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电视湘军-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气的梁瑞郴一拍胸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涟邵矿务局也没什么不好,我跟你一起去!”
想像一下27岁的魏文彬和23的梁瑞郴坐在长沙开往娄底的火车上是怎样的情景。多年以后魏文彬说:“我为一份真挚的友情深深感动。我当时心里就认定,这个人是我一辈子的兄弟。”梁瑞郴说:“我们一路上聊的全是文学。魏文彬是很倔强很坚韧的一个人,分配过程中的这点小挫折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还是充满激情。”
到了涟邵矿务局,梁瑞郴被安排到矿区子弟学校任教,魏文彬则从学校调往矿务局宣传部,编《矿工报》,搞对外宣传。
涟邵矿务局那时是一块异常活跃的文学阵地,聚集了以谭谈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及一批文学青年,矿工报的副刊名曰《矿灯》,名符其实像矿灯一样关照着很多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匍匐前进。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魏文彬的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一拨一拨的文学青年前来送稿子,吃饭,喝酒,谈天,辩论,操心国家大事,也孜孜以求于个人理想。魏文彬是一个出名的热情爽朗之人,经常倾其所有招待客人。
和所有的知识分子具有相似的特征,魏文彬不是一个独独关注自我存在的人,他有非常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意识,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似乎有较一般人更为强烈的知觉。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陶斯亮回忆父亲陶铸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他读了之后痛哭失声。若干年以后他回忆说:
“我读完那篇文章号啕大哭,你们这一代人可能很难理解我哭什么。社会、历史、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是抽象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受特别强烈。社会的剧烈动荡把每一个人都动得东倒西歪,你就不会觉得它是抽象的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富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陶斯亮文中引用了两首诗,其一为李贺《致酒行》当中的四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其二是陶铸写给妻子的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身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魏文彬曾把它们一笔一划地抄到笔记本上。“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应当引起了他极深的共鸣。“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很多年后,仍然是他的座右之铭。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5)
这一阶段魏文彬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一边展露了对外宣传方面的出色才能。他既有新闻方面的敏感,又有文学方面的功底,采写了许多高质量的矿区报道,作品频频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也经常刊播他的稿件。梁瑞郴说:“他到矿务局宣传部之后,对外宣传一下子起来了,他特别擅长写通讯,一般人写消息问题不大,但是写通讯就必须有很好的文字能力。”
1.5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
1981年,魏文彬调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
当魏文彬踏入湖南省广播电视厅的大门时,多少怀有一些“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心情。命运就是这样难以捉摸,曾经与湖南广电擦肩而过的魏文彬,终究要与这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魏文彬将为人们上演一出“青蛙王子”的传奇——他屡受破格擢拔,不停地蛙跳前行。
1982年,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在全国率先试行专业职称制度,全厅只有四个人破格直接晋升中级职称(编辑),魏文彬是其中一个。
1983年,*中央在全国展开机构改革,对党政干部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魏文彬因此进入全厅人才“红榜”,不久即被派往湖南电视台担任新闻部主任一职,从科员到副处级,一跳三阶。
1985年,担任新闻部主任11个月之后,被提升为副台长。
1989年,被任命为常务副台长。
1991年,被任命为台长。
1992年,担任台长六个月后,又被任命为副厅长、厅党组成员。
1993年,被任命为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兼厅长,时年43岁。
魏文彬的“蛙跳”传奇脱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拐点。但即使是在这个伟大的拐点上,魏文彬的“蛙跳”式成长仍旧异常醒目。
1992年冬天省委组织部来湖南省广播电视厅考察厅长人选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个年仅43岁、在广电厅工作仅仅12年的年轻干部竟是众望所归,内部基本没有异议。他们的惊讶不是没有缘由——多年以来,广电厅内部情况复杂、领导班子矛盾重重名声在外,每一次人事任免都会引发一阵风浪,这还是多年来方方面面头一次在一个问题上如此一致。
1.6 魏文彬的几把刷子
关于魏文彬的青云直上,民间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传说。关于他的成功,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魏文彬在湖南电视台新闻部的老部下刘惠东说:“他刚从电台过来电视台当新闻部主任的时候,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个地方的环境特点是三多:有背景的干部子弟多,手眼通天的老革命多,有才华有个性的人也多。没有几把刷子镇不住阵脚。他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一个是业务能力强,刚从电台过来虽然不懂电视,但是新闻感觉很好,抓问题很准,笔头子很厉害,改稿子别人不能不服。而且还虚心,一过来就找业务尖子请教怎么扛机子,怎么编带子,没多久就变成了电视行家。再一个是会做人,有背景的不抬,没背景的不踩,比较公平正直。”
