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共产党的这种思想改造的手法则是高屋建翎,是活化执行力,着眼全局的“点睛”之笔。
第五章 灵魂工程活化组织战斗力(4)
经过思想改造的“点化”,那些赤脚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很快就变成了革命军队;那些“乌合之众”的国民党正规军经过思想改造,立即神奇地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落后思想,在这种思想改造中“一扫而光”,转变为一种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民族工商业的改造更是神来之笔,共产党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完成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共产党的这种改造手法运用之于对上海妓女的改造,很快就将他们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1)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是战略制高点
创新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既非决定于其组织制度,也非决定于其组织文化。至于被现在企业吹捧得沸沸扬扬的战略规划,虽然会在一定层次上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生死,但如果把组织的死亡完全归罪于战略失败,那实在是对战略的一种错怪。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飘扬于企业上空的战略计划这面大旗挡住了视线,请用力掀开它,继续寻找掩藏于大旗下面的内在原因。让我们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战略的失败导致了组织的死亡,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战略的失败?
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战略的大旗迎风飘扬,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也挡住了我们想要深入下去的思维。我们只看到了战略出现了问题,却没想到战略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再往下深挖一点就会看到,那个本来应该伴随战略一起迎接外界环境变化的“创新”此时不知躲到了哪儿去,战略的脊梁“创新”缺失了。因为没有了创新,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时,战略仍然一如既往,在应该转变方向的地方继续朝前走去,茫然不知正迈向死亡。
这才是事实。真正关系到组织生死的不是战略,而是我们有没有创新。战略对组织而言,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以企业为例,同样的战略,有的企业可以凭之获得飞跃,有的企业却因之惨遭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同样的战略在不同的企业会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当企业不能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变化时,战略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是战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没有看到战略背后的创新。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地位。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能经受住任何的挫折考验,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实质上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可以说,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基因。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
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爱国志士不断寻求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实告诉人们,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这种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依靠创新来成长的组织。
事实上,如果共产党没有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高度,它就不会对创新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也就不会在以后的道路中取得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产党革命的胜利,就是共产党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高度上的胜利。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都有过战略上的错误。可是,共产党不但没有因为战略失误而灭亡,反而在一次次的战略危机中获得了新生,靠的是什么?它靠的就是创新。
还是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中寻找一点启发。
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后,共产党决定进行反击。可是,由于共产党部分领导人过于相信书本理论,以致出现了判断失误。当时,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从西欧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的,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而这种暴力革命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为特点的,所以一些领导人提出了发动城市武装暴动的战略方案。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去夺取一个或整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而且,他们还强调要在较大的和最大的工业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
由于他们始终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模式,结果起义遭受残酷镇压,共产党员损失惨重,共产党组织元气大伤。如果继续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共产党会有灭亡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局限于既有的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了独特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于危急时刻拯救了中国共产党。
如同我们刚刚所讲,战略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而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同样的城市暴动,在俄国可以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拿到中国来却是“害人不浅”。
遗憾的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为战略所迷惑,总以为只要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战略,企业就会立即腾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认识的误区,二是跟领导者的“偷懒”心理有关。很多人认为,只要制定出完美的战略,以后就可以枕戈酣睡了。孰不知,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化,一旦变化超出了制定战略时的预期,战略就变得不再适应组织的发展。这时,战略就需要跟着变化。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2)
战略的变化就是创新,战略的成功也依赖于创新。战略是一种计划,而创新是一种能力。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制定一大堆的战略规划,但是,能不能实现,却要看它们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古代人就已经有了登上月球的愿望,并且研制出了可以飞上天空的鞭炮。可是,古代人也仅仅是能够研制出鞭炮而已,他们无法造出飞船,也就不能够登上月球。真正登上月球是最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情,在这之前,是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创新的结果。可见,制定了战略并不一定就能实现目标,只有同时具备了创新能力,并且是持续的创新,才能够实现战略。
所以说,创新是战略制高点,是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与根本。战略制定后,创新就要同行,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视。如果我们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先进,有着数不胜数的经验值得企业去学习。
我们不妨从共产党的两次国共合作中寻找一些经验: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提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党革命运动为中心,决定同国民党的联合战线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应该加入国民党”,“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知识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这是国共第一次战略合作。后来由于国民党的反革命行为,国共第一次合作随之宣告结束。但是,共产党是一个创新的组织,他们并不因为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就顾虑重重。创新是他们成长的基因,他们已经把持续创新作为组织发展的持续动力。当环境需要的时候,他们会继续进行合作创新。这就产生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共产党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样是国共合作的战略,在第一次合作和第二次合作的过程中就有了细节的不同。第一次合作期间,共产党以“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党革命运动为
中心”为核心,第二次合作则要求在保持共产党独立的基础上,以抗击日军侵略为主。这就是一种创新。从全面支持国民党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一直把合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们运用的就是创新的力量。
相反,国民党由于思维僵化,不愿变革,虽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战略,但无论是抗日还是国共合作,都处于被动地位。
“并购”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不是陌生的词汇。事实上,发生在商业领域内的一串串并购事件,无论是华润、海尔、青啤,还是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惠普与康柏等等,这些都是足以令我们眼花缭乱并津津乐道于资本市场的神话了。然而,有关部门对并购企业的研究表明,只有34%的企业并购走向了成功。
为什么并购的成功率如此之低?并购之所以失败,并非是战略的错误,而是在战略运行的同时,没有跟进创新的步伐。企业文化的差异,运营模式的不同,组织制度的重叠,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
创新已经不再仅仅是我们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它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只有把创新上升到政治路线的地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就是成长的最佳方式
前面已经谈到,创新是共产党的成长基因。其实,对所有人类社会的组织而言,创新都是他们的成长基因。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从古到今,每一次的社会进步,都伴随着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共产党从自身的成长经验中深刻领悟到这一点,因而向全社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口号。
分析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每一次的成长壮大都是创新的结果。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从城市武装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建立,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等等,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共产党的成长方式。
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学会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知识上有所进步,在思维上有所创新,最终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企业也是如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对手吞掉,就必须学会学习。学习当然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拥有创新能力。
有人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靠的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组织和制度等等东西。殊不知,就如同一个人一样,这些东西只是一个人的四肢和五官,有了四肢和五官,也只是成其为人而已。同样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战略、文化、组织和制度等,也只是成其为企业罢了。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3)
事实上,真正维持人的成长的,不是四肢,也不是五官,而是心脏!当心脏不跳动了,其他再完美也等于零。对企业来说,创新就是其成长的心脏,当企业不创新了,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长期形成的“左”的条条框框,面对百乱待理,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创新精神抓住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他率先向全党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重新确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对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古老社会
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鉴于对创新必要性的深刻认识,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同时,邓小平以身作则,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上提出了极富创新性的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目的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认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