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 >

第13章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第13章

小说: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50强的榜单透露出的信息与此相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多来自广东和上海,接下来是北京和香港。然而,尽管广州是中国内地房地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在这份榜单上,位居前列者出奇的少,有“南国地产之王”之称的朱孟依,只是排在第9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我们发布这份榜单前不久,JP摩根的一份报告称,朱孟依的合生创展是之前五年(1998…2003年)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最高的地产企业。
  冯仑、潘石屹的“高高在上”,和朱孟依、杨国强的低调居后的对比,无疑再一次说明,北方的地产商最活跃却未必最赚钱,南方的地产商最赚钱却习惯低调。
  当然,SOHO中国等企业后来陆续上市后,潘石屹排名迅速窜升。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以270亿元资产排在第16位。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开发商,除了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大不一样之外,开发理念和盖的房子也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地产商们,善打概念牌和文化牌;推出一个楼盘,往往能造出一个词汇,从情感上打动消费者。
  而南方的开发商更注重楼盘的细节,设计的精致,说白了,就是产品至上,功能为王。他们的策划和营销水平同样非常强。他们偶感压抑是,在北上扩张过程常遇到挫折。比如2002年宋卫平执掌的浙江绿城集团进军北京,第一个项目“百合公寓”就遇冷,于是马上更改广告语;“金都杭城”项目甚至三易其名。
  2003年开始,大型的房地产集团开始全国开花,南北开发商的理念越来越融合。后来出问题者,大都是资金链吃紧或是水土不服,于是那些定位为“区域龙头”的开发商又受到热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别神话王石
回到正题,谈万科的掌门人王石。他祖籍安徽,这里盛产名流,如李鸿章、段祺瑞、陈独秀等,皆出自此地。王石精干、果断、直言不讳。他给人的感觉是一名活跃分子,登珠峰、写博客、拍广告──坊间最经典的段子,莫过于有人误以为为全通球做品牌广告的王石就是*的老总。有人依此说他身上兼有北方人的特征,有人则说王石不过是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
  万科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王石任董事长兼总理。这一年中,万科跌跌撞撞进入了房地产业,2000万元天价拍得一别墅地块,被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局长形容为“简直是瞎胡闹”。
  刚进入房地产界的王石坚持“高来高走”的原则,走高档路线,揽高端消费群体。这一定位使得许多开发商艰难度日的宏观调控期间,万科以70%的年均速度递增。
  10年后的1998年,“万科突然发现自己排在了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名”(王石语)。也是在这一年,王石的名气如日中天。年初,他受到当时的国家总理*接见,总理对他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趋势和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年底,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大型电视人物专题片《20年,20人》中,王石赫然在列。
  接下来的10年,万科始终被视为“地产业的老大哥”,飞速发展,2007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即达到520多亿元,利润48亿元,纳税53亿元。毫无疑问,人们习惯将缔造万科传奇的帽子,戴到王石头上。
  王石是个标杆人物,可是他越来越被神话了──被同行神话,被传媒神话,被民众、网友神话,成为一张脸谱,一方传奇。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不少企业掌门人纷纷到万科拜访、取经,却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传媒对王石的报道,不少如盲人摸象;网民对王石的评价,常从一个符号变为另一个符号。
  王石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凡事非常认真。比如,有一次我们注意到王石签名售书时,他给近百人的签名中,“王石”二字均是一笔一划,不连笔、不潦草;虽是小事,但王石的脾性跃然纸上。
  王石为人处事也是极其认真,对错分别,不会碍于情面。2006年张五常某次到杭州,王石等人与其共进晚餐。大家谈地产圈的事,谈到潘石屹的时候,王石说潘石屹“他其实就是个做项目的。”
  房地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类企业,第一类是做品牌的,第二类是做产品的,第三类是做项目的。王石此言,是对潘石屹的批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王石与潘石屹虽然相互熟识,但并不会有所保留。
  二是他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与外界关系的姿态。“外界”的主体包括政府、券商、业主、传媒、网民等。1994年君安狙击万科图谋收购,王石出了一身冷汗。事后他很快反省万科彼时发行B股后的自大,等到下一次君安再来挑衅时,他已沉着有加。
  再如2005年时,有媒体问到万科为何不积极参与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时,王石直言:“你没盖好,政府可能就全买走了。” 但他后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甚至用50万元来悬赏策划方案。与其说这是一种作秀,不如说这是改善与政府关系的又一策略。
  给我们触动的另一点是,万科的一些研究员一身兼二职,同时为万科和政府部门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但效果甚佳的政府公关行为。
  在中国的地产江湖中,有的地产商只注重规范,结果步履蹒跚,始终小打小闹;有的只注意变通,娴熟江湖道术,结果多少年后,从零又回到零。王石是规范与变通并举,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品牌价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过有一点必须谨记──王石是人而不是神。
  