八十年代*尚未发展起来,各省电视台想要在全国有点影响,全靠往中央电视台输送本省新闻。所以那时省委省政府衡量电视台舆论宣传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本省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数量和频率。魏文彬出任湖南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以后,对这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每年都定下一个高高的目标,带领大家去冲刺。当时在魏文彬手下担任采访科长的覃晓光回忆说:“他给我们定指标,一定要在中央台上新闻多少多少条,我们认为根本做不到,但是他把指标一定下来,然后自己帮助策划,天天召集我们开会,居然也就搞上去了,84还是85年新闻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嘉奖,奖了一万块钱,一万块那个时候是笔不小的钱哪。”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6)
魏文彬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水准逐渐得到一致公认,1985年以后,他先后担任副台长、常务副台长、台长,湖南台的新闻宣传工作随之一年一个台阶,到1992年,他出任厅长的前夕,湖南台上中央台的新闻达到650多条,上《新闻联播》达107条,达到建台以来的一个高峰。
魏文彬显然不单单只是一个新闻宣传专业人才,他1991年就任湖南电视台台长,短短两年时间,湖南电视台的收入实现两千万元的增长,那个二十年不变的老院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采编设备更新了,宣传质量提高了,无线发射塔建起来了,广告回报增加了,冷暖空调和程控电话进宿舍了。
这一切让他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湖南省广播电视事业的希望之星。
魏文彬还有两把不寻常的刷子,一把极硬,毫不留情地刷人脸面,一把极软,可以轻拂别人心灵的灰尘。
关于前一把硬刷子,魏文彬自己讲过一个故事。
“我当新闻部主任的时候,年纪轻轻,待人十分诚恳,对老同志十分尊重,但是你不要以为我就是个糯米团子。我底下有个科组长,是个老革命,老资格,那时候我看到省委书记,隔起老远我就走开了,他跟省委书记可以拍肩膀。我召集开会,他老是拖拖拉拉地迟到,头一次我不说什么,泛泛地讲讲会议纪律,第二次我还给他面子,专门提醒他,我说你今天迟到了啊,我告诉大家,我开会是不能迟到的,一分钟都不能迟到,你有什么事,要在这一分钟之前跟我讲。
“有天晚上开会,八点准时开始,他又是最后一个进会议室,一看表,超过两分钟,一般人不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我一声喊:站住。他比我大二十岁,我喊他站住,来得很突然。整个会议室一下子鸦雀无声。
“我说你干什么去了,他说没干什么啊,我刚刚从家里跑来,我说你从家里跑来怎么会迟到。他说哎呀,我的表,我的表怎么错了。一般情况下你说表错了就算了嘛。我走上前去,一把抓过他的手,他的表好好的。我说你几十岁的人,扯谎!我那个时候年轻,有一把子力气,一把抓住他的手,他动弹不得!什么叫铁腕,这就叫铁腕!哈哈哈!”
从此以后,魏文彬召*议,无人迟到。1993年他当厅长之后,有一次召*议,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副厅长家里有事出门晚了,一路上拼命跑,有人打招呼,问他跑什么,他气喘吁吁地摆摆手:“快走快走,魏老板开会。”
所谓“软刷子”,实际上是指魏文彬的真诚怀柔。
魏文彬风风火火地一路走来,每一次“蛙跳”实际上都在破坏论资排辈的规矩,经意不经意间可能就动了别人的奶酪,因此身边不免会有“敌人”相伴。他遭到过猜忌,遇到过误会,也遭遇过路障甚至暗算。当他以不可阻挡的优势当上一台之长之后,那些曾经试图阻挡他的人不免惶恐不安,担心他秋后算账,但是他完全不计前嫌,该怎么用还怎么用,对方遇到困难,他该怎么帮还怎么帮。
一个深知内情但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广电人深有感触地对本书作者说:看一个人有怎样的胸怀,最好的办法是看他怎样对待自己的敌人。魏文彬是有胸怀的。所以,组织部来考察的时候,就算是他的“敌人”,也说不出他的坏话来。
魏文彬自己有一次谈起为官之道,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把手,身边有个对立面,不见得是坏事。有人盯着你,你就不敢干坏事,你要拼命往好里做。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里面就有这个意思。”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新任厅长的12341(1)
2.1 1993年
1993年3月,湖南广电的魏文彬时代正式开启。
凌志军在其《变化:1990…2002中国实录》一书前言中写:“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我回想1990年至2002年的中国,总觉得有点像后一种情况,用长距离大范围的眼光来观察,其格外引人入胜的地方,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
20世纪90年代没有惊天动地的历史巨变,但是,很多变化在平静地发生着。1993年,魏文彬以四十出头的年纪出任一厅之长,本身也可以算是这些变化中的一种。
1993年前后,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在平静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1991年,上海广播电视塔投入建设,国务院副总理*称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自筹资金建塔是一个创举。四年后,上海东方明珠塔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中国东海岸的著名景观。
1992年8月,全国文化系统首家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每周广播电视》报社发起组建的以公有股为主体的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10月,全新机制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1993年1月,全新机制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正式开播。
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借鉴美国CBS皇牌节目《60分钟》推出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这档节目将改变中国电视的语态,革新中国新闻传播的理念,同时,由于率先采取制片人承包制和编辑记者主持人招聘制,《东方时空》的创办被称作中国电视领域的“小岗村改革”。
同样是在1993年,世界传媒大鳄默多克出资亿美元从李嘉诚家族手中买走了香港卫视中文台64%的股份。他早在10年前就开始觊觎中国市场,当时卫视中文台在珠江三角洲的市场影响力让他深为震撼。
恰巧也是这个时候,魏文彬将香港卫视中文台引进了湖南电视台的职工宿舍,而在当时,寻常百姓收看境外电视还是一种违法行为。而湖南电视台的绝大多数编辑记者们根本闹不清这个频道的背景。只有极少数的人敏感地意识到,自家的电视屏幕上忽然出现了这个洋气的频道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在紧接着就要到来的1994年元旦,第一批获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