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路线图-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腔竦肕BA文凭,这是获取高薪的敲门砖;二是完善知识结构;三是建成一个价值较高的关系网络。”北京大学MBA联合会发起人、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璞说。 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副会长王耀辉也开诚布公地表示,如果不是通过学习MBA获得的关系网络,他的生活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某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关系通常是以财富和社会地位为纽带维系的。在偌大的人际网络中,学友及校友这种关系显得特别而有趣。尤其比如你沾有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血统,一毕业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名校俱乐部的功利网络中,有着分配与被分配的权利与义务。求职、跳槽、晋级,这个网络都是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源。工作和平日交往中也有着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随着职业生涯的变迁,社会生活一步一步推进,这个网络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MBA、EMBA更甚,因为这个部落的成员原本就拥有丰厚的社会财富资源,在他们之间再建立一种学友关系,无异于如虎添翼。     。 想看书来
个案:归国MBA史冬梅(1)
史冬梅的职务 史冬梅在壳牌中国公司担任内部审计经理职务。内部审计对国内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和理念,常常被误会为财务管理。事实上,它是一种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许多跨国公司,这是一类很重要的职务,但在中国,可能只有壳牌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壳牌的管理有一个标准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一个油站爆炸,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壳牌对风险管理投资很大——养一个内审部成本其实很高。 内部审计在公司的位置很特殊,因为它属于公司中非常高的管理层,所以好多时候在经历、经验等方面要求很高。一般在国际公司都是外国人做这个职位,史冬梅是第一个本地化的。她的前任是老外,接任她的也是老外。 史冬梅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她每年都要跟老板讨论自己的职业目标,要想达到目标自己欠缺哪些能力,应该怎么弥补差距……她的个人计划是在一个大公司做高级财务管理工作。 史冬梅的经历 史冬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部门当翻译。 史冬梅原来的单位是北京科委,毕业的时候刚21岁,正赶上进外企热,好多同学都去了外航什么的,为了去外企,当秘书都可以。史冬梅的父母比较正统,所以选择了科委。 史冬梅去科委的时候碰上科委青黄不接,没有太多的年轻血液进政府,没有很好的科技翻译。她刚好补了这个缺。当时史冬梅所在的部门就只有她一个人会外语,所有的项目都是她来做翻译,那几年跑了很多国家。做的是不同的项目,做多了就发现,虽然项目不同,但在管理理念上都是一样的,像做石油和医药,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生产环节都需要很多的质量控制和很好的监督机制,需要不断更新。 这段工作经历对史冬梅非常有用!首先,她熟悉了各个领域。她跟以色列做过农业项目,跟肯尼亚做过医药,另外还做过新型建筑材料、风险投资等等。当时的太平洋风险投资是北京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是跟IDG合作的,翻译和谈判都是史冬梅。另一方面,她接触了很多人。对于年轻人来讲,见识是最重要的。她见的人都是很高层的,他们的很多理念对史冬梅冲击很大。 后来史冬梅代表壳牌跟中方谈比较大的项目,与同事一比,发现自己比他们要强得多。因为他们一直在外国公司做,没有自己那么多的经验,没有那么大的接触面,不知道谈大规模的项目应该是什么样的步骤,主要的难点会在什么地方。而史冬梅在政府部门工作时,就已经学到如何跟领导打交道。 中国员工很怕跟高层作阐述,但是史冬梅曾经做过高层领导的翻译,所以不那么胆怯。 史冬梅的能力 史冬梅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在面对一个新项目时,如何找到它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在跟非洲国家合作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管理不确定因素。一个项目从技术合作、技术访问到后来的技术销售,可能需要2…3年时间,跨越的时间很长。但非洲很特殊,最不稳定的是政治因素,也许在这2…3年里,一个国家己经换了好几个领导人,合作伙伴也换了两三个;也许你的上一个合作伙伴是这个族的人,很快又变成了另一个族的人,而这个族可能是上一个族的死对头——非洲族与族之间的矛盾是很激烈的。这时候需要管理的就是,不管合作对象怎么变,都要把这些人永远团结到项目的周围。 再举一个例子,和芬兰进行齿科项目的合作。芬兰人对专业是很注重的,他们务实、讲利益。这时,主要精力要放在项目本身的效益而不是人上。你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对方相信这个项目是双方互惠的。从对方那儿拿东西,要怎么拿才能付出最少或者最合理是一个关键。 再比如跟德国人合作,可以学到最严谨的谈判方法。跟德国谈涂料合作的时候,一谈谈到凌晨三四点。史冬梅跟对方负责人一直改、改、改,哪怕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意向。现在再有这样严谨的谈判,她一点都不会害怕。德国人很严谨,他们对时间的管理是非常厉害的,他说在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绝不会拖延。史冬梅跟德国人学会了管理时间。 选择MBA 既然在政府部门做得不错,收获也很多,为什么要去念MBA呢? 史冬梅认为,工作中学来的这些东西当时未必能在理论上认识得到,很多领域的东西都不清楚。政府没有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都是自己摸索。从最初谈判到申请资金,再管理一些资金,像东南亚的一些项目资金都是她来管的。这使她动脑筋:应该怎样管理这些资金?这全是一个自觉自学的过程。后来觉得自己的知识有欠缺,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在科技部门工作了5年后,她决定去读MBA。 史冬梅是1997年念的MBA,那时已经28岁。选择英国的克兰菲尔德也有岁数的原因,因为这个学校提供一年制的MBA,其他学校一般是两年制。史冬梅1998年就回来了。 自我评点 我分析能力很好,对数字很敏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我想我做高层管理或者战略会非常好,在这方面,我有条件。MBA是最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如果我要做新闻业,肯定不会去读MBA。中国人有个误区,什么东西热就追什么,其实还是要看自己的方向,将来想做什么。    
