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证明当今世界上的人关系紧密,这伙人中的一个成员建议搞一个试验,他下了赌注,如果从世界上的几十亿人当中随便挑一个人,并且最多只要说出5个相互认识的人,就能和随便挑的那个人拉上关系。” 当然,在他的描述下,笔下的人物都做到了,这也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六度分隔理论的最早表述,可能是由于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当时的人觉得不靠谱,所以这本书非常不知名,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第2节 六度之内,玩转世界(2)
不过,这并不妨碍有关“六度分隔”的故事投胎转世。《时代周刊》的一个版本是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寻找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联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奥斯卡影帝,1924年生于美国,曾凭借《码头风云》和《教父》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凯文?贝肯的例子则更为著名,虽然凯文?贝肯本身并非著名演员,尽管他演过很多影片,如《阿波罗13》、《透明人》等,但是你可能无法把他的名字和他的脸联系起来。然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却把贝肯称作是电影界的中心人物,因为任何国籍的演员都能与贝肯发生联系,并且通过最多不超过8个人。比如黄秋生只通过1个人便能与贝肯发生联系,那就是布兰登?费雪,因为黃秋生与布兰登?费雪合作过《盗墓迷城3》,而布兰登?费雪又与凯文贝肯在韩裔美国人李志浩进军好莱坞的首部作品《我呼吸的空气》中合作过,而你会发现马龙?白兰度、猫王只需要通过两个人,甚至卓别林也只需要三个人便能与贝肯发生联系。
但就是这样,一个从人类社会诞生开始就存在的六度分隔现象却像一个精灵一直潜藏着,隐而不显,像是一位不甘寂寞的隐士,经过了从石器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的漫长等待,从凯伦斯的小说到米尔格伦的社会学实验,再到现代的戏剧、甚至电影,演化成不同的版本,终于在信息时代的温床上开始破茧化蝶。1997年,最早的社交网络诞生了,甚至直接就叫SixDegrees,而它比Google还早一年。一个是互联网上人的组织者,一个是互联网上信息的组织者,但境遇却迥然不同,后者已经谱出近千亿美金市值的华丽交响,而SixDegrees却只留下一曲紫色的咏叹调。
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新的“互联网战场”是组织人而非组织信息。倒了一个SixDegrees,还有Facebook、MySpace、Cyworld、Mixi、Twitter等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六度分隔”现象所展示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世界与你紧密相连:以“朋友的朋友”为基础能够形成一个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这也使得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小,当你和一个陌生人交谈不久之后,我们往往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有共同的朋友!”尽管如此,“六度”只是说明了人和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种“弱链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出人际关系网络背后的价值。
实际上,人和人建立联系就像是一场拿着半张破残的藏宝图的冒险游戏,一方面,普通的相识常常比密友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你很难知道昨天晚上一起喝酒的朋友的一个朋友就认识你崇拜已久的《越狱》男主角米勒,你原本可以通过三度的间隔与米勒建立联系,但是你却不知道,甚至你身边还有朋友直接就认识米勒,你只要一度的间隔就能与米勒建立联系。
尽管六度分隔理论让我们能从理论上与任何人建立联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像被埋藏在地底的宝藏,处在一片黑暗当中,不为人知。这也就像你有电话和一大堆电话号码,却不知道都是谁的电话号码,那么你也不会知道打这些电话干什么,可是若你有了一本黄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 想看书来
第3节 以人为本——社会化网络建立真实的社交文化(1)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1964)人类是一种使用工具的动物……
没有工具,他什么都不能做;有了工具,他什么都能做。
——托马斯?卡莱尔《拼凑的裁缝》(1883—1884)我们这里不妨来看一下孙悟空与SNS社会化网络的一点点关系。
孙悟空生下来时就是*裸的一石猴,尽管“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帝尊玄穹高上帝”,但是他一开始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仅局限于在花果山水帘洞当了一群猴子的美猴王,认识了一群猴子。
再后来,他不甘“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于是冒漂洋过海的大风险寻仙访道,先是到了南赡部洲,但是没能与他想找的人建立关系,“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终于经过若干年的折腾到了西牛贺洲,才得以认识了菩提祖师,拜师,并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从此开启了孙悟空人生最辉煌的两段历程。
第一段经历自然是大闹天空,成为齐天大圣;第二段经历就是成就了一番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经的保镖事业。前一段积累了大量神佛方面的人脉资本,与大量的人建立了关系;而第二段正好将前面建立了关系的人派上用场,比如哪吒、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等,不一而足。孙悟空不借助之前的人脉关系而独力闯关的还真的不多,但是孙悟空一般知道自己该从认识的人中找谁,并且更关键的是孙悟空拥有一种特殊技能“筋斗云”,想到哪找谁就成了一个筋斗的事儿。
比如“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这一回,三藏道:“你往何处去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从海上来。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管教医得他树活。”显然,孙悟空在这里是要从自己已建立关系的人那里找到一个有方的人,或者一个认识有方的人的人。
在只有三日期限的情况下,孙悟空先是到了蓬莱仙境,找了海上三星。尽管他们帮不了忙,但是可以让孙悟空在超过期限的情况下也不被唐僧念紧箍咒。然后他又来到了方丈仙山,找了东华大帝君,可东华大帝君还是帮不上忙。遂驾云至瀛洲海岛,找上了九老,可是九老依然帮不上忙。于是“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落伽山不远。这回找上了观音菩萨,算是找对人了。你看,对于孙悟空来说,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是一回事,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已有人脉关系又是一回事,所幸孙悟空会筋斗云,这些人脉关系的价值才被发挥出来,而孙悟空的筋斗云不就像飞机、电话吗?
