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因缘际会-走进EMBA >

第3章

因缘际会-走进EMBA-第3章

小说: 因缘际会-走进EMB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  周舰希望:通过系统化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学管理的意识;扩充知识结构。  要读就在30岁之前,这又是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周波的意见。当时选择BiMBA,不仅是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充电,更因为BiMBA的学习环境是最明智的教育投资。不到30岁的周波认为,人在35~40岁时事业会有大的转变,但年龄的因素让他必须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读书。他很庆幸自己能在BiMBA就读下一个美国学位的MBA。  

进北大“抢”明天
在部队待了近三十年的中国蓝天实业总公司副总裁王泽生,工作、生活的圈子全部是与部队相关的战友和同事,他清楚上EMBA会为他打开一个新的世界,选择BiMBA是因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被世界公认为是中国经济研究最权威的机构,学术气氛浓厚,中心聚集了一大批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对中国国情十分了解,又到西方留学深造、精通西方国家经济,并且能将两者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东西方国情相结合)的优秀知识分子和著名学者,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既前瞻又实用”。已经毕业的他,现在回首当初的选择仍非常自豪,和他的同学们一样,始终认为当初做出的是明智与理性的选择。  中国公益广告第一人,桑夏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梅说:“西方人做事,七分理性,三分感性,而中国人则是七分感性,三分理性(还是寻找中的),很多时候靠拍拍脑袋说:‘成,就这样得了。’”张梅已经开始遇到越来越具体的管理问题,需要用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广告事业是非常超前的,冲在时代的浪尖上,性质决定这个行业会比其他行业更急功近利,能拿出时间去学习的人更少。张梅认为自己想从BiMBA索取的是一种眼光:今天了解的知识,将是明天最好的准备。张梅说:“听说,很久以前挪威渔民捕捞沙丁鱼的时候,还没有等渔船到岸,沙丁鱼就死了大半。后来,渔民发现在沙丁鱼群里放一条鲶鱼损失大大减少。进了BiMBA读书后,我就是那条鲶鱼,把公司的员工搞得鸡犬不宁,让他们从上到下跟我一起学习。忙乎了两年后,公司全体同仁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说起那年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98级MBA林钢记忆犹新。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善的人才招聘会和这么发达的人才中介机构,只能靠自己一家一家地去找机会。因为坚信自己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所以他一心想进外企。后来终于进了外企,一做就是7年。林钢觉得缺乏新的挑战,想选择一个新领域发展,于是进入德勤咨询公司,做起了投资顾问。而这家公司里很多人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有财务、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职称或硕士学位,林钢感觉到了差距。尽管当时已经做到了管理层,他还是觉得应该去充电,于是报了BiMB。  a“我上大学时学打桥牌,买了3本书,可是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后来想,不管它,先打着。打了两个月后,知道怎么打了,知道怎么叫牌了;但这么瞎打下去,没有任何进步。这时我再回头来看这3本书,不到3个礼拜,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学MBA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要先工作一段时间,有一些感触,有很多困惑,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才切实感到如果不借助学习你就没法进步。到那时你再去学习理论,进步就会很大。另外,你还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你将来想做到哪一步,要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有什么才能,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充电项目,而不一定局限于你已经工作了几年。”林钢说。  “我是自己付的学费,我觉得这种明日投资是值得的,不应被动地等待企业为你投资。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不具备优势,那不如选择一个新的领域,及早为自己开辟新的未来。”中信实业银行总行上地支行行长窦彦红的报考记简直就像一部冒险小说。报名时,窦彦红还在东北的银行工作,由于当时正在办理一家企业的贷前调查业务,作为副行长的窦彦红四处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资料,申请资料是截止日当天一边坐在车子上赶路,一边在手提电脑上打出来的。笔试那天,清晨到了长春机场,准备乘9点的航班于10点抵达北京,参加下午的考试。谁知飞机却因故障拖延到下午才能起飞,这样她显然赶不上下午1点钟的考试了。窦彦红不得不给BiMBA打电话。学校研究决定:“鉴于你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允许你参加考试。请你马上找台传真机,北京这边考试的同时给你发卷子,然后你必须在同一时间把完成的卷子给我们传真回来。”就在窦彦红准备在传真卷子上答题时,只听到一声巨响,楼上竟然掉下一扇窗户,崩起的碎屑砸破了她车窗上的玻璃,她不得已只好先处理了意外。等一切搞妥后,离考试交卷的时间还剩下一个小时,她以扎实的知识功底,集中精神答完考卷并通过了笔试。  拿到了面试通知的她赶到北京后,打车去学校。结果车在三元桥上熄火了,40℃的高温下,窦彦红帮司机把车推到旁边,又走了很远才叫到另一辆出租车赶上了面试。所幸面试通过了,可北大国际2000EMBA开学在即,她的通知书却还不曾收到。打电话给学校得知通知书早已寄出…从没有丢过信的窦彦红,第一次在这么重要的时候丢了信,学校于是决定补发一封。关于这段经历,窦彦红总结道:“又惊险,又不可思议,我觉得自己就是从火车厢被甩出来,却死死抓住车门不放手的那个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课堂内外(1)