个案:归国MBA史冬梅(2)
不要盲目选择MBA,如果将来不是想到大公司里做很高层管理工作的话,MBA不会使你增加价值。我大学的同学有做新闻的,我跟他说,你去伦敦读一个政治经济学院都要比读MBA强,将来你的职业是要向新闻发展,而不是做公司的高级管理。 选择去哪个国家读MBA也很重要。美国的MBA和英国的MBA完全不同——在企业文化层面。假如你想毕业后到美式外企工作就到美国念,不要找英国的学校,除非你打算为欧洲公司服务。当然,最好是有了一段工作经验后再去读MBA,否则,你读出来就高不成、低不就了。 个案:在困惑中成长 1999年1月MBA毕业的当天下午,周国来就飞到北京去工作了。当时,他对自己和MBA的评价都很高:“中国的改革就需要一批懂管理的人。” 管理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运作?周国来觉得以前的管理都是靠经验打拼出来的,中间暗含了管理的道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只是不自觉地运作着,运作得很片面。而MBA就能从一种自觉的高度去运用,运用得比较规范。” 应该说,读MBA之前和之后,周国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没有太大的落差。周国来说,可能自己是个特例,但他的同学中有很多都感到困惑和迷茫,因为理想中能拿到的高薪和职位与现实中差别很大。 在读MBA的两年半时间里,周国来坦言并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学会,只是学会了很多概念性东西。具体到工作中,他开始感到:“不和工作相结合进行学习是无法深入的,很多工作的体会在学习中得到验证,比如HR管理方面、管人方面对于高科技公司、制造业、管理咨询公司所采取的措施都会不同。一些工作方式在学习中会有一个理论性的东西相对照,容易引起共鸣,加强认识,成为骨子里的东西。”同时他也认为:“这种氛围能培养人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因为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可以积极沟通,学习彼此的长处。另外一点,也可以建立广泛的关系网,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朋友,做事情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 三年过去了,周国来成为了上海金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用过来人的眼光打量现在的MBA,他又有点困惑了。一方面,MBA的水平良莠不齐,与企业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企业老总把MBA招过来就想马上派上用场,这怎么可能?就像一棵秧苗移植过来,还没有融合和适应当地的土壤,就想让它一下子开花结果,怎么可能? 在自己的公司里,周国来坚持:基层岗位不聘用MBA。“因为他肯定对自己的发展有个评估设计,是不会满足于现有职务的,至少应该提供一个中层职位给他,才能保证双方利益。” 周国来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再回学校,“五六十岁以后,我会把工作中的感受、经验和MBA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这是MBA的一种幸运,因为能够有大量的实际的东西拿出来讲,一定会比学校的老师讲得好。 自我评点 对于现在的MBA,周国来提了几点建议: 眼光要放长远,要耐得住寂寞。MBA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别人给他的待遇。 应该用老板的心态去做雇员的事情。否则永远不会有一个良性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管理者。 相对系统的知识和富有冒险精神是MBA的优点,而急功近利和不愿从小事做起是MBA的缺点。可以从小事做起,但决不能甘于做小事。 MBA教育应该从老总抓起,因为老总水平低,底下的员工水平再高,也无法发挥出来。 要让大家沟通起来比较方便。    
考证花钱知多少(1)
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职场中人获得职位晋升及扩展事业的重要砝码,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硬通货”,成为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 专业技术考试分为三大类: 1.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会计、计算机软件水平等; 2.执业资格考试,包括注册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 3.包括英语在内的职务评聘专项考试。 于是,每年的9…10月,中国都有大量的人奔波在考证的路上,参加包括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药师、造价工程师、计算机软件水平、统计资格、审计资格、秘书职业资格、国际商务师资格等等在内的名目繁多的考试。 随着中国成为WTO成员国,许多职业的就业标准开始国际化。一些外国教育培训机构瞄准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开设考点,国际认证变得炙手可热。 证书带给人们的,除了是有关部门认定的权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职业上的自信和安全感。同时,也能使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据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获得一项认证,个人的薪金就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 为一纸证书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为证书付出的金钱和此后得到的回报是成正比的。 加入WTO后,中外金融机构之间即将交锋的便是对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金融人才的争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金融人才成为令人瞩目的金领一族。 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ACCA资格) 如今的会计行业早已不是拿着算盘打天下了。电算化是必备的武器,而本土的上岗证对会计师而言就像身份证那样平常。于是,一大批新生代的会计师们不辞辛劳地涌入了考“洋”证书的行列。 会计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除了国内的注册会计师CPA外,还有5种国外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考试)和CTA(澳大利亚公证会计师考试)。每张证书适应的国家和教学、考试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用来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其中叫得最响的非ACCA莫属。 ACCA在国内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