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因缘际会-走进EMBA >

第15章

因缘际会-走进EMBA-第15章

小说: 因缘际会-走进EMB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没人会和你计较。  卢   茸:段磊老吹牛。那天过腊八,我们说上他家喝腊八粥,他就吹牛说他会做饭什么什么的。然后我们就去超市买了一大袋煮腊八粥的米。我们在一边看电视,他说他做饭。结果我们发现他把一整袋米全都扔到了锅里,放上水。等到我们来吃饭的时候发现锅煮坏了,粥还没有煮熟。我们吃了这顿粥,一辈子都忘不了。  段   磊: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做销售的可能都是眼高手低。所以能够坐在这里跟大家一块学习一些东西很好,像咱们以前说的镀金也好镀铜也好,学了MBA就是多掌握一种生存的技能,为将来做准备吧。  施丕瑞:说到这个35岁现象,我倒有些不同的观点。我现在也是29奔30了吧,首先我觉得这种现象在中国可以理解,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实在太多了,人力资源部门对劳动力就完全可以挑剔和苛求。实际上我觉得一个人到35岁正是黄金时期,为什么?35岁的人精力体力还是相当旺盛的,而且你的社会经验、各方面的经验应该是处于最佳时期,关键是怎么来看这个问题,你要学会扬长避短。以前大家都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你35岁的人,不用跟二十四五岁的人去争同一个领域。举一个具体的事实来讲,比如说做销售,如果你是35岁的人,做销售意味着你要满世界跑,你的精力和体力肯定比不过二十四五岁的人。他们大学刚毕业出来,处理不了危机和紧急的事情对吧?你有自己的长处,要跟年轻人去拼自己的长处。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人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给他补一句,各个年龄段的人有各个年龄段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所以从进行一场赛跑来讲,大家都是公平的。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心态的问题,我记得我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我们的老总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他说“常做常新”。当时我问老总这个“常做常新”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说不管你现在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是什么样的一个职位,不管你是做管理的还是做技术的,做到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当作新人来看。如果你把自己当老人来看,在资历还有各方面好像特别骄傲,但这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把“常做常新”这个心态摆好了,你以后做很多事情就会觉得非常轻松。现在又3年了,心态摆正了我觉得相当重要。  卢 茸:有一点我特别同意,就是说三十多岁的人,特别是女人在求职的时候调整心态特别重要。到MBA学知识对我来说真的是其次,但是心态的改变我的体会比较深,举个例子,我是一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很多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不喜欢把缺点暴露给别人。不幸的是开学第一天我就留给大家一个特大的笑话。那天我来上学的时候车没拉刹车,车就沿着湖边差点扎到湖里去。当时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上学第一天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印象,很难过,这跟我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但是这件事情出了以后,大家对我都很友善,也许大家觉得是一个很可爱的缺点。可能很少有那种尽善尽美的人。  陈   屹:你说你以前年薪18万,MBA毕业以后如果市场不好,拿不到18万了怎么办?卢   茸:以前我觉得不能接受,现在也能接受,为了快乐可以放弃很多,以前我认为不能放弃的东西现在觉得都可以放弃。  史   煜:前两天管理课上我们做性格测试,我是班里少数几个非典型的性格之一。刚才很多人都说有困惑,我就没有困惑,我一直都是很有主见的那种人,好像从来没有在个人发展方面有过迷惘。我知道我该怎么走,即使到了十字路口,我也觉得没问题,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我能处理它。  陈   屹:你是说你是很随意的人?就是顺其自然的人,对吗?史   煜:我较少因为外界因素而感到迷惑、彷徨,从不怨天尤人;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能很好地让自己去适应外界环境,并且能通过努力而成功。也正因为如此,我从不迷信权威,也从不人云亦云。比如说今天有个很有权威的人来做讲座,有的人听了就会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我就不会,除非我认为他说得有理,否则他职位再高我也不会接受;而且老师说的每句话我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对就吸收。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保送读研的机会以及系主任推荐的留学机会,是因为我不看好自己的专业;也曾经放弃了到国外工作的机会,而且,读MBA也没有去国外,而选择了北大。因为我觉得一方面在国外发展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另一方面中国有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发展不是更好吗?我不喜欢在一部大机器上当一个小螺丝钉,也不想浪费时间做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事情。每一次看似可惜的放弃都是一次积极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朝我想去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5岁该死了吗?(4)
付   蓓:比如说《精品购物指南》、《经济观察报》等等,每一期都要登一些MBA教育离我们有多远的文章,好像在大众看来,MBA跟现实世界离得太远了。我刚读MBA时,特别自豪地跟每个人说我在读MBA。但是很多人看我的眼神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憧憬,好像觉得读MBA是没有办法的一种选择。来读书的人很多已经很优秀,他并不是完全追求一种利益,很多是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觉得能够放弃自己原来很好的职业,选择来读书的人肯定都是能够对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不要把大家看得太势利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除了经济之外的其他动力。  李   凌:国外的一些MBA他们入校很多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不太清楚是不是他们毕业后就能做到,但我感觉现在在国内还做不到,根本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并不是说我读了MBA就可以改变我的职业方向。  付   蓓:很多人在来这里之前都觉得自己很出类拔萃,但是到了这个班以后,都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还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人。这在我原来的职业生涯中很少碰到,所以除了知识的补充以外,对我来说也是挫折教育。人的一生不能太顺利,尤其是在35岁之前,如果在这之前你没有经过跟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和磨炼,以后有挫折会很麻烦,所以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  周晓明:三十来岁了,到了这个年龄自己还要保持对人生不断地追求,不可能去做一些与你的道德观念相悖的事情。  陈   屹:孤独吗?周晓明:没错,别人会觉得你挺傻的,不会理解你。到了35岁以后,公司可能因为市场的因素就真的不行了,可能你真的就要回家了,那时候你怎么办?可能那时候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高不成低不就。社会上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原先的公司很好,他可能想换个更好的,结果越换越差。新公司无论是在薪酬上、环境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不适应,再换可能还要更差,到那时候再想回到原来,那是不可能的。  抉择,是对今天的挑战,放弃,也许又是明天的遗憾。人生的路就是这样起伏不断。35岁是出现反差的时候,也是对你综合素质的真实检验。  周晓明对“35岁现象”这样说:30岁时开始困惑,来之前觉得目的挺明确的,学起来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岁数,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像美国摩根斯坦利要雇用的是比较年轻的人,因为工作辛苦,一天可能只睡五六个小时,要靠体力挺下来。来MBA读书把工作辞了。其实这也不是我们年龄的错误,但是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都要35岁以下的,也许是跟所有的单位都要招研究生博士生一样,都是在跟风。反正35岁已经是一个坎儿了,会觉得可能更世故了,可能更不容易学东西了,可能家庭负担更重了。我上海交大毕业之后直接进摩托罗拉工作了4年,然后考研究生上了天津财经学院的国际金融专业,跳级两年就毕业了,进了华夏银行的总行。如果问我对两个不同环境有什么看法,摩托罗拉讲的是诚信,即使年底的时候收到供应商的礼物,他们都会交上去,年终作为奖品,大家去抽。在摩托罗拉是不能打私人电话的。摩托罗拉和另外一家公司在某地争一个项目,项目负责人提出要一些合同之外的东西,摩托罗拉拒绝了;另外一家公司给了,后来这个项目就被其他公司拿走了。虽然生意上失败,但是他们当时一直很骄傲的就是摩托罗拉宁愿不做一个两亿美元的项目也不改变公司做事的原则。  人在这个阶段开始想一些超越金钱和地位的事情。当时在摩托罗拉拿的钱也不少,将来的发展前途也挺好。他一直都在做思想斗争,是继续学习深造还是保持现状,因为上了研究生之后你将来也可能就那么回事。1998年7月1日,纪念《共产党宣言》诞生15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帮他下了决心。马克思毕业时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很有钱的工作,但他最后选择了清贫一生的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劳苦大众,为他们服务。  而立之年,周晓明入了党。摩托罗拉是第一个建立党委的外商独资企业,很多外企都不赞成入党。当时的老板还是台湾人,他非常赞成入党。有一次要建立党委,他问谁是党员举手。一举手他才发现,所有的共产党员都是他这个公司里边主管级别以上的经理、留学生、研究生等人,都是公司里的精英。而且他发现这些人干活从来都是不错的,很少偷奸耍滑,而他作为半导体厂的党支部书记,还在生产线上发展了两名工人,都是特别优秀的工人。党员活动历来是下班之后一起去传达文件精神,进行学习什么的,不会影响工作,而且作为党员,他们做得一定要比其他的工人好很多才行。在大学里他没有入党,但是在外资企业里入了党,他觉得这是令他自豪的事情。  

