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下一轮商品市场 >

第1章

下一轮商品市场-第1章

小说: 下一轮商品市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1)
2008年,全球油价和粮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和粮食危机的讨论。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为全球变暖现象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写作了本书,初衷就是要解析一下在能源和粮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的背后存在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气候变化的。
  可能有些人认为,只有农民、矿工、石油公司、贸易商或者像我一样的商品记者才会对商品感兴趣。但是,我每天写的这些东西(例如能源、金属、农业等),和我与家人、朋友讨论的诸如加油费、电费,或者乘坐飞机所产生的碳排放等,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让我走到了另外一条道路上。
  我想要写一本书,写写消费者和每天都在使用的原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将原材料加工业、制定相关法规的政府和决定原材料价格的商品市场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和消耗原材料,比如开灯、打开暖气等。我想做的,就是要大家看到,商品是如何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在现今社会中,商品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上一次石油恐慌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在我的记忆里,那一次石油恐慌导致能源配给制的实施以及一周只需要工作3天而非5天,每天上床睡觉时只能点蜡烛)。
  我们消费的所有东西——不管是购物、饮食还是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都意味着对金属、矿物燃料或农产品的使用。这些原材料都来自地球,它们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生产效率更高或解决问题更方便。我们高科技的“生活方式”依赖于这些原材料源源不断的供应。这些原材料制成手机、手提电脑、iPod、T恤以及各种名牌车,这些产品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个性;而且这种塑造个性的过程是从自我(我们如何评价和奖赏自己)以及外部(我们如何通过拥有的物质财富向朋友、邻居和同事展示自我)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本书聚焦物质生活背后的“物质”,你也可以称其为“前logo”(pre…logo)。
  全球对于商品需求量的剧增,直接推动从石油、铜到玉米、小麦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消费者被迫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小到面包、大到季度电费等生活“必需品”。高油价、高粮价并不是一个短暂的、偶然的现象,许多主要的天然原材料都将被消耗殆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西方社会铺张浪费式的消耗,还在于中国、印度以及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新兴消费者的出现。
  不断上涨的采暖费以及越来越贵的加油费都在以某种方式警示世人商品的重要性,但是消费者还是对日常消耗的各种原材料一无所知。当我们使用iPod听音乐,或者开车去商场时,一般人其实不太会想到我们赖以生活的那些原材料。商品从原材料产地到消费者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首先,矿工从土壤中采集、提炼出矿物质,然后经过加工制造成商品,商品经过销售渠道进入千家万户,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这一过程是如此复杂曲折,难怪一般人很难知道他们生活中的不锈钢茶壶或者铜底的炖锅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中国制造”并不是商品来源的完整描述。本书想要突出这些商品之间的联系,阐述为什么这些联系非常重要。 。 想看书来

序言(2)
我写作本书的初衷是为那些见识广博的人开阔视野,同时也为那些深陷商品世界却对其完全不了解的人,例如投资者、制造商、工业消费者以及媒体人士等揭示事实真相。我没有想要涵盖所有的商品种类(真要这么做,我非得写一部厚厚的百科全书不可),我把笔墨着重于最重要的一些原材料上,这些原材料能够反映出个人消费、供给政策以及原材料交易方式之间的关系。本书有一个章节就是关于滥用资源所产生的环境后果,以及我们将如何为那些迄今为止大自然还是免费给我们提供的“服务”——清洁的空气、水、肥沃的土地,还有动植物的多样性——付出代价。环境将日益与商业和政策息息相关。二氧化碳市场的出现,给我们一直忽略的清洁空气贴上了一个价格标签。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所有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为其污染行为付出代价。
  通过市场机制为更清洁的环境买单,这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发展趋势。世界在不断变化,行业组织、政府官员和企业都想看到碳市场真正起作用。碳价格正在发展成为商品市场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还将最终决定人类社会使用什么样的燃料、按什么样的比例分配农业和畜牧业土地。
  2003~2007年间,我曾担任《金融时报》商品记者一职。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独特的职务,因为即使从全世界范围来说都很少有报纸设有专门的商品记者。大部分报纸有石油记者、环境记者,但是没有谁会只专注于原材料这一块。为《金融时报》服务的那几年,我身处一线,报道这种“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繁荣,目睹消费者、投资者以及地缘政治学的全球影响。
  同时,晦涩难懂的商品世界也从报纸的边边角角挪到了头版,诸如油价创新高、气候变化的紧急预警、粮价攀升、能源安全以及中国需要更多原材料的大标题随处可见。本书想要对这些事件进行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并从历史角度来解析这些趋势。
  为了给本书奠下坚实的研究基础,我远涉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那里的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还没有篮球场大;我还来到了美国的中西部地区,那里的玉米地绵延成千上万公顷,一眼望不到边;我曾站在纽约、芝加哥和伦敦的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看着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正在进行;我也曾与多位投资者一起吃过饭,这些投资者有从商品交易中赚钱的、也有亏本的;我还与南非的矿工、艾奥瓦州的生物燃料生产商、在巴厘协商气候变化协议的谈判代表甚至华盛顿的决策者见过面、交流过意见;这些人虽然身处各地、身份职业不同,但是他们多多少少都与商品有联系。
  当我捧着手提电脑坐在自家的厨房里时,我头脑中想到的是普通消费者坐在他们的厨房里喝着咖啡读着报纸,或者煮着饭。厨房就像是商品市场的中心,一如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或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秘密会议。
  早餐时,人们一般用电壶煮水来泡茶或者泡咖啡。世界上大部分的电都来自烧煤的火力发电站(引自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署2007年的数据),煤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二氧化碳被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我要补充说明的是,煮咖啡或是泡茶不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不管怎么样,“灰色”星期一的早晨,你睡眼惺忪、神志恍惚地走进厨房给自己泡的那杯醒脑的浓茶,和火力发电站那些脏兮兮的烟囱,这两者不可避免地直接联系在一起。 。。

