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经济猜想 >

第4章

中国经济猜想-第4章

小说: 中国经济猜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战败赔款倒并非是中国的专利,就在“庚子赔款”生效的18年后,列强之一的德国,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不得不同样“屈辱”地负担了数以千亿的赔偿金,尽管其计价单位是战前的德国马克,但它的支付手段却必须由黄金来承担,这也就是说,德国人需要赔偿2260亿马克,但是却必须先换成等价的黄金。
  假如我们把战争赔款的定义再放宽一些,把那些在战争中由优势一方掠夺而来的财富,也同样定义为赔款的话,那么有关赔款的历史恐怕就更悠久,其数额也变得更加巨大。
  比如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殖民战争中,从印第安人手中取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这些财富虽然不是由战后条约来规定的,但却同样是进入战胜国国库的财富,因此,其实际效果和战争赔款也相差无几。
  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些进入到战胜国的财富,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有人读到这里一定会哑然失笑,这个问题实在过于简单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是最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是货币里的货币,是最有价值的财富,一个国家的金银持有量增加了,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财富总量得到了增长。
  那么,真正的答案是这样的吗?
  举凡这样认识问题的人,无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财富最重要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其可以增加民众的幸福感。而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在这方面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看到,在上面提到的战争中,无论是战争掠夺也好,战后赔款也罢,战胜国得到的都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如果我们在此来做一个假设——假如这些金属没有被当成货币,而是当做本身的金属价值来使用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答案就是被铸成盘子、刀叉,被镶嵌在椅子靠背、床头门环,被雕琢成烛台、王冠等等。
  那么,如果这些金属不当作本身的金属价值使用,而是只当成货币呢?
  答案是,这些金属在社会上的作用,就和纸钞、铁钱没有区别,所多出来的就是信誉好一些,老百姓偏爱一些,拿去和其他国家做交换,容易被接受一些而已。
  其实,上面所作的两个假设,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之后,就是将其大量铸造成生活用品,金属器皿的;而在欧洲人出现之前,南美洲印加帝国的居民,也丝毫没有意识到金银的贵重——在那以前,他们鉴定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标志不是金银如山,而是到底拥有多少羊驼。
  按照这样的观点,掠夺来的这些金银,究竟怎样才能够变成财富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按照我们前面对财富的定义,想要通过金银让民众萌生出幸福感,就需要用它们去购买民生用品,当然,这种购买不是在国内,而是必须通过外贸方式来完成的。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经济著作《盐铁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路:以金银换取其他国家的粮食、以珠宝换取其他国家的牲畜、以器玩换取其他国家的铜铁矿石。一句话,就是要用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工商业产品,去换取民生用品、农业产品和战略物资。

