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CB板 10
其他包装和配件 15
零部件总成本
生产 组装加工费 8
营销 宣传费 10
经销代理商 10
每部iPod收益 ()
产品售价 299
由此可见,在iPod产业价值链中,由于苹果公司占据了研发和品牌环节,在价值链中有一定控制力,最终导致其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绝大多数价值增值,而从事代工生产的中国企业,得到的却是不到产品价格零头的8美元,产品增加值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陷落困局(1)
一、一个中国玩具厂商的无奈选择
1。 玩具召回风波
张树鸿是“佛山利达玩具厂”的老板。作为佛山当地玩具业的龙头企业,利达的效益长期以来一直都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这与张树鸿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根据媒体的描述,20世纪90年代初利达刚刚创立时,发展并不顺利,公司在最初几年里连续亏损。对此张树鸿一直都咬定牙关,坚持追加投资。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利达终于闯出了一条新路——90年代后期,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决定选择利达作为合作伙伴,成为其玩具产品的供货商。一度陷入困境的张树鸿如遇贵人相助,开始带领利达走出泥泞,大踏步向前迈进。利达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佛山最大的玩具生产厂之一。张树鸿并不知道,十年后,也正是这个“贵人”把他和他的玩具厂送进了深渊。
张树鸿为人也十分厚道,利达公司与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给职工的工资较为优厚,福利也很完善,工人的食宿都是免费的,在外面租房的员工,甚至还能获得住房补贴。工人眼中的张树鸿是个难得的好老板。张树鸿本人对玩具制造事业也雄心勃勃。在利达走上正轨后,张树鸿又以合伙人的身份在佛山当地开设了两家分公司,把他几年来辛辛苦苦赚到的钱全部投回到玩具厂。此时的利达玩具厂,就如同一辆踩着油门的汽车,畅快地行驶在市场的快车道上。
所有的美好愿景,都止步于2007年盛夏的一天。8月2日,美国美泰公司公开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由于美泰销售的部分玩具存在“金属铅超标”问题,公司已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提出“自愿召回万件中国生产的儿童玩具”。随后,美泰公开称该批产品的生产商就是佛山利达玩具厂。于是,这家在之前还默默无闻的中国玩具厂,顷刻间便变得举国皆知,张树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美泰对玩具的召回,致使利达玩具厂的直接损失就达3000万元。但这还只是一部分。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紧接着暂停了利达公司的所有产品出口,当时公司仓库里所积压的产品价值数千万元,同时大批的货柜也被扣押在了港口,这些损失显然是一个地方玩具厂所无法承受的。召回事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危机,远远超出张树鸿的预计,国家有关部门对“召回”事件表现的高度关注,也令张树鸿坐卧不宁。
9天后,人们在玩具厂房的一角,发现了悬在梁上的张树鸿。这个在中国玩具业纵横多年的玩具厂老板,最终选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他在人生跑道上近五十年的执着奔跑。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两周后,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9月23日,美泰公司高层人士在与中国质监部门的会晤中表示,“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美国方面的产品设计缺陷所致,与中国玩具厂无关,并由此向受到影响的中国玩具制造商道歉,但张树鸿显然已经无法接受这个迟来的道歉了。
2。 刀俎与鱼肉
佛山利达玩具厂卷入的这场“玩具召回风波”,其实并非个案,它实际是中国玩具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困境的一个集中体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全球70%以上的玩具都是在中国境内制造的。中国的玩具企业多达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玩具出口国,在美泰“召回”风波发生前,中国的玩具出口额达到150亿美元以上,主要的出口对象是欧美市场,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中国玩具总出口量的49%。事件的主角——张树鸿的佛山利达玩具厂所在地广东省,又是中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素有“世界玩具甲中国,中国玩具甲广东”之称。仅2005年,广东省的玩具出口额就达到119亿美元,占中国玩具出口总量的近80%。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陷落困局(2)
尽管中国的玩具具有如此大的生产规模,在世界玩具出口市场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在世界玩具产业链中竟然处于毫无主动权的位置: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美市场中的玩具,绝大部分都是由“美泰”这样的美国企业销售,产品打的也都是国外品牌的旗号,中国玩具既无自主品牌,也无自己的技术标准,中国企业只是负责加工生产,出口金额虽然不小,但出口收益却仅限于微薄的加工费用。
张树鸿的佛山利达玩具厂,长期以来就是完全按照美泰公司的要求进行玩具的代工生产,如果此次不是美泰公司在事中公布出这批玩具的厂家名字,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自己购买的玩具是由一家叫“佛山利达玩具厂”的企业所生产。利达玩具厂所出口的产品,其所有的技术要求也全部是由美泰公司规定。正因为如此,这批玩具所出现的“油漆铅超标”和“磁铁易被孩童吞食”等问题,美国公司最后才不得已承认是自己的责任,“没好意思”推给中方的利达,因为利达完全是按照美泰的玩具设计要求生产的。
“美泰召回风波”让人们豁然明白:佛山利达玩具厂遭遇的事件,其实是中国玩具产业多年存在的隐忧,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只不过是落在了利达玩具厂头上而已。陷入困局的不止是张树鸿和他的玩具厂,而是整个的中国玩具制造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但如果企业出口的产品既没有自主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定价权与技术标准完全掌握在别国企业的手中,这种奇特的状况下,不出问题才是有问题的。中国玩具产业的“脖子”,其实已完全卡在像美泰这样的外方企业的手中,中方与外方之间,完全是一种“刀俎”与“鱼肉”的关系,中国企业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死存活全在外方手中。
再推而广之,也非独有中国的玩具企业才陷入这样的困局,玩具业只是中国制造业中的一个极其普通的代表而已。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艰险的困局,而且所面临的困境比中国玩具业的遭遇更大、更深。
二、中国制造:立国之本
1。 无法拒绝的“中国制造”