本书聚焦信息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动力问题,论述由新经济和网络所造成的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本书以在美国、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研究为基础,构建一个有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创新与应用的快速步伐。他审视了全球化的过程,认为全球化的威胁将被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他还建议工作弹性化和劳动个体化。正是如此,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的局限,使我们的世界缩小,不仅方便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保持,增加了个人所能保持的人际关系,大大发挥出人际关系网络的价值。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网络,它使人际关系网络在这里如鱼得水,将人通过网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发展出一种新文化:“真实虚拟的文化”(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体验越来越能够再现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经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真实的人通过SNS虚拟网络世界维护已有的人际关系网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以及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互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3节 以人为本——社会化网络建立真实的社交文化(2)
SNS使得人们不再担心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现实的冲击。正如谢文所说:“SNS所代表的真实化将是全球互联网的一大趋势。以前网民数量有限,互联网主要以提供单点突破的服务为主,网民真不真实并不重要;未来互联网将是以人为本,完全围绕人来提供不同服务,互联网也将变得越来越真实。”
让我们一起重温荀子的《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话的含义是:“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毫无疑问,SNS并不是单纯的SNS网站,它是创造新世界的工具,并且这个新世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相互映射、相互渗透,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经济规则,而且对我们的概念世界,如空间、时间、自我和知识,甚至对现实本身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象征着一种融合,不仅是人与人的融合,也包括人与信息的融合。作为工具的SNS正在使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前所未有地高度交融,不仅创建关系,更构筑应用,而且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世界。被奉为“信息时代先知”、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麦克卢汉曾在其颠覆性著作《理解媒介》中这样写道:“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尽管麦克卢汉本人与互联网不相往来,但是他的精神却与互联网最是情投意合,他所描述的这种延伸用到互联网上是最合适不过了。正如文字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而互联网则集成了文字、广播、电视甚至手机等诸多形式,成为人类更为强悍的延伸。现在,SNS却试图集成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RSS、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几乎所有互联网上的应用,成为“一切媒介的媒介”(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人在这里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一种媒介。
不妨联想一下《黑客帝国》世界所呈现的场景:通过尼欧肉身的后脑勺的人机接口,他进入数字世界,分不清肉身是数字,还是数字是肉身,他穿越并战斗在过去和未来,但只见尼欧静静地躺在物理平台上。这就像互联网上的每一台电脑、每一个IP,甚至每一个个人空间主页都意味着一个真实肉身的所在。这种人与机器的高度链接乃至融合使我们得以在广阔的世界中穿梭遨游,并迈向未来。而我们不要忘记,尽管互联网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SNS还只是一个婴儿……
之前以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在SNS的世界中,却是以人为王。从早期的自上而下的“人…信息”的Web 10时代,到自下而上的用户创造信息的“人…信息…人”的Web 20时代,再到现在“人即信息,信息即人”的时代,这些使得以整理全球信息为己任的搜索之王Google也在“觊觎”SNS,推出iGoogle个性化首页并强化个人互动中心,试图整合用户及旗下众多Web 20产品。微软则应景地将一个名为“人立方”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推出,Live也摇身一变成为社交网络,而依托IM先天强大优势的腾讯则意欲通过SNS矩阵打通腾讯资讯、游戏、电子商务、搜索、邮箱等个人增值服务,尽管互联网上的信息错综复杂,但与人发生关系后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而SNS正是以人为本。
正是如此,全球互联网世界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