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

第13章

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第13章

小说: 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起对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有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适应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从而远离孤独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没有伙伴,孤独和不快的情绪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对其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让孩子陷入孤独状态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我们家长的种种顾虑。大部分母亲也知道孩子没有伙伴很孤独,可是极少有人支持孩子找同伴玩耍。因为母亲们认为,第一,孩子没有时间。每天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便双休日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第二,让孩子出去找同伴玩不放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别力和选择的能力,万一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坏习气就得不偿失了。还有,孩子们在一起打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想想就觉得很危险,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第三,孩子虽然没有伙伴,但自己可以陪他玩,况且还有那么多玩具,可玩的游戏内容和工具多着呢,孩子怎么会孤独呢?所以,能在家里开心地玩,就没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乐(2)
家长陪玩,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可是,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终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家长能够给他爱,但给不了集体的归属感,能够和他一起做游戏,但制造不出集体活动的愉悦气氛。
  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我说,他为自己没有朋友而感到自卑和孤独。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他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他的QQ好友很多,在网络中他觉得自己很受别人的欢迎。可是只要一离开那个虚拟的世界,他就会感到更严重的孤独。由于长时间靠敲击键盘和别人聊天,他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他越来越不会和别人说话了,因此也就越来越封闭自己了。他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毋庸多言,孩子的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否则孤独感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甚至将来孩子会因此无法和他人交往,无法适应社会。
  想一下,我们也是从幼年一步步走过来的。是不是放学后,我们最渴望的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召集小伙伴出来,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鹰捉小鸡,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会不开心得连晚饭都吃得没有滋味?
  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孩子结交伙伴的权利?为什么要把他们变成“孤独的蚂蚁”?
  孩子渴望交到自己的朋友,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愿望,他们以此来拓宽自己活动的空间,增加自己学习的机会。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塞尔曼所说:“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以后生活中所有其他亲密关系的演习。”只要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就会经常学习成人的行为,有分工,有合作,在他们的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开始领会到友谊与宽容,分工与协作,养成自己的群体意识、责任感和坚强性格。而缺少朋友的孩子,由于离群索居,往往会表现出孤独和懦弱,或者会表现出蛮横和霸道。
  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在此给各位家长几点建议。
  1。 帮助孩子寻找朋友。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朋友,母亲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
  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龄或年龄相仿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
  2。 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
  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们自己玩起来,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3。 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
  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
  4。 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
  孩子们成了朋友,家长都有交往的需要,因为家长都存着某种担心。家长们来往之后,对孩子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可以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乐,快乐的孩子才能成才。
  

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喜悦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一种人,他看到他人的长处,心里像爬满了虫子,怎么都不舒服。在他看来,除了他自己之外,任何一个人都不应有优点。
  这些人在蹉跎岁月后,猛然抬头发现与他原本同在一起点上的人都跑到前面去了,心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失去自我平衡,心境被浮躁与焦虑统治着,慢慢地迷失了自我,于是有了“小人常戚戚”状。由于做什么事都无法静下心来,到头来又是一无所获,加剧了心态的不平衡,产生了嫉妒心理。在失落与抱怨中,心灵花园荒芜了,长满了杂草,再也没有心境与能力欣赏他人的美丽。
  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嫉妒心强是心理发育不完善的表现。有人把嫉妒心严重的人称为不成熟的人或缺乏社会性的人。这种人女性多于男性,而且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里最小的孩子或娇生惯养、缺乏修养的人。
  嫉妒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而又不大正常的心理,它不同于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是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心胸豁达,用心找到自己不如人的薄弱环节,力争创造条件超越别人。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心中充满了忌恨,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是眼睛发红、嘴里嘀咕、心中怨恨、行为冲动,严重的甚至百般诋毁别人,不把别人搞垮不罢休。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嫉妒的漩涡里挣扎,甚至被它所湮灭。三国时,吴国都督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对才能学识、胸怀度量比他强的诸葛亮充满怨恨之情,并多次企图置诸葛亮于死地。战国时期,孙膑英才益世,却被同窗学友庞涓嫉妒,庞涓经常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并捏造罪名,唆使惠王对孙膑处以极刑。可见,嫉妒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危害匪浅。家长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时,绝对不可忽视,必须有意识地适时适当地指导孩子加以克服。
  比如,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认识到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再多再强也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中,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事实上是没有的,因为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拿第一。
  此外还要陶冶孩子的海涵度量和气质风度,使孩子具有博大的胸怀。
  一般情况下,有嫉妒心理的孩子,自身都有一定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让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喜欢受人称赞,当听到有人夸别人时,就不高兴;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
  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家长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
  只有克服嫉妒的人才能欣赏他人的美丽。
  其实,一个人学会欣赏他人的美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可以从张三身上看到他服务大众的远大志向,从李四身上看到他经商理财的精明能干,从王五身上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超人的智慧。我们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吸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就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吸取了众人之长,脚踏实地地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不懈地努力中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天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能够给予他人启迪,生命会因此而充实。
  学会了欣赏他人的美丽,在现实生活中,就像置身于一个美不胜收的大花园,处处是绿草茵茵,满眼是繁花绚丽,内心充满愉悦,充满爱与包容,不再苛求他人,少了许多焦虑与烦躁,就会觉得世上处处皆美。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肯定了别人也是肯定了自己,诚如爱默生所言:“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时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抱怨上天不公,抱怨别人得到的总比自己多;也有人目光短浅,短浅得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因此,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讨教。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愿意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更不愿意欣赏别人或者赞美别人。
  其实,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礼节,一种涵养,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欣赏是对人的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一种祝福。聪明的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懂得欣赏,我们才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才能真正地从别人身上发现并汲取向上的力量,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法宝。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他人的成功,欣赏他人的美丽,在分享与欣赏中健康地成长!
  

学会感恩与奉献(1)
“学习雷锋好榜样,爱憎分明不忘本……”当这首歌在你的耳边萦绕时,你是否想起了那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
  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然而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而且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
  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行为看做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句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让座行为完全是自愿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一声谢谢,其实并无多少实际价值,然而,这声道谢又是无价的,因为它象征着对社会美德的认同。
  施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
  中国有古语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他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方面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