资本的又一个故事:战争赔款带来了什么(2)
简单来说,想要增加自己国家的财富总量,就必须要到其他的国家去买东西,然而,这样的交易,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岁月中,交通成本是极其高昂的,我们不妨想一下,一头牲畜拉着自己吃的草和役使者的粮食,到底能够走多远呢?在这个基础上再除以2,就是他们的活动半径。那么,当车上的粮食和草被换成了货物的话,返程的时候就需要沿途买粮,交易一次的成本,甚至会将交易的利润销蚀殆尽;同时,这种交通方式的速度之缓慢,也决定了这样的交易始终只能是少量的。
  于是,这些得来的金银,更多地被当成是货币在本国范围内流通,这里面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印第安人那里掠夺走金银,又怎么会用这些金银再去向印第安人买东西呢?
  那么,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尽管获得的金银是硬通货,可以在周边国家进行消费,也可以让本国的财富得以增加,但是当国际贸易量受到运输能力等因素限制时,外来的金银就只有在本国成为货币这一条路可选了。
  当外来的金银成为本国货币的时候,本国财富没有得到增加,那么,这些金银增加了什么呢?
  答案是:货币投放量,或者叫做货币发行量。
  在现代的经济体系下,想要增加货币投放量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国家管理者做出决策,中央银行发道命令,造币厂开动印刷机器就可以实现,同样的,在古代的时候,尽管不存在央行体制,但君主口含天宪,只需要一道命令,多发行一定量的货币,也绝非难事。
  比如说,在北宋时期,为了支持西部战争,宋神宗就曾经命令四川交子“两界沓行”,这个“两界沓行”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交子这种纸质货币以三年为一界,到期的上界交子要退出流通,而“两界沓行”的含义,就是在旧交子继续流通的基础上印刷新一界交子,即一下增加了一倍的货币投放量。
  增量是小事,做起来只需要加点工本费,但麻烦就麻烦在货币是需要实力来作为保证的,如果滥发缺乏保证的货币,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使经济秩序变得混乱不堪。比如说,宋王朝为了支持频繁多发的边境战争,便大量发行成本低,面额大的纸钞、楮币、当十钱、夹锡钱、盐钞、铁钱、大铜钱等等,在财政上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即便是有保证的货币,由于这种保障存在着一定的范围,因此增加货币投放量,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例如各国历史上所实行的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一度出现的金银复本位制,都受制于本国的金银储备量。即便是那些盛产金银的国家,也要受限于金银开采量和估计储量。
  因此,想要为社会增加一些货币投放量,实际上是异常艰难的,而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投放减少,又会导致怎样的情况发生呢?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带来的首要影响就是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了,由此引发出市场流动性不足,最终引发生产萎缩的后果。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发展,就务必要实现市场的繁荣,而市场的繁荣又必须有大量的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一旦增加,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需求量也必然会急剧增加,如果在这个时候货币的供给出现了问题,由增值带来的货币紧缩就难以避免了。
  于是,民众便会无比珍视手中的货币,或是将其储存起来,或是干脆进行民间金融,以高利贷的形式牟取收益,无形之间造成了国家内部利率的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生产、贸易所带来的收益,都比不上利率带来的高,那么在民众之中,一切发展生产的愿望都将消失。
  可以说,在货币需求难于满足的情况下,商品社会的形成是极其困难的。
  现在,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当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或掠夺所得之后,实际上意味着让本国的金银储备得以猛增,在这个基础上,国家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增大货币投放量,由于有金银等硬通货作为保障,不必担心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现象,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带来经济繁荣。
  就另一方面来说,战争赔款的获得主体是政府,当这些赔款被纳入财政计划之后,无形之中可以让政府在财政方便更为宽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民众的压力,同时使得政府有能力进行消费,对社会需求也具有拉动作用。
  按照上面的说法,有保证的货币投放量增加,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促进市场繁荣,促进资本化的进程,最终让国家的经济获得发展。那么,现在我们就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问题:
  从拉美获得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什么没有在后来的国家角力中成为强盛的大国呢?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开始一个新的话题——金融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西班牙如何错失大国地位(1)
我们在第二章中,为大家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从拉美获得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什么没有在后来的国家角力中成为强盛的大国呢?
  其实,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如日中天的强盛时期,其中尤以西班牙为甚,而西班牙的强盛,恰恰发端于大航海殖民时代。
  在15世纪末期,西南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为西班牙,一为葡萄牙,这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拥有较先进的航海技术,也都有着从事航海业最有利的因素——海洋国家。
  葡萄牙王室从1418年开始,每年都派遣船队出海进行贸易,到1480年的时候,葡萄牙已经成功地与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印度、中国明王朝成功地进行过数次贸易。为了能够和葡萄牙竞争,西班牙王室从1484年开始,出资支持哥伦布前往中国的设想。在1492年,经过几次的试验之后,哥伦布没有能够达到中国,却在无意中找到了中美洲的巴哈马岛。
  这个消息令西班牙王室顿感惊喜,继而开始了西班牙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陆上占据了广袤的殖民地,并以各种各样的手段,从殖民地将大量的金银运回国内。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一点,那就是西班牙王室出资赞助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时有一个前提——所有的航海行动都是以王室名义进行的,因此所获的一切利益都是属于王室的。殊不知,正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规定,才对后面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暂且不论这个规定对后来的影响,通过这些掠夺而来的金银,的确让西班牙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市场的繁荣程度,贸易的广泛,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港口贸易,城镇的兴旺,都使得西班牙在16世纪一跃而起,成功地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并在1580年将它身边的竞争对手葡萄牙征服,在1640年之前,西班牙帝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葡萄牙、荷兰、德国、意大利的部分地区,以及菲律宾等一些亚洲国家。
  那么,为何在进入近代之后,西班牙不但没有继续它的强盛,反而逐渐变得衰败了呢?
  许多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在西班牙王室的奢侈无度上,的确,从这个角度来说,西班牙王室对于从拉丁美洲掠夺而来的金银,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王室挥霍的专用品——在墙壁上镶嵌珍珠、在桌椅上镀金、用纯金银打造餐具……以至于后世以富丽堂皇著称的“巴洛克”艺术风格,都以此为蓝本脱胎而来,而“巴洛克”这个词,在西班牙语里的含义正是“变形的珍珠。”
  王室的消耗,固然可以算作是原因之一,不过,对于西班牙所获得的东西来说,这样的消耗实在算不上挥霍,也不足以对后来的由盛转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根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带走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这些数字还仅仅是有案可查的注册贵金属,到16世纪末的时候,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都已经为西班牙所占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王室纵然再能挥霍,也无非是在庞大冰山上掘其一角而已。
  那么,导致西班牙最终没能保持其强盛地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西班牙如何错失大国地位(2)
答案全在于王室的那个协议。
  和与哥伦布所签订的协议一样,西班牙王室认定,一切与海洋和探险有关的贸易,只能是“国营”性质的,这种权利由王室和权贵阶层加以垄断,非经许可,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是绝没有机会参与获取财富的。
  相比之下,与此恰好构成鲜明对照的,是后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在16世纪中叶,在目睹了西葡两国在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领域所取得的巨大利益之后,当时的英国王室也按耐不住,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海外冒险计划。和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国的这种计划,从一开始就是由民间发起的,尽管在后来的过程中,王室也参与其中,但对于这项计划的支持,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政策鼓励而非物质支持上,像西班牙王室那样“出资国营”的情况虽然存在,但直到殖民时代终结,都难于与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