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第9章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第9章

小说: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始终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立志定向的关键时期。且不说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大都是少年立志成英才,即使再普通的人也需要确立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而目标则是生命的轨迹。哈佛大学的一项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哈佛大学作过一项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即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长达25年的跟踪研究。
  调查之初发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之后发现:目标状况不同的人,生活状况差异悬殊。
  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一直朝着选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在25年后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些60%目标模糊的人,25年后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那些27%没有目标的人,25年来依然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大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显然,有远大的理想与明确的目标,正是智慧性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我们的研究认为,与动作性习惯相比,智慧性习惯是一种较高水平的习惯,其内容有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等。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与理想作支持。因此,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过程要比动作性习惯艰难得多,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在中学阶段这个关键期里,重点培养智慧性习惯可谓正当其时,也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
  切斯特菲尔德说得好:“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忠告。
  

一 习惯决定命运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过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作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惯例,可以引火###,他们美丽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跟着跳入火坑;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而伊丽莎白初期,一个爱尔兰死刑犯受绞刑前要求用荆条,不是绳索——那是他们民族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养成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我们终生不忘。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体育运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实习惯是怎样决定命运的。
  1995年,我们作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通常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天才的光辉在某些人身上会愈发亮丽,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会逐渐黯淡。为什么呢?现在我们认为,在最终能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智商并非主要因素。那么,当代杰出青年所具有的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怎样的呢?
  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这样六种人格特点:A。自主自立精神;B。坚强的意志力;C。非凡的合作精神;D。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E。选择良友;F。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举例说明,他们在童年时,如果未完成作业而面对游戏的###,6013%的人“坚持认真完成作业”;668%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7973%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5405%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
  几乎在148名杰出青年的调研同时,1994年第4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辜其穗和郑文甫写的《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该报告写道:
  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
  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因此只要这些劣迹少年身上的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哥们儿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肋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摆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这一概括是深刻的,并有许多个案足以证明。如犯有抢劫、盗窃、伤害、杀人等罪刑的罪犯邓车生,家庭富有,从小就吃香的,穿新的,用好的,玩高级的。他5岁吸烟,6岁喝酒,7岁打牌,8岁赌博,10岁坐馆子,12岁进舞厅,14岁亲(吻)姑娘,15岁会嫖宿,由此养成三大恶习——嫖、赌、逍遥。他对朋友说:“嫖、赌、逍遥我从小养成,对我来说像烟虫酒鬼对吸烟喝酒一样成性成癖,像人吃饭、穿衣一样需要。”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1)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古语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如下: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白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给孩子起名为“宁远”,便是取诸葛亮的意思,即“宁静致远”。大家想一下,自然会悟出道理,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儿童教育,尤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周易·彖传》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在童蒙的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这是圣人的功业。
  可是,儿童的“蒙养”该怎么养?“养正”又怎样才算正呢?2004年2月26日,###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因为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应该怎样去培养?
  事实上,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入手,一着急便容易滔滔不绝讲起大道理来。我估计,今日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废话。孩子听不懂,或听懂一些也不知该怎么做,甚至因父母唠唠叨叨而倍加反感,父母的话岂不是成了废话吗?
  儿童教育若想有效,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做过四十多年小学教育的特级教师孙蒲远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子对任课教师没礼貌,经过孙老师的耐心启发,他决定去向那位教师认错。孙老师问他:“你怎么认错?”男孩说:“我向老师鞠躬,说对不起!”孙老师不放心;请他演习一遍。于是,男孩一边认错一边轻轻点了一下头。
  孙老师摇摇头说:“你这叫点头,不是鞠躬,表达不出诚意。”说罢,孙老师站直了,深深地躬下身子,为男孩示范了一遍鞠躬,并让他反复练习。
  这个男孩子头一回懂得了什么叫鞠躬。他诚心诚意的道歉也让那位任课教师很受感动。
  从一个男孩学会鞠躬的故事,我们感到“蒙养”与“养正”的重要性。中央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2)
在中国的国学启蒙读物中,既有深刻而博大的思想,也有细致入微的规范。在这里,我愿向父母朋友推荐清代李毓秀撰写的《弟子规》,这本当时非常通行的蒙学课本,曾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当然,历史上“最上乘”的蒙学读物,也难免有许多糟粕混杂其中,智者自应择其利而去其弊。
  请看《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父母命,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交办了什么事情,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出必告,反必面。
  (译文:离开家时要告知父母,回家时也要面告父母,以让父母放心。)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开始;在就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喊。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戴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