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细节决定成败Ⅱ >

第5章

细节决定成败Ⅱ-第5章

小说: 细节决定成败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5)
答:我强调两个观点:
  第一,过去人们对于成功的问题有一些盲点,把成功和大的荣誉、大的成就相提并论。实际上,我认为成功是阶段责任的实现。
  第二,当前有许多人在学“成功学”。一个人的成功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成功来指导学习,即便是社会认可的高成就的成功,那也无法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复制。企业的成功就更不能复制了。例如,海尔集团的成功,只能借鉴它的一些管理方法,而不能再复制出一个海尔。
  成功与细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成功都是细节分解的过程,所有的成功都是细节的成功。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所有事情的完成都是细节完成后的累积过程。
  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分工细致使每一个人做的事也变得很细。如果细节做到位了, 就是成功。
  (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采访整理)  问题11:《细节决定成败》一问世,便得到了全国读者的认可,位列各大书店销售排行榜,并获得“2004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社科类排行榜前十种书”、“2004年度颇具人缘图书”等殊荣。作为作者,您认为其畅销的原因何在呢?
  答: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干部、员工的工作作风不扎实。在中央提出要“求真务实”后,他们又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料,于是就把这本书当成了学习参考资料。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现在社会虚、浮、躁等现象严重,这本书能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如葛洲坝集团杨总2004年3月在北京开人大会时看到这本书,认为“就像为葛洲坝集团写的”,立即打电话给办公室,吩咐集团买100本,发给中层干部。然后,又约我到葛洲坝为他们全集团的干部当面讲一讲。
  可以说,我只是在合适的时间提出了合适的观点,仅此而已。
  (根据《济南时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12: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身处的人文环境中似乎从来都不曾缺少“大智慧”。日常话语系统中的话语霸权,似乎也一直理所应当地被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论或者概念把持。人们好像也习惯了用敬仰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大智慧”的化身们。而您却冷不丁地抛出《细节决定成败》这么一本观点鲜明且看似“叛逆”的书,竟然大行其道。除去您反弹琵琶,策划、创作、出版此书等人为因素之外,您觉得是什么成全了您?
  答:我觉得,我的书之所以有人买,我的课之所以有人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观点刺中了中国人神经中的某些痛处。什么痛处呢?那就是,我们曾经因为忽视细节而不断地交学费。我在此前的研究中,以及近期到各地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大的企业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实力、很光鲜,但骨子里却因为管理上对一些细节的打磨不够,导致企业经营漏洞百出、危机四伏。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过去因为细节的原因所带来的教训。我正是因为说出了这些管理者们想说又未曾说出的话,并且经过对这些感性的想法和碎片式的意识进行整理、盘点和梳理,最终上升为一种成体系的、对他们的管理实践有指导性作用的理论,才赢得了大家的认同,才会有《细节决定成败》一纸风行的盛况。
  (根据《经济导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13:您的书出版之后,图书市场里立马出现了一大批“××决定成败”的书。有些书的封面和标题跟您的书几乎是一模一样,很有迷惑性。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您准备起诉他们吗?
  答:你说的是一种跟风现象,也是我们社会的痼疾之一。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欠缺。因为创新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而对于别人的成功进行“克隆”,来得又快又轻松,还能牟取暴利,何乐而不为?
  

