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直击华尔街风暴2 >

第14章

直击华尔街风暴2-第14章

小说: 直击华尔街风暴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而且,由于低利率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   

  为了让更多人借到更多的钱,美国还不断放宽放贷标准,次级贷款发放额不断上升,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允许个人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还出现了一些非固定利率的贷款品种。许多借款人没有多少金融知识,盲目借贷,也不具备风险意识。   

  斯蒂格利茨在文章中指出,格林斯潘鼓励非固定利率贷款,认为美国人在过去10年间如果选择了非固定利率贷款,就能节省很多钱。他似乎认为美国经济只要有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可是经济增长总有难以维持的一天,这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房价下跌后,有些借款人发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他们所拥有房产的价格。由于利率提高,一些人已经无力偿还贷款。有太多的美国人在制定家庭预算时没有留出余地,一些放贷机构受利益驱使也没有提醒人们注意借贷风险。   

  斯蒂格利茨的文章认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可以预料到的,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新的房地产项目在减少,正在销售的楼盘找不到买主。有关数据显示,美国过去6年创造的就业机会有2/3以上与房地产业有关。房地产泡沫一度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他们的支付能力,而没有了房地产这台发动机,美国经济增长将会减速。   

  斯蒂格利茨最后总结说,有句话用在格林斯潘身上很合适:斯人已去,遗害犹在。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攻击,格林斯潘的辩解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尽管格林斯潘对其政策决策过程做了很多解释,可是这丝毫不能减轻其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和调控节奏错误、风险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也无法彻底洗清对其机会主义倾向的批判,甚至无法反驳其在决策过程中有可能向华尔街利益集团妥协的质疑。   

  穆迪公司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相关链接】“失节”的金融市场看门人   

  从原来的次贷危机演化到现在的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经济危机——如果追根溯源,人们就会发现那些被打上AAA烙印的抵押债券是现在一切麻烦的始作俑者。但问题在于,到底是谁为这些劣质品打上“放心使用”的标签送到投资者的面前的呢?——答案就是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2008年10月22日,著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CEO雷蒙德。麦克丹尼尔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Fitch)不惜降低标准,没有尽到监督之责,并把全球金融系统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维持我们的标准和维持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两者是完全冲突的。”麦克丹尼尔如此表示,并再次把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置于舆论指责的焦点,因为2008年7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已经指责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给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都存在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并且未能避免利益冲突问题。         

◇。◇欢◇迎访◇问◇  

第38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38)         

  虽然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避免利益冲突问题上都有明确规定,但SEC的调查显示,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由于评级费用由债券承销商支付,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评级费用也越高,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而批评家们更是认为,穆迪和它的竞争对手标准普尔及惠誉其实是这场金融灾难的帮凶。   

  《纽约时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债券评级是一种复杂的专业过程:一个名为ABC的债券池摆在穆迪的前面,所有的按揭贷款都是次级贷款,而穆迪没有可能看到每一个贷款人的文件,更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以证实贷款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它能做的就是使用自己的数学模型,依据贷款人的历史行为分析进行评价。对于穆迪来说,它们面对的贷款人正处于美国房地产业最狂热的时代,必要的规范和风险控制都被抛到了脑后,而这样一个行为,如果做一个国人熟悉的形象的比喻,就是用“三亚的气象资料去预测哈尔滨的天气”。   

  在2006年,美国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忙着做和房地产有关的生意,穆迪公司的分析师们通常只有一天的时间处理相关的数据。虽然他们很清楚这些次级贷款“有点不那么可靠”,但是让他们稍感安慰的是,大部分贷款人是为了取得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这也许表明,不到万不得已,贷款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房产。   

  于是穆迪给出了3个A的评级,投资银行则专门成立了负责这部分债券销售的公司,由它们买下这些按揭贷款,然后向外发行债券。投资银行想让穆迪知道的是,只要给了ABC高评级,它们的债券就畅销,它们所做的一切就有利可图。   

  在上面这个AAA债券的生产线中,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经不无讽刺地说,世界上有两大超级力量,美国和穆迪。   

  于是,在那样的一个投资狂热、风险控制被漠视的年代,这些盈利越来越丰厚的中介机构不仅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反而成了疯狂市场的一部分。不过在这一点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并不是最可耻的——人们回忆一下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会明白。   

  早在2007年,穆迪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丹尼尔就意识到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在2007年10月给公司董事会的报告中,麦克丹尼尔明确告知管理层,公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他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市场忽视评级质量,而是在对评级质量进行惩罚。发行人要高评级,投资者不想评级下调,银行家在玩短视的游戏,在此基础上的恶性竞争已将整个金融体系置于危险之中。   

