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博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四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
(原稿59页第三段) 其实,美国的决策人并不是杜勒斯,而是艾森豪威尔。这位总统对于美国应当采取的立场,早已胸有成竹。在他看来,诉诸武力既无取胜把握,亦无开战理由。美国对策的实质就是防止英、法的军事干预。他认为,欧洲国家没有能力在埃及建立一个有生存能力的驯服政府……
第二十五章 “发现大象了”
(原稿73页第三段) 1957年春季,正当苏伊士运河危机行将结束,而马太正在与伊朗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时候,有消息说,一家日本公司正在为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取得租让地以便勘探中立区海域而纠缠不休。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因为,由壳牌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组成的实力强大的集团也已对同一区域发生了兴趣……
第二十六章 复杂局面中的欧佩克
(原稿84页第二段) 在最初几年,欧佩克事实上只取得了两个成就,它使各石油公司不敢轻易地单方面采取重大步骤。再就是各石油公司不敢再降低标价。除此之外,许多理由使欧佩克在最初的10年里没有多少建树。除伊朗外,所有成员国的地下石油储备都通过合同属于特许权所有人——即各石油公司,因而限制了这些国家的控制能力。再者,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石油出口国彼此都是竞争者;他们必须考虑占有市场,以维持收入。因此,他们并不敢疏远他们赖以走向市场的石油公司……
第二十七章 碳化氢人的时代
(原稿95页第二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顺利发展的几十年间,一场新的战斗一直在进行着,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在报纸头版的新闻公报中反映出来,但在每日的贸易新闻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这是一场反映现代工业社会伟大变革的战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对国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组织和方式也造成了深远影响。这就是煤炭和石油为争夺消费者的心及钱袋的战斗……
第六部分 争夺世界控制权
第二十八章 相互交织的年代:国家VS。公司
(原稿114页倒数第二段) 1969年12月,卡扎菲粉碎了一次未遂政变,巩固了政权,现在可以腾出手来解决石油问题了。1970年1月革命指挥委员会要求提高石油标价,卡扎菲警告在利比亚的21家石油公司,如有必要将禁止生产以达目的……
第二十九章 石油武器
(原稿132页第二段) 尼克松最后向沙卡夫保怔:将派基辛格谈判。尼克松还要沙卡夫和其他外交部长放心,尽管基辛格有犹大血统,但他“不会屈从于国内犹太人的压力”。同阿拉伯外长会谈结束后,基辛格告诉他的助手,他对会谈中没有提到石油问题感到吃惊,而且阿拉伯人不大可能用石油武器来对付美国……
第三十章 “以生存作赌注”
(原稿138页中间段) 在美国,能源不足直接动摇了美国资源用之不竭的信念。这种观念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特性和经验,直到1973年10月,大部分公众甚至不知道美国进口原油。但开车人在几个月时间里,莫名其妙而又无可奈何地看着汽油零售价上涨40%……
第三十一章 欧佩克对石油的统治地位
(原稿151页第二段) 不管出于政治和经济上何种考虑,沙特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欧佩克会议上有目的地和坚决有力地贯彻他们反对继续提高石油价格的政策。他们坚定不移的立场曾一度迫使欧佩克接受两个不同的价格:一个为沙特及其盟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制订的低价和一个为另外11个成员国订的高价。当别的石油出口国寻找提价理由时,沙特相反却提高产量,试图削弱市场。但这样一来,他们困窘地发现,他们的生产能力并不如预先设想的那么高……
第三十二章 各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原稿159页最后一段) 日本国内发生了争夺能源决策权的激烈斗争。尽管如此,日本仍从各方面大幅度调整其能源方面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以60年代初以来一直能取得廉价和可靠的中东石油为基础的。现在中东石油再也谈不上廉价可靠了……