2007年,一本书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风靡一时。作者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她在书中讲道:当一次圣诞节来临时,自己忽然发现,在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就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萨拉突发奇想:如果今后不再使用中国产品,自己全家是否还能正常生活下去?遂决定尝试一种生活——全家一年之内不买中国货,并将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记录下来,进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书。书中记载:
2005年一年,萨拉全家开始不用中国货,与此同时,家里的生活开始变得糟糕无比——中国产的咖啡机坏了,就没有买新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产品太贵了;榨汁机坏了无法修理,因为必须使用中国产的刀片;喜欢做木工活的丈夫再也买不到工具,因为这些工具都是中国产的。一年终于过去了,这位家庭主妇最后在书中写道,“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当一个人站在商场柜台前,面对着10美元一双的中国童鞋和60美元一双的意大利童鞋时,显然,“我无法拒绝中国产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陷落困局(3)
这位富有实践精神的美国家庭主妇,通过自己这种有趣的实证经历,为全世界的消费者传达了一个观念:当今的世界已无法“拒绝中国”,“中国制造”已融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目前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箱包生产国、最大的鞋类生产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国、最大的装饰品生产国……在一般的加工制造业领域中,中国制造的各类产品所获得的“冠军”头衔多得几乎数不清!“中国制造”的产品,无法绕过,也无法躲开,除了购买,人们别无选择!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世界人“无法拒绝”、“不能不去购买”的制造业大国,谁能想到,它在30年前还是一个完全游离于世界产业链之外的“孤岛”,整个国家的制造产业还是一片荒漠呢?中国的制造业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
2。 制造业的“国际大迁移”
纵观历史,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坎坷的历程。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在世界上就算得上是一个制造业“强国”。翻开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在历史上所制造的各种手工产品:薄如蝉翼的丝绸、温润如玉的瓷器、技工精湛的青铜器皿等,都曾是世界各国青睐的紧俏通货。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取这些中国制造出的产品,两千年前的各国商人们甚至不辞艰辛,只用马拉驼扛就生生踩出一条东起中国、西至古罗马的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制造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是从那以后,“欧美制造”成为世界贸易的通行证,“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历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
此后的100多年间,世界各国的市场成为“欧美制造”产品的天下:英、法、美、德等国制造的产品争相在国际市场这个万国竞赛场上亮相。而此间的中国,在漫长的时间里只是充当这场比赛的看客和各国产品的拥趸,当时中国人在市场所买到的各式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外国所造,为此先人们在这些产品前一律冠以“洋”字:洋车、洋布、洋火、洋面、洋灯乃至洋烟等,很多称谓竟成为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而这种变化,客观上也归功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迁移”——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了转移的承接地。此后的30年间,“中国制造”才开始重新焕发出光彩。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周期性,制造业也不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上百年以制造业为经济引擎的高速发展之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制造业跨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小。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产业升级,把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逐步向国外转移。
而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二战”的严重打击后,在欧美国家的扶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已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开始焕发活力,正好成为承接欧美制造业的理想之地。在美国“道奇计划”的扶持下,日本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日本就走过了欧美国家近二百年才走过的路,最后把欧洲强国全部甩在后面,在很多领域甚至赶超了美国。到80年代,日本已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 。。
第二章 陷落困局(4)
日本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开始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向外转移,此时东亚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得益于它们稳定的政治环境、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宽松的市场制度等因素,成为继日本之后国际上新的制造业承接地。但这些国家和地区毕竟地域狭小、资源也相对稀少,无法完全承担起承接转移的责任。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世界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平台来承接大规模的制造业国际化转移。
70年代末的中国,就是这时搭上这趟国际化产业转移列车的。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内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各种有效的制度政策也相继出台。站在国际视野来看,此时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低成本的劳动力、超大规模的市场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各种要素条件一应俱全,是一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理想沃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