四、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6)
对于跟风者,我不想打官司,因为费时又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有人跟风,也证明了书的成功。启功先生对别人模仿他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我也是。
  (根据《三峡商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4:在您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十分畅销之际,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相反的论调,比如有人说:“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强烈地感觉到,“细节”正被很多人“误读”。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细节”,一是战略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讨论的,那只是少数决策者的事;二是一个好的战略决策必须是在做好“细节”的情况下,通过周详的分析后才能做出的;三是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在“细节”上很好地执行,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更多的人的工作是细节上的执行。如果一个单位里每个人动不动就对战略指手画脚,那谁来做事?谁来执行?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的人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琐碎、单调的事,也许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却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不仅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还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仅要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更要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国人勤劳、智慧,但还要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细作风。
  南辕北辙的道理谁都懂,战略当然很重要,但我不能在书上写: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我只是想强调,对于改变目前中国社会中的浮躁状况而言,细节极其重要。
  (根据徐州交通广播台的采访整理)
  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
  ……汪中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1)
细节要“用心才能看得见”,即认真。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是看不到细节的;有时即便看到了细节,也做不到位。
  先讲一个列宁画纽扣的故事。十月革命成功不久,当时的莫斯科十分缺粮,需要派一批干部到外地采购粮食。有一位被派去征粮的干部给列宁留下的印象很深。此前列宁看见这位干部衣服上有一颗纽扣脱落了,连续三天他都没有把那颗脱落的纽扣钉上。由于这件事,列宁很想改派别的人去采购粮食,但又觉得理由不充分。后来,此人采购粮食运到半路让白匪给烧了,最终没有拉回半粒粮食。事后的总结会上,列宁一言未发,一直在一张白纸上画着什么,会后人们看到纸上画的是一颗纽扣。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但下面的案例就不只是启示了。民警在羁押一位吸毒女时,未通知相关人员照顾被她独自锁在家里的三岁女儿,使其活活饿死。2003年6月4日下午,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女李桂芳将三岁的女儿李思怡反锁在家中后,来到成都市金堂县红旗商场行窃,被保安抓获并报案。
  审讯中,民警发现李桂芳是吸毒人员,依法对李实施强制戒毒。
  当晚10点左右,金堂县城郊派出所用警车将李桂芳送往成都市的强制戒毒所。途中,押送民警在李的要求下,用手机联系李的姐姐,想请其姐姐照顾一下李思怡,结果无人接听。于是民警又通知了李桂芳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青白江公安分局团结村派出所,请该所通知李的姐姐将李思怡带回家中,或由派出所直接将李思怡接出交给李的姐姐。
  6月5日上午,城郊派出所曾责成有关人员联系并办理此事,但有关人员在与团结村派出所通话并得到对方“知道了”的回答之后,就再无人过问此事,也未按法律规定给李桂芳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派出所送达《强制戒毒通知书》。就这样,被反锁在家中的李桂芳的三岁女儿李思怡,因无人照管,被活活饿死。我们提倡重视细节,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对结果要有所承担的责任感。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岗位责任制的核心就是岗位责任心”。责任感缺位,自然就不在乎细节,也看不到细节,更无法做好细节。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感是一些人的通病。因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总比我们注意到的细节要多。
  我们一直在说,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就是认真的认真,就是自始至终的认真。我曾经在一个小镇的养路段门口看到一副对联,觉得从工作责任感的角度来看没有比这更好的对联了:“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如真能如此,还有养护不好的公路?其实做其他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缺乏责任心使我们看不到应该看到的细节,或者看到了也没有认真地去对待。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怀着崇高的责任感用心去做事,就能够看到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商机的细节。有一次,亨利·福特把一辆汽车卖给一位医生。一个看热闹的工人对同伴打趣道:“不知哪一年我们才能买得起汽车。”“这很简单!从现在起,你不吃饭,不睡觉,一天干24小时,我想只要五年,你便能拥有一辆汽车。”
  这句话使在场的所有人都哄笑起来。然而,福特听了,却没有笑,他决心研制出一种“连擦皮鞋的人也能买得起的汽车”。四年后,福特的T型汽车问世了,价格比其他汽车公司的产品便宜80%,每辆车只卖575美元,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福特感慨道:“即使是玩笑,只要你留心思考,也可能有触发你的经营灵感的东西。”留心思考、认真对待,使福特这位一心要把汽车变为所有人都能够用得上的代步工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从寻常的玩笑中看出了不寻常的商机。
  能否看到细节的差别,就是认真与不认真的差别,就是有无对事情的结果负责的责任感的差别,它们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2)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汪中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1)
我们说“细中见精”,在生活的层面上,细节代表了一种品质。没有细节,就没有品质。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人们对细节重视的程度完全与社会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但人们对细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试想,如果连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都得不到满足,何敢奢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份生活的精致!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论”。马斯洛认为,饥有所食,居有所安,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人们在情感上也向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往安全、爱和自尊,但在人类金字塔式的需求结构中,这些需求只是底层的愿望。他指出:“在没有面包的地方,人类确实只要有面包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假如已经有了充足的面包,而且肚子也长期填得饱,那么,人类的欲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其他(高层次的)需求立刻浮现了……当这些需求也得到满足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又出现了,以此类推。”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安吉尔很深刻地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当然,面包都没有,不会先考虑甜还是不甜。
  需求一旦被满足,它就不再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利他主义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这个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因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经济学家茅于轼在80岁高龄时得出如下人生结论:“享受人生,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的极大化。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讲得真好,但仍然是在自己不至于温饱不济的情况下说的,活着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第一快乐。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解释了为什么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得到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