第三十三章 第二波震荡:大恐慌
(原稿177页第四段) 接下来便是真正的石油短缺。伊朗毕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但若以全球需求量为5 000万桶计算,短缺量也不过4%一5%,为什么4%—5%的供给短缺会使价格上涨150%呢……
第三十四章 “我们命在旦夕”
(原稿188页第一段从而史威夫特开始) 而史威夫特仍以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职业口吻向美国一端震惊的听众继续叙述着眼前所发生的情况。“我们命在旦夕,”是她的最后一句话。随后一个衬衫上别着霍梅尼画像的伊朗年轻人就从她手中抢走了话筒。美国人都被蒙住眼,被带走并关押起来……
第三十五章 石油成了极端重要的商品
(原稿204页第三段) 当然,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石油还处于它商业时代的初期,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油价大起大落时,石油就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而且,人们也认为石油不同于其他商品。经过第二次石油冲击的风波之后,国际原油交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现货市场或以现货市场定价出售的……
第三十六章 让人冷汗直流:石油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
(原稿220页第三段) 石油世界的普遍反应是震惊。欧佩克发生了痛苦的分裂。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希望欧佩克采纳新的更低的定额以把价格恢复到每桶29美元。高产的国家,主要是沙特和科威特,坚持恢复市场份额的立场。同时,欧佩克的两个主要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已陷入一场殊死搏斗之中,而且伊朗对阿拉伯石油出口国的敌意也丝毫没有减少……
尾声
(原稿232页第一段) 1990年8月2日凌晨2点,幻影破灭了。10万伊拉克部队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的坦克沿着六车道高速公路向科威特城驶去。于是,冷战后的第一场危机以地缘政治性的石油危机形式出现了……
致谢
大事年表
译后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1)
1865年2月的一天,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发生了一场奇特的拍卖活动。该城最为成功的一家炼油厂的两个高级合伙人又一次为扩展的速度发生了争吵。更为谨慎的一方,莫里斯?克拉克以散伙相要挟,而作为合伙另一方的约翰?洛克菲勒出乎意料地表示同意。接着两个人同意举行一次私下拍卖,出价最高的一方取得公司。
报价从500美元开始,但很快上升。莫里斯?克拉克很快出到万美元。洛克菲勒不动声色地提到5万美元。克拉克举起双手,说道:“约翰,我不加了。这买卖归你了。”洛克菲勒提出当场开出支票,克拉克说不必着急,于是两人握手告别。
那次握手标志着现代石油业的开始,并使宾夕法尼亚近乎疯狂的繁荣所造成的混乱状况出现了秩序。这种秩序的代表形式即美孚石油公司。在力图完全支配和控制世界石油贸易的过程中,这家公司发展成复杂的全球性企业,将便宜的照明用油送到世界最边远的角落。它按照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无情冷酷理论和不择手段、为所欲为的行为标准行事,然而,它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因为它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和最大的跨国公司。
石油天才洛克菲勒
美孚石油公司的伟大策划者就是1865年在克利夫兰赢得那场拍卖的年轻人。那时,26岁的约翰?洛克菲勒已给人一副望而生畏的印象。他又高又瘦,性情孤僻,少言寡语,信奉清教徒的苦行僧主义。他的面庞有棱有角,尖下巴,一双冰冷锐利的蓝眼睛加上一副不屈不挠的平静表情常使人感到不安。不知怎的,人们感到他能看穿每一个人的心事。
洛克菲勒是创建石油工业的最重要的人物。有人认为他在美国工业发展史和现代公司演变过程中具有同样地位。有些人认为他是管理和组织的天才,同时他又属于最遭忌恨的美国实业家之一,既因为他十分无情,也因为他非常成功。通过他对石油工业和资本主义本身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身后留下的庞大的慈善事业,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他在公众的心底永久投下的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形象和影子。