随机与应变(1)
一辈子做重复的事,不干!“我是带着野性走进BiMBA,学习过程中被大家熏陶,带着知识离开这里,把新的思想带回了企业。”一位同学觉得课堂的授课方式没意思向教授提出建议,教授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不能照办。”可是没想到他又说了一句话,让全班同学都愣住了:“老师,我看你是个聪明人才这样建议的。”结果把教授弄得不知所措。  这就是让你哭笑不得的顾大杰。  谢衷洁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与统计学家,课讲得极精彩。听过谢教授课后,本身也是数学老师的顾大杰觉得一辈子也不可能赶上谢教授了。市场学中的一个规律就是你一定要做第一,如果你做不了第一,你就应该再创造一个领域成为第一。听说顾大杰这么评价他,谢教授不知怎么说才好:“顾大杰,你这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顾大杰就是这么独特!开学第一次大家自我介绍时,他也没正经:“我从事房地产行业,来自东北吉林。我一生有几多:男朋友多,女朋友也多;优点多,缺点也多。这次我来读书,主要是来向大家学习的,希望通过沟通、交流,能提高自己。”他这种极端的个性,让他在商场上屡出奇招。  商场上的案例有很多因素是必然的,还有很多是偶然的东西,不能系统地去分析,很多也不具备分析的条件。有的可能有参考性,但不具实用性。外企让人创新的能力衰弱了,虽然从外企来的人都很优秀,但是他的优秀必须建立在那种轨道上,离开了那种轨道,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时候,他的能力就发挥不了作用了。顾大杰给同学讲企业家的素质这门课时,有同学问:“商机是怎么发现的呢?”顾大杰说:“用鼻子闻出来的,绝对不是用教科书上的原理推算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沉淀感觉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具备这个能力了。如果你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积累,自身没有这种素质,就没有这种嗅觉。天赋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没有后天的知识也不行。人类的天才有时候是很难理解的,像爱因斯坦,他怎么能想出相对论来?顾大杰曾经跟我讲过他的性格:“我是一个投机商,不是一个事业商,我是那种一两年不开张都无所谓的人。东西10块钱进来,12块钱再卖出去,把这种重复的活作为事业,我才不干呢。”顾大杰讲了一个笑话:有一个英国商人到印第安部落去买手工编织的地毯,他说我要大批这种样式的地毯。酋长听后很恼火,但是后来还是答应了,说价钱特别贵。商人再三强调说我要一大批,酋长说正因为你要一大批所以才贵嘛。那为什么呢?英国商人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