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36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6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4.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
   55.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
   56 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
   57.MY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Regions。London:Duckworth。 。1957。
5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66。
  
  

第六章  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一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一般性规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内容极其丰富的独特研究领域。区际经济关系理论研究涉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260、区域之间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流动、区域之间企业迁徙及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261、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与协调、区域之间经济竞争与联盟、区域之间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等内容。〃区际经济传递〃是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命题。本章以区际经济传递理论为题整合部分较为成熟的区际经济关系理论内容,重点阐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移理论等内容。
  
  
                   第一节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
  
  一、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
  
  1。 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首倡〃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inter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growth,又译作〃经济增长的区际传播〃、〃 经济增长的区际传导〃)概念术语,262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国内学者在借鉴赫希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区际传递〃、〃区域传递〃、〃域际传递〃等概念术语探讨区际经济传递问题。在概念界定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郭万清的〃区际传递〃定义说。即: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或变动机制的相互过程(郭万清,1988)。263曾坤生(199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际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和变动机制的相互影响的过程。264 
   (2)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即: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程必定,1995、1998)。265   
  相比较而言,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流传最广,为区域经济学界广为采用。武友德(2000)的〃域际传递〃定义说266、马海霞的〃区域传递〃定义说267均采用了程必定的观点。
  2。 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
  区际经济传递包括四类基本要素:268
   (1)传递的起始区域。传递的起始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
   (3)传递对象。区际经济传递对象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而且还包括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区际经济传递渠道不仅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如交通、通讯设施等),而且还指这些载体所负荷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二、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区际经济传递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要素,区际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传递,区际产业转移过程实际上通过产业中的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来实现,亦即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内组合的变换。图6。1揭示了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图6。1  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
  
  在1950年代…19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丛林中, 布代维尔的区域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区际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阿朗索的钟型理论等,均涉及到区际经济传递内容。其中,1950年代缪尔达尔、赫希曼关于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的论述最为经典,两人被誉为区域经济学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奠基人。1970年代理查森进一步发展了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理论。
  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区际经济传递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拓展与实证研究,代表性学者有郭万清(1988)、程必定(1995、1998)、曾坤生(1998)、厉以宁(2000)269、武友德(2000)、马海霞(2001、2002、2003)270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梯度推移理论;目前前沿理论研究热点是区际产业转移理论。
  本节侧重总结代表性学者的经典论述,梯度推移理论和区际产业转移理论另列单节阐述。
  
  一、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271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并运用该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倡导〃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又译作〃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又译作〃扩展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因此,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之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所谓〃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即指在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区域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均基本相同,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但如果某些区域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它某些区域,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区际经济差距。由于循环累积作用的存在,资源趋向更高利润水平的区域,会使得发展快的区域由于大量吸收外部的经济要素而发展更快,而发展慢的区域由于资源的外流而发展更慢,进而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经济要素的流动存在一定的方向性。缪尔达尔认为,由于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一个区域的扩张既会对另一个区域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其产生有利的影响。前者称为〃回波效应〃,后者称为〃扩散效应〃。
  所谓回波效应,即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运动本身并不能抵消区域不平等的自然趋势,〃累积过程通过人口流动、资本运动和贸易的方式而出现,使得幸运的地区向上运动,不幸的地区向下运动。通常,它们对前者有正面后果,对后者的影响则是负面的。〃272 产生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区域将会从其它区域吸引净人口流入。由于人口流动具有选择性,劳动人口流向发达区域,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使得发达区域的就业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人口的增加往往会带动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并进一步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对于落后区域而言,劳动力的大量迁出,技术人员(他们往往追求高工资而流向发达区域)的缺乏和劳动力的减少会引致区域经济增长滞缓。因此,〃人口流动本身对高速增长的地区有利,对其它地区不利〃。273
   (2)资本运动也会增大区域间的不平等。在经济扩张中心,需求的增加将会刺激投资,它又将会增加收入和需求,从而引发第二轮投资,依此类推。储蓄将会由于更高收入而增加,但从资本供给持续满足其旺盛需求而言,储蓄将滞后于投资。而在相对落后区域,缺乏新的扩张势头,即使与储蓄的供给(由于收入较低它也呈现下降趋势)相比较,对投资资本的需求仍相对疲软。如银行系统不对其行为进行调节,往往会把较为贫困区域的储蓄虹吸到资本回报率高且较为可靠的较富裕区域。
   (3)贸易活动的情况也往往是偏向有利于发达区域而不利于落后区域。市场的自由运行和扩张常常把这种竞争优势给予已具一定规模基础的产业,这些产业通常是在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经营。如果一个发达区域在产业上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以致于可以支配该领域的市场,那么发达区域往往会将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销往落后区域,而从落后区域购买低层次的商品,这种过程往往会获得较高的差额利润。
  回波效应的作用并非无节制,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也是有限度的。与〃回波效应〃相对应,还存在一个离心的〃扩散效应〃,它把扩张动力从经济扩张的中心扩散到其它区域。274在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该区域的生产成本将逐渐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经济增长势头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区域如果再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变得相对不经济,因而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发达区域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区域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缪尔达尔认为,从工业扩张中心向其它区域传递的扩散效应(主要通过对其产品需求的增加进行),以和回波效应相同的方式,通过因果循环与累积性社会过程交织在一起,对抗着回波效应建立的抵消性的变化。如:所有位于扩张中心的外围区域都会从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销售中获益,而且刺激该区域各部门的技术进步;落后区域内一些为扩张中心生产原材料的行业也将由于购买的增加而变得有利,如果存在充足的就业机会,那么消费也将受到激励。当这些区域的扩张力强大到足以克服来自老的中心的回流效应时,它们就会成为新的自我维持的经济扩张中心。
  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区际经济差距,而扩散效应则可以抵消这种变化。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循环累积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因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如下的经典论断:〃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地区间的不平等〃;〃如果只听凭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不受任何政策干预的阻碍,那么,工业生产、商业、银行、保险、航运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科学、艺术、文学、教育、文化等事业都将云集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和地区,使得该国的其它地区或多或少地处于死水一潭的落后状态之中〃。275
  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缪尔达尔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优先秩序理论。即:可借助政府干预来调节区域经济发展,当某些区域累积起发展优势时,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经济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重点部门、行业的投资选择和评价,优先发展先发区域,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区域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在资源、技术、熟练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若全面投资发展各个区域,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引起经济效率下降,导致各区域都难以迅速发展起来,反而会减弱经济增长。同时,各区域的差别不宜拉得太大。当发达区域发展起来后,为防止循环累积性因果作用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不应消极地等待发达区域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差别,而应由政府采取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来刺激落后区域发展,尤其是落后区域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积极缩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