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因缘际会-走进EMBA >

第19章

因缘际会-走进EMBA-第19章

小说: 因缘际会-走进EMB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钌畎帕硪桓龉媚铩D俏挥⒖〉呐ケ淮饺稳嗽赘畹木杭汲∩稀5笔庇辛缴让虐谠谒媲埃桓隼锩娣帕思⒍龅睦匣ⅲ硪簧让攀峭ǖ溃馕蹲抛杂伞6龆ㄑ≡窨羝渲幸簧让诺闹魅耍褪钦馕欢始傻墓鳌T谥谌说幕逗羯校浼涞囊簧让胖沼诒淮蚩9适碌酱宋梗啥琳卟孪氪蚩氖悄囊簧却竺拧! ∥鞣浇淌诳梢宰龅模泄淌谌床荒苡冒咐萄Ф越淌谝彩且恢痔粽剑蠼淌谟猩詈竦墓Φ住⒐悴┑募丁⒘榛畹挠Χ阅芰Γ蛭矶郙BA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工作经验比教授还要丰富。美国教授上课时被学生提问,如果答不出来常常会直率地对学生说:“I don誸 know(我不知道)。”然而中国教授可以吗?敢吗?如果教授说上几次“我不知道”,学生会怎样想呢?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嘀咕:“那你是干什么吃的?”胡教授说:“你是否留意到学生问问题时,有时美国教授会说…‘好问题’(That is a good question),实际上这正是教授在没有确认如何回答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最好的回旋余地,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当然,课堂上也不能总说I don誸 know或者 That is a good question。”一些实战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时常会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挑战教授,弄得教授下不了台。更有甚者,认为老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有什么资格来教我们呢?实际上这正是周其仁教授在课堂上讲到的社会高度分工的结果。干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懂得如何教好,教得好的人也不见得一定要会做。据MIT(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讲,许多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商学院任教的教师并没有很多实际经营管理经验,但他们对于所研究的领域有丰富的学识,并且懂得怎样生动高效地讲授这些知识。  案例教学的误区近年来图书市场上不断出现名目繁多的戴着“哈佛商学院”或“哈佛案例”桂冠的书籍。据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中国代理人估计,80%是冒牌货。这些冒牌货不但冲击真货市场,而且误导读者。许多冒牌货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其中的“哈佛案例”多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报道。久而久之,“哈佛案例”给人的印象就是许多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而案例教学则如同游戏一般的轻松愉快。难怪一些申请人在入学面试时会问我们用多少案例进行教学,甚至有的评估机构在工商管理教育评估中将案例教学所占比重作为一项主要评估指标,似乎用的案例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真正的哈佛案例大多数并不好读,不但冗长而且费解,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学生而言尤其难以把握。在案例教学中,要想取得好效果,避免令人尴尬的冷场和跑题,教授就不得不迫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案例、把握要点。对于受过大量哈佛案例“煎熬”的BiMBA毕业生,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段经历恐怕很难同轻松愉快联系在一起。  如果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可以由案例教学的多少来决定,那么办好商学院就非常容易了。事实上,在美国办得最好的商学院中,采用100%的案例教学方式的商学院除了哈佛之外寥寥无几,多数商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案例和讲授怎样结合。  时髦还是理念在美国毕业的中国MBA留学生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后对我说:“美国公司就把我当个普通职员,原以为MBA毕业后可以当个经理管管人的,可是哪里有什么人给我管啊?”中国MBA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获得MBA学位存在误区,以及对MBA教育本身的急功近利。  教育需要历史的沉淀,可以借鉴BiMBA美方院长杨壮教授的话:“因为中国现在缺少一个关于MBA的资格审查委员会,因此对于师资、教学等都无法做出评判。于是有些人就把MBA当做摇钱树,见利忘义。虽然很多广告声势做得很大,但真正应该落实的东西却很虚。”有些院校追求大却不追求精,一些新兴的MBA项目甚至只是原来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育的翻版,也许只是几个教授到国外走了一圈,回来就立刻捧起MBA教材教课,老一套的东西换一个新名字就又上阵了,这也造成了现今MBA的良莠不齐。  中国商学院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改革迫切需要而诞生,另一方面又没有审查制度考核它存在的质量、体系和素质。请问是否有中国商学院以老大自居而自我陶醉,因社会的崇尚急功近利而迷失方向,忘却了教育本身存在的意义与肩负的历史使命?采访BiMBA,让我再次体会到使命的意义。百位学员和教授一再对我说:“走进BiMBA,就像走进了一个世界,它让我们认认真真地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为中国做些什么,我们对这个社会负什么责任?”对于MBA的炒作现象,周其仁教授说:“这个时代发生了无数的大小事情,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将来回头看。有些事情我们现在是看不清的,也许要等十年、几十年,或者一个世纪才能看清楚。看清楚不容易,而评论好做。因为做评论是件最容易的工作,所以今天大家都挑起这件容易的事情先做了。”由排名说起广告界人士哈沃德说:“不管是谁发现了水的存在,但肯定不会是鱼。”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开始谈自己的企业文化,然而我们往往是最后一个意识到掌控自己企业发展的文化真谛的。生活在西方世界里,我始终认为自己对中西文化都能兼容,从没有觉得自己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但是回头看近二十年的海外生活,才越来越发现许多中国习惯,实际上早已注入我的血液和生命之中,它们是我永远割舍不去的文化情结。而这种感觉是通过岁月的流逝才发现的。谈到MBA学校的排名,同样也是这个问题,做出所谓权威性的判断或者说明,需要时间、阅历还有局外人来验证、再验证,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西方MBA能带给中国什么(5)
