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人不识宁高宁 >

第15章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15章

小说: 谁人不识宁高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等国的三十多名客商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并与屯河公司签订了新季产品的销售合同。

    在发布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对中粮集团在新疆屯河公司处于危机时提供4亿元资金支持、帮屯河公司度过2004年的生产期,对新疆稳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对中粮集团成功重组新疆屯河表示祝贺,同时对中粮集团进入拥有优势农产品资源的新疆的决策表示赞赏,也希望中粮集团在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上发挥更大作用。宁高宁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粮集团重组新疆屯河的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中粮集团重组新疆屯河仅仅是中粮在新疆投资发展的序幕。中粮的实力和影响力与新疆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一定会创造双赢的局面。

    在新闻发布会上,宁高宁宣布了三件事情:一是中粮集团已经正式接管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新疆屯河成为中粮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二是中粮集团重组新疆屯河后,已经彻底还清新疆屯河所欠番茄种植户的9000余万元原料款;三是中粮集团决定出资500万元,在新疆农业大学设立“中粮奖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广大番茄、甜菜、果业等农副产品种植户的子女上大学,并奖励涉农专业的优秀大学生。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三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十一章(4)

    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宁高宁一行参加了在昌吉举行的新疆屯河经理人大会,视察了昌通番茄制品分公司、昌吉食品分公司以及番茄种植园,并与新疆屯河的经理人共进午餐。第三天,宁高宁一行参加了新疆农业大学“中粮奖学金”签约大会。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宁高宁和他所率领的中粮集团,围绕着新疆屯河刮起了一场不小的“中粮旋风”。新疆屯河自出现资金危机之后的何去何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今中粮集团最终能够全面接管新疆屯河,多少让人们松了一口气。

    在遥远的乌鲁木齐,身为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意味深长地说:“只要路走对了,不怕路远。”于是,《企业忠良》杂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新疆屯河,这个曾让新疆人为之骄傲的“红色产业”领头羊,终于度过了“德隆危机”后漫长的一年多黑暗时光。

    重组屯河,注资金更输入理念

    根据中粮集团的官方说法,除2004年为新疆屯河注入4亿元委托贷款外,中粮集团2005年6月承诺注入的5亿元委托贷款也陆续到位。ST屯河在新疆境内的9个分公司,因此得以于7月7日同当地农户结算上年番茄收购欠款,总计9185万元欠款一次清偿完毕。

    中粮集团总经济师郑弘波在2005年7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疆屯河有35亿元资产,而总负债却达30亿元以上;尽管中粮集团只承接了德隆系37。2%的屯河股份,但在债务方面,却承担了100%的责任,尤其是23亿元的银行贷款。然而,重组屯河,中粮面对的绝不仅是资金短缺。由于德隆和中粮集团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战略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中粮集团重组屯河,必须在上述方面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整肃。

    “资金短缺,可以在一星期、一天之内完成注入,但是,企业运行的‘软件’,那才是中粮面临的最大考验。”郑弘波直言不讳。

    在中粮看来,由于德隆危机的影响,重塑企业诚信形象是中粮集团入主屯河后的首要任务。郑弘波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始终把诚信看做企业的生命,这点和某些追求短期效益的民营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在战略管理上,中粮入主后的屯河也将更加注重长期战略,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培育、做大、做强“红色产业”。

    实际上,从2004年7月开始,由中粮集团派出的高级管理人员陆续进驻屯河,由富有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覃业龙出任新疆屯河投资股份公司总经理。但郑弘波在发布会上同时强调,新疆屯河本身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将是新屯河依靠的中坚力量。不过,这些人才与曾经被过度宣传的“海归”无关。新的人才标准将是实践、学习并重。

    一个事实是,经过政府部门的牵引,中粮得以成功地对新疆屯河进行重组。这次重组是优势互补的双赢,中粮利用它的管理队伍和市场经验,把屯河的资源重新整合,这不单有可能增强两个企业的实力,而且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也可以做出贡献。

    但双方之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呢?应该说,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加工企业,和屯河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中粮集团进入屯河,迈出了中粮集团进入新疆产业的第一步。

    正如宁高宁所说,“第一步是把新疆屯河做好,然后通过新疆屯河这个平台,为新疆当地经济的发展多贡献一份力量”。

    资本布阵西部,宁高宁意欲何为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三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十一章(5)

    2005年9月29日,甘肃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简称甘肃中可公司)开业仪式在兰州举行。身为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总裁助理曲喆、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总裁栾秀菊一行出席,并与媒体记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根据资料记载,甘肃中可公司2004年4月奠基,12月底完工。但是中可公司在甘肃开展业务是从2001年建立销售公司开始的。从建立销售公司到现在,甘肃市场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这为中粮集团的饮料业务在甘肃的扩展增强了信心。栾秀菊对媒体记者表示:“甘肃建厂以后,我们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都会比以往更好。我们的营销网络经过四五年的建设也已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西部是相对来说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相对中东部日益紧张的资源来说,西部待开发的资源还是非常丰厚的,而且,中粮集团进入西部,还响应了国家政策,所以,对于中粮集团进入西部,应该是于国于己都非常有利的事。