  国会从标准普尔和惠誉公司员工那里获取的文件更让人吃惊。一位在标准普尔结构性金融产品部门工作的员工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们什么都可以评级,哪怕它是头(被结构化过)母牛。”另一位员工说,“评级机构创造出一个更大的怪物——债务抵押债券市场(CDO)。但愿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已经富裕地退休了。”   

  穆迪公司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五 金融危机拷问美国消费文化   

  把眼前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仅仅说成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只是窥豹一斑之言。我们透过借债危机看到了经济制度的危机,同时也透过经济制度的危机看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在助长这种存在方式,一直在说明这种存在方式是合理的、正当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已构成了当今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在这种美国人的存在方式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间看到其内在的联系。   

  自己的储蓄率太低,完全靠美元的霸权维持运转,中国有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欢◇迎访◇问◇。◇  

第39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39)         

  【专家观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CCTV2:10月15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访谈嘉宾:赵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芮成钢:美国专家说这场金融危机会继续渗透到实体经济中,美国政府官员演讲中经常讲的话是,那些影响华尔街的事情会影响到主街,这句话给我们更好的解读一下。   

  赵晓:可以这样认为,一开始看到的金融危机是虚拟危机,然后会逐渐看到实体危机。我们最初看到在美国爆发危机,接下来是欧洲和日本爆发危机,然后会看到危机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跟发达国家关系密切的新兴市场经济。另外,我们还会看到金融危机从表层延伸到更深层次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乃至国际经济增长的模式。   

  芮成钢: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解铃仍须系铃人,但这个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议,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场危机最可怕之处在于,当年造成这场危机的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帮助美国解除危机,你有这种担心吗?   

  赵晓:我不太同意他们的看法。学者总是善于批评的,无论你做什么他总会找出一大堆毛病。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市场受到冲击,政府一定要做事情。美国政府的做法,包括全球各国政府的做法,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芮成钢:奥巴马当选,意味着民主党组阁,他们对待经济的方式、理念和指导方针,会不会跟系铃人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认为这是布什政府的问题?   

  赵晓:通常是这样的,如果经济不行,在位的党派在竞选中就会输掉。新组建的政府虽然是另一党派的领导人,但他们的经济政策跟上一届政府未必会有特别大的差别,仅仅是说法上有很大差异,最后的做法差异性并不是很大。   

  芮成钢:如果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可能不再是救市,而是一揽子刺激经济方案,你预计一下他可能的刺激经济方案是什么?   

  赵晓:我估计可能会进一步减税,刺激美国消费,还有可能使美元进一步贬值,通过美元贬值刺激美国出口。另外也有可能继续扩大政府的财政赤字,让美国经济渡过难关,同时增加对穷苦人的补贴,民主党更容易采取这样的政策。   

  芮成钢: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美国官员或者经济学家公开说美国要放弃以前的生活方式,金融危机意味着美国生活方式会发生改变。昨天看到美国的一本杂志,一个经济学家在1929年经济危机拍的照片,上面写着:世界上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比美国的生活方式更好,把照片重新拿出来是一种讽刺。此次危机是否意味着会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形成大的挑战。   

  赵晓:我非常同意,而且我认为这是非常深刻的问题,现在大家谈到的很少。表面上看到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背后可能是美国的文化危机。美国有一句话:“美国花了40年教会他们的清教徒考虑负债销售。”换句话就是今天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跟过去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表现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负责任消费。   

  芮成钢:拿2元钱过10元钱的日子。   

  赵晓:自己的储蓄率太低,完全靠美元的霸权维持运转,中国有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美国不纠正这样一种方式,不改变奢侈浪费的习惯,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美国问题的根子就解决不了。   

  【专家观点】需要纠正美国的消费模式   

  (CCTV2:10月24日《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   

  访谈嘉宾: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芮成钢:你刚刚从美国考察回来,您这次去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而华尔街在美国东部,能不能给我们聊一聊,这次华尔街风暴如何从美国东部发展到西部?据了解,现在连硅谷的风险投资都开始撤出,美国高科技企业也都受到影响。   

  龙永图:这次去美国和过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下飞机正好是6点钟,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的官员带我到餐馆吃饭,餐馆冷冷清清,和中国餐馆火爆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美国餐馆不像这样冷清。而现在市场很萧条,消费者的信心非常低。         

虹←桥书←吧←。←  

第40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40)         

  第二天,我出席一个午餐会,按照原来计划,是向美国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但后来所有的问题都与金融危机有关。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美国希望中国这次能够承担责任,能够参与美国的救市活动。我当时很坦率地讲,这场灾难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是结构不平衡造成的,由于过度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