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纽约州乡下,于1937年去世,活了几乎一个世纪。他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做木材和盐的生意,后来举家迁往俄亥俄州,变成了“威廉?洛克菲勒大夫”,出售草药和专利药品。
儿子的性格很小时就已形成:笃信宗教,一意孤行,锲而不舍,办事认真,注意细节,对数字既有天赋又感兴趣,特别是同钱有关的数字。7岁的时候,他开始了第一桩成功的买卖——出售火鸡。他的父亲想从小教会他们兄弟做生意的诀窍。据说父亲曾对别人夸口:“我同孩子们做买卖,一有机会就赚他们的钱,我想让他们变得精明。”在中学里,年纪轻轻的洛克菲勒成绩最好的功课是数学。学校强调心算,他在这方面可渭出类拔萃。
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洛克菲勒16岁就到克利夫兰一家农产品运销公司做事。1881年,他同莫里斯?克拉克合伙搞买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由于内战和开发西部引起的需求而兴旺一时。莫里斯?克拉克后来曾回忆说,洛克菲勒“极端地有条理”。洛克菲勒有着在心底同自己说“悄悄话”的习惯,向自己提出建议,重复宗教训导,提醒自己注意各种陷研——既包括道德方面的也包括实际的。这家公司买卖俄亥俄的小麦、密歇根的盐和伊利诺伊的猪肉。德雷克上校发现石油后没几年,克拉克和洛克菲勒也做起宾夕法尼亚石油的买卖,并且大赚其钱。
1863年,新建的铁路线使克利夫兰在这一行业中处于竞争地位,石油的消息和一夜暴富的故事抓住了克利夫兰企业家们的心。通往市内的铁路线沿途建起了一家又一家炼油厂。许多炼油厂投资严重不足,而洛克菲勒和克拉克所拥有的那家却从未面临这一问题。一开始,洛克菲勒认为炼油只是农产品生意的副业。但是不到一年,炼油厂利润颇丰,使他改变了主意。1865年那场拍卖后,克拉克不再碍事了。家底已经颇为殷实的洛克菲勒成了克利夫兰30家炼油厂中最大一家的所有者。
第二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2)
伟大的事业
洛克菲勒取得他在炼油业中的第一个胜利正是在那个绝妙的时期。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扩展经济、狂热投机与激烈竞争以及联合和垄断的时代。在钢铁、肉类包装、交通等不同行业,随着技术进步,大型企业纷纷出现。大规模移民开发西部使市场急剧扩大。在19世纪的最后35年中,美国的意比任何时候都更兴隆。年轻人的精力、野心和头脑都被这块磁石吸了过来。他们卷入了洛克菲勒所说的“大事业”,即取得成就、建立事业和赚大钱。这场通过新发明和新的组织技术展开的事业,使不久前还被血腥内战搞得四分五裂的农业共和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随着石油行业的繁荣,洛克菲勒一心一意地投入这场大事业,继续把赚来和借来的钱投入炼油厂。他建了第二家炼油厂。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他需要新的市场,于是,1866年他在纽约组建了一家新公司,管理大西洋沿岸的业务和出口煤油。他让自己的兄弟威廉掌管这家公司。那年,他的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
洛克菲勒全力以赴巩固他的事业——扩充设施,努力保持和改善质量,同时又坚持控制成本。他最先采取了一体化措施,使供应和分销的职能都处于组织内部,从而避免经营活动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并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洛克菲勒的公司购置了土地,种植用来造油桶的红橡木,并且买了自己的油罐车、设在纽约的仓库以及在哈德孙河上航行的船只。从一开始,洛克菲勒就确定了另一条原则并且始终遵守不渝,即建立和保持强有力的现金地位。19世纪60年代结束前,他已经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这使他的公司不必像铁路和其他工业行业那样依赖银行、金融家和投机者。理念不仅使公司不受繁荣和萧条的剧烈波动的影响,而且可以利用这些机会。
洛克菲勒既能看出他的公司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能把握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关键细节。他后来说道:“我是从当记账员开始买卖生涯的,因此学会了尊重数字和事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