    当有媒体记者问到“中粮集团在甘肃乃至西部的发展战略”的时候,宁高宁毫不避讳地表示,中粮的自身定位是粮油食品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介入西部还不是太多。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举措和政策鼓励,从并购新疆屯河、四方糖厂和甘肃中可公司的开业,中粮集团开始更多地涉足西部地区。“中粮追求市场份额、营业额、产业规模的成长性,从这几方面来讲,西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甘肃中粮可口可乐公司正式开业,但开始生产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这个厂的经营水平、市场需求程度和销售额的成长,在中可所经营的14个省区里面是比较快的。这更增强了今后中粮进一步进入西部的决心。把西部作为一个产业基地,发展相关产业,这是目前中粮正在探索的一件事情。”

    进入西部,是中粮的一个战略转移,但是怎么进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入?中粮选择了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来发展自己的饮料业务;利用甘肃农产品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业务。

    宁高宁表示:“任何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区域,必须先建立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和这个地方建立更多的联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方的产业。从这点来讲,中粮可口可乐进入甘肃,应该说是带动中粮进入甘肃的很有战略意义的一步。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很丰富;中粮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加工和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加强双方的合作符合甘肃的特点和中粮自身的战略定位。”

    “希望三到五年后,中粮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品牌食品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价值将会很高,这是我们的梦想。”宁高宁说。

    入主深宝恒联手万科,中粮打造地产旗舰

    地产业务是中粮集团获国资委批准的主营业务之一。深谙资本之道的宁高宁显然不会放弃通过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将中粮地产业务做强做大的机会。

    早在2005年,宁高宁就在中粮集团的经理人会议上坦言,以中粮自身的背景和财务基础,有很好的潜力去做这项业务。深宝恒批了以后,应该把名字改过来,改成“中粮XX”,把中粮所有和地产有关的资源整合起来,放到里面去,作为旗舰来做。

    深宝恒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为深圳本地老牌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在2005年前后还拥有12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其中约有20万~30万平方米具有转化为商业用地的基础。此外它还拥有约50万建筑平方米的商住用土地储备,主要在深圳宝安城区。其主营业务由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两部分组成。公司原控股股东深圳宝安区投资管理公司,为深圳市宝安区区属企业,区属企业的背景使深宝恒储备了丰富的低价土地。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三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十一章(6)

    2004年12月,中粮集团与深宝恒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深宝恒国有股权转让事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2005年6月,该交易获得国资委批准。随后,中粮集团以8亿元受让深宝恒27806。25万股国有股权(占总股本59。63%),转过户手续全部完成,成为第一大股东。完成股权过户手续后,中粮集团随即着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2月初,宝恒实施股改方案(流通股股东最终每10股可获送2。6股股票和2。7元现金,相当于每10股获3股)。2月14日对价股份上市流通,股票简称变为“G宝恒”。两个月后中粮集团将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注入深宝恒。

    中粮集团董事孙忠人曾对媒体表示,中粮集团入主宝恒后所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通过整合中粮地产和深宝恒现有的地产开发业务、土地资源、财务资源等,使深宝恒逐步发展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排名前列的地产公司,成为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中新的蓝筹股。”中粮集团在股权分置的改革中也做出承诺:以深宝恒作为整合及发展中粮集团房地产业务的专业平台。由此不难看出,宁高宁将为中国地产快速打造一艘地产舰艇。

    宁高宁对中粮房地产业务的期望非常高。他曾表示:“我的计划是,未来几年内房地产的资产规模将占到中粮的15%~20%。”于是,有媒体给算了这样一笔账:中粮集团2005年前后的两年主营收入在1300亿元左右,以此计算,未来中粮集团房地产主业经营目标是200亿元以上。2005年鹏利国际和深宝恒的房地产业务合计估算大约在20亿元左右。如果按上述目标,资本高手宁高宁很可能将继续用并购的方式扩张地产业务。

    而那时就有媒体报道说,中粮一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二线城市积极拿地,预计2006年土地储备将达到450万平方米左右。

    实际上,这样的猜测不无道理。历史的发展的确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2007年年中,中粮集团宣布成立中粮置业公司,投资百亿元获得西单大悦城等三个商业项目,并高调宣布将在2~3年内上市。

    西单大悦城原为西单项目,即西单MALL,为北京50项重点工程之一“西西工程”的4号地。项目位于西单北大街,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包括10万平方米商业地产、3。5万平方米酒店和1。5万平方米写字楼。该项目的原地主方为中冶集团。2006年年底,中冶有意转手西单MALL,彼时便上演了一出龙争虎斗的好戏。中粮集团当时便开出高价,欲以15000~18000元/平方米,即最高收购价格在36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巨资收购该项目。而爱尔兰财富控股集团却以41亿元出价拔得头筹,估计当时就连中粮集团自己也认为,已与西单MALL失之交臂。

    然而对于中粮集团来说,却是“意外获福”。2007年4月,北京市产权交易所网站上的一宗挂牌转让交易,令事件峰回路转。原本已经“名花有主”的西单MALL,以其项目公司新奥西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形式挂牌转让。很快便传出消息——中粮集团接手西单MALL。而中粮集团的反败为胜在业界和媒体看来,的确是得益于一系列房地产限外令。2006年7月,建设部、商务部等六部委共同签发《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意见》(即171号文件),禁止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外商投资的房地产企业借款超过其总投资额的50%。紧接着2007年3月,商务部出台25号文件,更是重新表明了严格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