跳出自己的局限  EMBA的课堂和一般的课堂是有区别的。  在美国的课堂上,一位学生不情愿地被叫起来,胆怯地回答说:“对不起,手上没有足够的资料,我现在还没有办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教授火了,冲着还没有坐到座位上的学生大喊:“来自商场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你的竞争者都不会因为你还没有获取充分的数据而坐下来等你。商场变化莫测,无论你手上是否掌握了数据,到了关口你应当机立断时,就必须当机立断。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在商场中,你随时都会出局!”来自各个企业的学员,大都是平日里的讲话者而不是听众,是自己说了算的主管,而不是听别人摆布的职员。他们在课堂上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在发言时也会表现得很充分。对于提问题的方式,00级的王宏远总结了三点:第一,大家同问一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第二,老师讲课时,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或者因为主观意念太强烈,听不进去;第三,个人在组织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不明白而提出问题,而是为了出风头!他还说:“面对有些没完没了的唆,我也不客气起来。我会说:下回再提这个问题,该扣分了。或者我会说:您讲得太长了,还是省省,留着给自己写书用吧!”这种现象正说明学员来上学的目的不相同和心态上的不平衡。这没有错与对的问题,当一个班几十个人聚集起来,换句话说,当几十个太阳相互照射、被彼此照花眼的时候,也是每个人开始收敛的时候,课堂创造了这种重要的氛围。每个人的视角和阅历都是有限的,而课堂上几十到数百人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给每位学员创造了发现个人局限的机会。  人们对盲人摸象的故事都不陌生,但是现实中,每个人都很难跳出自己的局限。  1962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饭店老板向4位学者征询经营问题的调查报告:饭店生意越兴旺,厨师和服务员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张,最忙碌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彼此争执最激烈的时候,问题到底出在何处?社会学家说:厨师认为自己的职位比服务员重要,他们不喜欢服务员缺少职业训练和对他们不够尊重。考古学家说:问题出在性别不平等的文化范畴上。男性厨师不喜欢女性服务员对他们发号施令,相反,女性服务员要听从他们的指挥,包括订单摆放的位置和前后次序。心理学家说:这些争执与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执无异。饭店老板就像家庭中的父母,下面每个人都要争取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好一些。信息理论学家说:问题在于信息超出了厨房可以承受的底线,以致大家的情绪紧张和激化。  我们一生都在不定性、变数和抉择中度过,因为放弃而庆幸或者后悔,也因为选择而庆幸或者后悔,那么什么会影响人的抉择能力呢?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需要劝说众人再花20元买票看球。一种情况是,经理告诉大家:“票丢了。”结果38%的人不想再花20元买票。另一种情况是,经理说:“对不起,我钱丢了。”这时候,只有7%的人说不愿意再花钱买票。前者让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票的概念,后者把人带进钱的概念,而劝说的中心目的是希望大家再买一张票。再举一个关于信息发布的例子。100位病人动了手术,10人死于手术台,22人一年之后死去,66人五年之后死去。同样的信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报道:100人动手术,即刻成功的人90个,68人闯过第一年大关,66人闯过五年大关。如果你需要考虑是否接受这项治疗,上面哪种说###影响你的决定呢?我们往往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用一种习惯的方式听信息或者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惯性,让我们已经看不到其他的信息渠道和事情的侧面。学了EMBA的学员讲得最多的是: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包括理解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EMBA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天窗。  让·安东教授说:“每当学生开始争论时,就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课堂讨论公司营业额下降案例,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看问题的重点是如此地不同:市场部的经理抱怨公司没有重视广告宣传的威力。销售部的经理抱怨没有促销措施和营销部门的有力支持。生产部门的经理抱怨市场部门提供的预测数字不准确,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财务部的经理抱怨各个部门的费用超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让大家受益的话课堂上有很多人的话讲得非常精彩,让很多学员受益。  梁能教授给98级MBA的兰波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问对问题。  问题出现时,人们总是急于解释或者说不。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如果你能冷静下来,向自己向对方提出一些积极的、相关的、正确的问题,才是最最核心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无稽之谈。  好的问题往往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比如:我们有的客户抱怨服务费用高,把我们竞争者的价格方案拿出来,质问我们能否为他降价。其实我们已经与这个客户合作五年多了,为何到第六年他要提出降价?除了客户在预算上的减缩之外,真正的原因在哪里?他觉得价位高,是否是希望我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层的服务?我们在这些方面又能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带着我们的方案再与客户沟通交流,彼此都表现出开诚布公的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时候再回到价格上来,客户也就更能理解我们每项报价中所包含的价值。问出问题,问出准确的问题,至关重要。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包括涉及公司内部管理,只要是诚实的建设性意见,即使发生冲突,也是健康地解决问题的心态。无论对客户,还是对公司同事,兰波始终强调:“我们与你同舟共济。”当许定波教授在会计课上讲到新会计理论时,说:“就让沉默成本见鬼去吧!”当时,方培池就拍拍后脑勺,豁然开朗:“对呀,为什么我们还要算啊,算啊,既然已经和新的产品无关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摊销与它无关的厂房,摊了说明什么问题?既然不是真实成本,摊下来,只能把它摊垮。”“胡大源教授课程里有句精彩的话,”周伟峰回忆道,“他说实际上这个统计学根本没必要去学习每一步,你们将来很少能用到,但是你应该知道它的原则方法和大趋势,这样的话你会知道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最大的概率是什么,然后你马上就能做出反应,而且还是对的。其实最小的概率中也包含一种最大的可能,比如说,我们谈到美军在伊拉克打仗,现在有两三万军队在打,死了好像不到60个人吧,听起来战亡比例很小,但是对应到死掉那个人就是100%了,如果你犹犹豫豫算来算去,如果说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可以去追求完美的话,那我们这个判断就永远做不出来。”商场如战场,这是常规,给肖萍的启迪是:“认识到双赢,学习与敌人共舞。以前商场上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而MBA的学习让我们知晓商场上双赢的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