每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都要对美国的研究生院进行排名,并对自己排名过程中的数据出处、考证进行公布与分析。然而中国的商学院或者说MBA项目,不过是近十年才开始正式启动的,跟着就如雨后春笋般地蜂拥而上。在还没有接受历史检验之时,有的仅仅有几年历史的中国商学院,就已经开始进入现阶段的中国商学院排名。  如此新兴的学院或者专业,在没有相当年限来考察与验证的情况下排名的意义何在?曾经采访过数位美国顶尖大学校长的我,想在此冒昧地提出一系列尖刻的问题。  评委的资格是什么?是学历?是名誉?还是资历?他们在MBA教育上的经验与贡献是什么?评选的内容是什么?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历史的检验是什么?变数是什么?不变因素又是什么?硬件和软件的资料呢?是否有第三方的考察验证?中国商学院是否有统一的规范和准则?有多少学校参加,为什么?有多少学校未参加,又为什么?被排名的几率是多少?西方商学院(比如美国商学院)的排法与中国的排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不久前在媒体上,我看到某个名牌大学对EMBA项目重申他们的原则,其中有几点令人记忆深刻:每门考试必须有相当人数拿C成绩;学生必须到校上课,如果有三次缺席者应处罚。如果没有与EMBA百位学员交谈过,可能我会觉得校方原则性太强。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中国国情、中国10年非常规的变化、中国企业家的困惑和渴望,学员们花费巨大成本而潜心学习,学员们超越文凭学位谋职的境界,学员们对彼此间的互动磋商和碰撞的渴望,你立刻就会反问:“这样的措施是为了控制大学生,还是管理企业家?学校办学的真谛何在?”道理或原则,谁都可以制定,但是MBA项目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EMBA学员有一种需要…在商场上“你死我活”之后,他们需要靠课堂这样一块芳草地找回一丝恬静、真诚、互助、鼓励。哪怕再多一分张扬,他们也许最最不想要的是彼此再一次的争执。  世界上的大学排名据统计不下50种,多数是根据各种期刊杂志进行的调查来排定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刊物的销售。由于调查设计考虑的角度、调查的方法、对象不同,调查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得出的排名也不同,有的甚至相去甚远。资历最深、影响最大的排名大概要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商业周刊》的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主要对各学科的专家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学科排名和大学综合排名。《商业周刊》则以商学院全日制MBA项目的排名著称,调查对象既包括在读的MBA学生,也包括雇用MBA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一种排名都有其局限性。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美国商学院,既不能对期刊的排名置之不理,又不能被期刊的排名牵着鼻子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来北大访问时曾经谈到,如果模仿哈佛商学院,就是再像也只能是哈佛商学院第二,永远走在别人后面。芝加哥大学对基本理论课程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些MBA的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读得非常辛苦。期刊向学生进行调查时,可能会听到一些学生的批评,排名暂时就会受到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看到那些毕业后工作多年的校友成为各类企业的领军人物,MBA学生会意识到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符合他们发展的方向。申请人在选择MBA项目时会考虑到各个项目的特点,做出自我选择。只有能吃苦的学生才会来申请。  在如何办BiMBA的问题上,学生与校方时常会有不同看法。但如何衡量办学质量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问题,一个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BiMBA希望带给学生与常人不同的眼光和视野,不但要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管理学科的学识,而且要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胆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贯中西的教授和成功的企业家交往使学生具备远见卓识。美国高水平的MBA教育的提供者不止哈佛商学院一家,还有宾大的沃顿、斯坦福、芝加哥、凯洛格、哥伦比亚、达特茅斯的塔克等数十所大学,它们彼此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学习,形成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发展局面。相比之下在欧洲,世界级的商学院不多,一个国家不过一两所。在一个国家,如果MBA办学惟有一枝独秀,发展就缺乏动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的高速发展阶段,MBA、EMBA的潜在需求非常大。从长远来看,最好的提供MBA教育的院校很可能有多家,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最好的MBA院校会在竞争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也会更多地根据办学特色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非常喜欢01级陈文讲的打靶故事。他说:“有位战士打了一连串的十环,大家无不称好。接着将军上阵,结果一个十环也没有打中,却打出了一片乱七八糟的图像。台下一片寂静。有人不得不走近耙子,仔细一看,突然惊喜地跳起来,原来将军打出的是颗五角星。”太棒了,还是将军高明啊! 但是真实的故事也许是将军不会说出,很多人也就猜不出。因为将军大概打不出士兵的环环满环的水平,与其输掉不如打出个花来,这个歪打正着,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掌声。这十年来的出国潮啊、生意潮啊、现在的MBA潮啊、EMBA潮啊,还有当今的MBA排名潮啊,想想有多少是真正打出十环的?还有多少是歪打正着的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进行式中的创业者(1)
BiMBA同样有问题首次面试,中国纺织机械集团董事长张杰开诚布公地问中方胡大源院长:“请回答我,我的同学是谁?我的教授是谁,他们怎么教?我不希望我的同学里因为有钱而来混个学位,因为我上过另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课,非常失望。我不希望BiMBA让我再失望。”院长胡大源给张杰的忠告是:“你们都是不容易教的学生,希望彼此都遵守规则。”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批满腔热血的海外学子归来创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业总是艰难的历程,此章节里暂不讲述那段历史,还是让我们通过海闻教授的回忆,听他讲讲BiMBA创办之初校方与学生不打不成交的经历吧。  “冲突?”我问。  “说冲突,不如说是交锋,第一次交锋的对手是98MBA。当时他们意见很多,对授课内容和老师都提出了很多意见,有的我们接受了,有些不能的当时就做了解释。如果意见是合理的,我们就会尽可能地去落实解决,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这个项目搞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和2000EMBA的交锋。  “最初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自信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