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好父母 好孩子 >

第21章

好父母 好孩子-第21章

小说: 好父母 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突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妈妈背起我,一步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婴儿不利,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太多了。”

1.成长需要空间(2)
  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对徐力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每天侍候他们,洗脸、做饭、干家务,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讲的题目是《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里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了许多类似的说法。
  徐力的同班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
  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为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遵守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促使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事实上,徐力的良知已经在他杀死母亲之前就丧失了。失去了尊严,正是那些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徐力事件发人深省。因为,徐力家庭发生的事件虽是个案,但相似的家庭也蕴藏着危机,有的家庭里甚至隐藏着悲剧的隐患!
  今天,有徐母这种心态的父母不止一个,有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能说没有。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遏制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生长空间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过:“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做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秘密开始。

2.成长需要理想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名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够解脱,您说是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义,死了还被人民纪念。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多么可惜呀!”
  女孩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这个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女孩,是那样地善良,又是那样地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使我想起另一个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
  “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
  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父母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笑,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随之十分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有个孩子考完试,老师让把卷子拿回家签字。第二天老师问家长是什么态度,这个孩子站起来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了一场‘男女混合双打’!过去是‘单打’,现在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分数像一座山,重重地压在孩子和家长头上,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成了挣分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要想发芽,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
  子快乐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自然会体味到“活着真好”。

3.成长需要体验(1)
  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权利。
  今天,许多孩子的心理世界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
  我问徐力:“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吗?”
  徐力说:“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妈妈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学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困难,我和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可妈妈听说后,不让我去了,说这样会影响我考大学。”
  “你觉得,你妈妈有没有很需要你的时候?”我问他。
  徐力说:“在家里,妈妈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儿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只有这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追求体现个人价值,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当我们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身不忘?熏这就是体验。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加重要。因为,你不跑起来,怎么知道走是多么缓慢;你不飞起来,又怎么体会到爬行是多么辛苦!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成功的基础是自信,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远远超过背着“我不行”包袱长大的孩子。
  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三个问题特别要引起重视。
  一、是重做“官”,还是重做事
  有一次,河南安阳市一个学生家长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当上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生,就带人对班主任大打出手。这样个别的例子,却也反映了今日父母的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当干部看成是成功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的!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还有一次,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胜街小学,发现他们在素质教育中做得很出色。学校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事情分给每一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了!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
  小岗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