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与希望-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还有一个就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稍稍不小心就被弹出来了。我想请问总理,怎么样拆除这“两道门”,鼓励民间投资呢?
*:民间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经济复苏的情况。首先,在投资政策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又要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灵活而且大多在服务领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市场树立起信心,使投资者树立起信心,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
第二,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你刚才讲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问题。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扩大准入。简单说来,凡是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第三,我们要在税收、贷款及其他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我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民间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蓬勃发展起来。其实你可以看到,现在的民间资本所投资的领域已经非常广了,很多是创业型的,包括我们的大学生、农民工及从国外回来的海外学子。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创造、开辟新的创业领域。我对这点是抱有信心的。
新华社记者: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外经济关系中出现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厉害,其中有针对中国的。一些国家又要求人民币升值。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曾经在中欧领导人南京会晤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过,现在不仅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甚至出现了借环保的名义搞贸易保护。他们以各种方式来制造贸易壁垒,这对于中国外向型产业,特别是出口,压力很大。
2009年11月30日第五届中欧工商峰会闭幕式
2009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江苏南京与欧盟领导人共同出席第五届中欧工商峰会闭幕式并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当然,我们自己要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保持我们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份额。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和各国一起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新的进展。我以为,世界经济如果像一潭死水一样,那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做。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确实像你说的,现在我们涉及贸易纠纷的案件是近年来最多的。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圣诞节刚过,浙江一个省圣诞产品出口比常年降低28%。这里有外部需求的减少,但是也有各种形式贸易壁垒来阻挠贸易的正常进行。
关于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问题,大家还记得在1998年那场金融危机当中,我们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仍然认为,在世界主要货币接连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那种以各种压力来迫使我们升值的要求,我们绝对不会答应。我曾经这样对外国朋友讲,你们一方面要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抑制中国的发展。这可能是我们明年对外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华社记者:与对外关系比较密切的,还有您刚刚出席的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大会。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据我所知,在近60个小时里您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现在会议结束了,一些国家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有着不同的解读。请问总理,我们应怎样看待?另外,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会议结束,余波未了。有关这次会议的情况,报道已经很多了,我不想过多地重复这些内容。我一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一直本着对中国人民负责和对世界人民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如果你回忆一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减排,同时规定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第一个制订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在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我们自主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体现了中国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2009年 6月5日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09年 6月5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我只讲一个问题,有的人说不要纠缠历史。我说这不是纠缠历史,而是历史客观存在,必须正视。因为不正视历史,也就不会懂得今天国际社会存在的贫富差别,更不会懂得发展中国家谋发展是他们最重要的诉求。《公约》和《议定书》最基本的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这也是从历史和国情的判断而作出的。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深有体会。作者说在哥本哈根会议开会期间,他想起南方的老母亲还在点着煤火炉来取暖。像这样的情况可能英国的孩子们感受不到。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些事实,就是世界上还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还有23亿人是用煤甚至柴火来取暖和做饭。中国这些年是发展了,但人均用电量仅是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千人汽车的拥有量也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决不会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必须为中国的发展争得应有的权利。
中国这次参加哥本哈根会议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可以说我们尽心、尽力了,而且尽到了责任。我们一直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直到我17日参加会议的时候,还没有一片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大量的斡旋,积极地推进,使哥本哈根会议终归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觉得世界各国都应该肯定会议的成果,并且向前看,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一定会继续坚持这个方针。
新华社记者:提一个关于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出现了刺激经济的政策是否应该退出的讨论。我们明年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这是一个很重大而且很严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世界经济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各国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我们提出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一定的力度和合理的节奏。就是说,我们在对待经济复苏和经济持久发展这个问题上持十分审慎的态度。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企稳向好并不等于经济根本好转”。其实,经济根本好转也还不等于我们的经济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现在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
第一,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外部需求持续减弱这个趋势还是难以转变的。
第二,虽然我们的经济开始好转,但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许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地把促进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
当然,我们也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政策和方针。就拿投资来讲,我们今年的投资已经注意向民生倾斜,向环保和技术创新倾斜。所以,明年的投资力度不减,但其内涵要发生变化,就是要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总之,中央是全面分析国内外的形势才确定明年的大政方针的。但是,我们在执行过程中,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新华社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请问总理,这个时期会持续多长时间?经过这个时期之后,中国经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其实要把企稳回升和根本好转,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划一条什么界线是很难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要做好当前的事,同时又要筹划未来的事。所谓“做好当前的事”,就是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继续搞好;“筹划未来的事”,就是为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正在研究制订“十二五”规划,我们要结合制订“十二五”规划,总结前一阶段应对金融危机我们的各项工作,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制定政策。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总理有不少名言。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您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您说“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给各国、各企业和世界人民照亮方向”。现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了巩固,新年又快到了,总理您有什么话要对全国人民讲?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过很多灾难,但是独立不惧、百折不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新的一年快到了,我希望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要坚持。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加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努力奋斗。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
新华社记者:再次感谢总理接受新华社的独家专访。
*:谢谢新华社。“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侧记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孙承斌、李斌、赵承、熊争艳)“作为政府总理,应该把真实情况向人民讲清楚,这是我的义务。同时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2009年12月27日新华社的独家专访
2009年12月27日下午3时,古色古香的中南海紫光阁。*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来到这里,面对面接受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等问题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自信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坦诚的态度,坚定的话语……约100分钟的专访,让人们领略了共和国总理的自信、坚定、务实和爱民情怀。
自信和坚定,表现为面对困难的冷静和决断——
过去一年多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面对记者的提问,身着深色西服的*感慨万千,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到那一个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去年11月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来,国务院已召开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之密集,举措之有力,出手之果断,为近年来所少见。
67岁的*风尘仆仆,不辞辛劳,自去年6月以来先后36次深入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应该说,通过全国人民一年的努力,我们稳住了经济、稳定了就业,保持了社会的安宁。”谈起对一年多来应对危机的评价,*言辞恳切而谦逊,“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打多少分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年多前,*曾坦露心迹:“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今天,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国人民一道历经“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重大考验的*,再一次真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