序言(3)
经由错综复杂的电网,电力从发电站来到厨房;电线大多都是由传导能力最强的金属铜制成的。中国及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的经济发展,导致发电站扩张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也就是说,铜的消费数量也创新高。这直接导致这种红色金属的价格在过去5年间上涨了4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偷盗铜的犯罪风潮。
  很多人喜欢喝早茶时加点牛奶,尽管山羊奶、绵羊奶以及豆浆也很流行。饲养牲畜以满足世人对奶制品和肉类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意味着大部分粮食和油料作物(例如花生仁、棉子等),都将用做动物饲料。对于奶制品和肉类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再加上政府制订的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已经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其中,全球粮价的攀升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不仅仅因为世界上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高油价的背景下,中东和俄罗斯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巴西日渐改善的经济状况,则主要归功于它作为全球农业出口强国的兴起。每当人*涨、科技有重大突破、政治出现剧变、经济和贸易更自由化,生活水平总能得到提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快的。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欧洲和日本的复兴、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经济竞争,世界经济增长了5%。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恐慌将经济增长率降至4%左右,接着又降至3%,而这一比例是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高油价高粮价再加上次贷危机,让经济学家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期降至3%左右。有专家认为,这一增长率代表全球经济将出现长期的衰退。还有专家认为,在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中东国家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的扩大,世界经济将更多地依赖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力。这将维持对能源、农产品和金属的较强需求,但同时也会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是个麻烦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也在增长,除了满足吃住这样的基本需求之外,数百万的新兴消费者正在竭力追求发达国家高质量的生活水准。他们正在争夺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近几十年已经习以为常的那些东西:便宜而充足的能源、粮食和其他消费品。
  麦当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行了一首赞美物质主义的歌曲《物质女孩》(Material Girl),引起了一时轰动。20年后,消费狂热更甚。人类对物质产品的贪婪就像腰围一样,永远在增大;我们对能源的饥渴似乎永远不能得到满足,而我们竟然允许那些珍贵的资源,如水,就白白地浪费了。
  中国已经对原材料的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其国民收入要赶上更富裕国家的国民收入,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中国大陆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香港居民的1/5、中国台湾居民的1/4。中国政府想要缩小这个差距。
  无数“物质女孩”(以及“物质男孩”)的产生,催生了抢夺自然资源、建设麦当娜所唱的“物质世界”的局面。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给,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资源需求调整外交政策,与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例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南非)和一些禁止西方国家进入的国家(例如苏丹和伊朗),构建特殊外交关系。

序言(4)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长时间的沉睡之后崛起并跻身于世界最大经济体之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运动之一。几亿中国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活用电很方便,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购买营养品、电子产品、摩托车甚至汽车。
  发生在中国的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其实是全球趋势的缩影。全世界人口中,出生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更多;但是现在城市人口要比农村人口多,2007年第一次出现这种现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改变了原材料供求关系;平均来说,城市居民要比农村居民消费更多的能源、粮食和其他物质产品。
  世界经济出现了40年来最强劲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原材料供应越来越紧张。需求的上涨直接导致商品的价格在过去5年间急速飙升,消费者不得不面对高粮价和更高的能源价格,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就随之产生了。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过去这10年间爆发的第二次金融危机,第一次是2000年4月网络经济的泡沫。重温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的末期发生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并不是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俄罗斯债务违约事件;80年代末期发生了股市崩溃,当时借贷过多的企业不堪利率不断上涨的重负倒下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在长期宽松的货币供应、利率长期处于均值以下的背景下发生的。
  宽松的信贷环境与高涨的石油价格,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经济状况出奇得相像,当时正是世界前两次石油危机出现的时期,之后世界经济都出现了衰退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是全球最近一次极其认真、严肃地关注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问题,在本书中我将不断提及这一时期。
  1976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