玩世不恭,以致不尽义务,不负责任,只知消耗社会共同的资源。他们没有因果观念,生活方式看起来满有个###,但在其内心充满苦闷和挣扎,缺乏安定感和安全感。所以为众苦逼迫,而显出薄德少福的形象。在平常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念念成功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这个偈子说,如果有人,心念散乱,到了寺院里,以恭敬心称念佛的圣号,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念头是跟成佛的条件相应,便是成就了佛道;从第一步踏出开始,一直到成佛为止,步步都是成佛。这个偈子很有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临终之时,佛来接引。这使很多人听了会气馁,因为那不是平常人容易做到的功夫,健康时都做不到的,何况临死的时候能做到呢?但这不是问题,净土法门是教我们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临事慌乱,平时认定方向,坚定信心,保持愿心,临终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往生西方佛国净土。此偈也是这么说的,虽以散乱心进入寺院塔庙,只要信心坚固,愿心不移,恭敬念佛,乃至仅仅一句称佛名号,皆已保证成佛。
我们平常的心,都在散乱之中,只有专心读书、专心享乐、专心回避危险时,心念才是集中的。何况,人的心念不可能一集中就永远集中,否则身心都会疲累,需要放松;一放松,心念就放松了。散乱有妄想心也有烦恼心,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想到去寺院里礼佛,可见已有信心,也有愿心,只要信愿具足,无论要做什么事,都会有愿必成,有信则立,敬业则意诚,心诚则事举。“南无佛”即是恭敬礼佛的意思,既有恭敬礼佛的信心和愿心,便是种下了大菩提的种因,将来一定会得大菩提果,也就是成佛;这个大菩提因现在即使尚未发芽、尚未结果,但已有了发芽结果的成佛之因。
任何事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