地产江湖中的媒体
媒体在地产界中的角色,是个陈旧的话题,但不能不提。媒体是桥梁,终端市场里上下游主体的沟通,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在中国的地产江湖里,一些媒体的角色令人不解甚至担忧。
  比如2003年,顺驰地产原掌门人孙宏斌提出要在2004年将销售额做到100亿时,王石直陈孙宏斌违背了规律,定会九死一生。2004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再次宣称顺驰目标定会实现时,王石仍是黑脸相对:“睁着眼睛说瞎话,你这是吹牛!”
  2005年底顺驰资金链断裂、孙宏斌成为悲情英雄时,“吹牛”这个词被许多传媒不断引用、传播,他们大夸王石的先见之明,大赞万科的稳扎稳打;而对孙宏斌,大有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势。这种姿势显然缺乏理性。
  就像上文提到王石饭桌上对潘石屹的批评一样,成熟商人之间,不会因为激烈的业务争议而伤及感情,不会因为意气用事而大动干戈。“王孙之争”只是地产企业发展模式之争,对机会主义心态的不同看法之争,无关乎道德。然而不少传媒避重就轻,大炒特炒,硬是把一起非常有价值的商业事件做成了八卦新闻。
  事实上直到2008年3月,当恒大地产赴港上市功败垂成时,不少媒体的劣根性仍然没有改掉。没有从商业模式以及投行算盘等角度入手进行解读,而是直接拿起道德大棒,要将激进的许家印打回原形。
  顺便提及的是,媒体八卦味道浓重,也与受一些娱乐型地产商的干扰有关。比如关于孙宏斌事件,潘石屹的博客上曾贴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说,一次王石在深圳和一位地产圈的朋友蒸桑拿,孙宏斌突然闯进来,将一大桶水全部浇到了火盆中,结果桑拿房里温度骤然上升,王石的这位朋友受不了先冲了出去,而王石无动于衷,与孙宏斌比耐力,最后孙宏斌先跑了出去,“王石坚持到了最后,王石胜利了!”
  潘石屹这个段子,使得一些传媒上又出现了“王孙之争”的“桑拿版”。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潘石屹与传媒间的故事,引人深思的还有2004年一件事。这一年春节过后,潘石屹写的一篇长达3000余字、题为《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文章,发往北京多数地产记者信箱中,文章旁征博引,力证这一年的房价要涨,有意思的是,潘石屹在文章伊始就制造噱头:“在我所有的言论中,我从来没有讲过房价的涨跌,我从来不认为谁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价格。这样肯定地说还是第一次。”
  不久后,潘的这一文章被上百家媒体制成新闻或被网站转载。
  2006年6月,香港《星岛周刊》在一篇题为《媒体被地产商劫持》的文章中,提及两年前潘石屹文章一事时称,“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赚钱赢利。但问题是赚钱应站在什么立场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媒体把赢利作为第一目标,为开发商、中介机构刊播假广告、假信息,发布假新闻,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此以往,必将使媒体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说房地产商制造舆论氛围就能引领房价涨跌且屡试不爽,那也太高估他们的影响力了。不过,地产江湖中的传媒如何保持一份独立性,如何回归务实和本真,确是一个严肃命题。
  

功夫之王段永平
“我希望以后股市别涨那么快,这样我就可以从百富榜中逃离了。”
  2003年9月3日,段永平在给我们的一份邮件中用憋脚的英文幽默地写道。一个多月后发布的2003胡润百富榜上,段永平以10亿元财富位居第83名。
  段永平是百富榜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头衔虽是广东步步高电子掌门人,但他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他近乎“漫不经心”的处世观和投资理念,却博得名利双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只是为了“好玩”
1990年,即段永平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肄业第二年,南下广东中山,任怡华集团旗下日华电子厂厂长(小霸王前身),当时这家工厂年亏损达200万元。段永平掌舵5年后,小霸王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不过,段永平的角色一直是个“职业经理人”。后来他提出改制,遭到怡华集团高层的断然回绝。段永平一怒之下选择离开,广东企业界一片哗然。
  出走之后,段永平在东莞自立门户──成立步步高,实行股份制,这时离明确“国退民进”方针的“十五大”召开还有两年时间。
  由于段永平离开小霸王时与前老板有个“口头契约”,即不与小霸王在同行业竞争,于是他开始做学生电脑、电话机、无绳电话、VCD等产品。
  1998年,段永平以亿元人民币在央视广告竞投中夺冠,成为新一届标王;1999年6月,段永平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金融业20位千禧年领袖之一。
  2001年是段永平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移民美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兑现与太太结婚时的承诺。”也是在这一年底,他开始购买网易、新浪、搜狐等中国IT概念股。当时中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一片哀鸿遍野,他强力“抄底”。
  段永平跟丁磊关系很铁。他俩交情的发端正是2001年底,当时网易经营亏损严重,美国投资人提起诉讼,摘牌岌岌可危,丁磊找到比他大10岁的段永平问计;段永平一边为其出谋划策,一边听丁磊讲网易下一步的战略,他听丁磊说网易要集中兵力搞研发和网游,又从财报上看到当时网易每股现金高达2美元,而当时的股价却不到1美元时,不禁怦然心动。
  二人碰面后不久,段永平用自有资金和筹集来的资金果断吃进两百多万股。
  之后的情形众所周知,网易股价一飞冲天,2003年10月,股价已升至70美元。段永平从网易一支股票中净赚逾1亿美金。
  2003年9月,段永平在邮件中告诉我们,他在此之前已售出一百多万股网易股票,均价为35美元,“没想到后来还会疯狂上涨”,段永平说。写这封邮件的前一天,网易股价收盘价为57美元。
  段永平是个喜欢冷幽默的人,可谓是“投资界的刘震云”。他是个心态非常开放的人,一方面对我们说,不喜欢进入百富榜,一方面说,制榜这一工作非常有意义。
  段永平非常坦诚,不少媒体报道称他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学位,他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他只是在人民大学读研,但没有取得硕士学位,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EMBA,并非获得MBA学位。
  他第一次登上胡润百富榜时,其实已定居美国近一年。2002年对段永平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步步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步步高电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年底,段永平定居美国。
  段永平说自己定居美国并非“离开”,“以后还会常回步步高,特别是参加董事会”,但之后他回国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少。他在美国一边做证券投资;一边与妻子刘昕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