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第4章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第4章

小说: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看2003年3月17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北大教授葛晓音代表在国外工作多年,谈起同胞在国外的表现,葛教授皱起了眉头。她说,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日本人乘车或在饭店里吃饭时很少大声喧哗,但中国游客却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还有,在旅游途中走累了,我们的同胞会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去欧洲旅游的一些中国游客,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古迹不屑一顾,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包小包地买名牌……
  “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太令人伤心了。”北大校长许智宏代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连连摇头。
  许校长想起了同胞系着领带,把衬衣穿在裤腰外面,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在国外逛街的情形。在飞机上,中国游客总是等不及飞机停稳了就起身打开行李箱,既不安全,又不礼貌。1979年许校长第一次到伦敦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特别低,并且“谢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国内与同事或家人之间凡事说“谢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很不正常。至于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燕先生说起吃自助餐:我们有的同胞是眼大肚子小,盛的时候抡圆了膀子,结果剩下一大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吃完饭,用叉子剔牙,举把叉子使劲在嘴里剜,那丑态就甭提了。其实应该怎么做,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写过了。
  李燕说,一个朋友来做客,提起了前些日子带团出国的事就觉得脸上臊得慌。这位老兄带的是个由文化干部组成的赴欧考察团,没想到好几位团友“一口老痰,从意大利一直啐到了巴黎。飞机上不让随地吐痰呀,一下飞机,憋了一路的老痰直落到停机坪上。清完嗓子一抬头,旁边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显然,这牌子是专门给中国人立的,丢人啊”!
  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游客到国外给中国人丢脸呢?“两会”代表们经过“会诊”得出了结论:在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什么是习惯(3)
葛晓音代表分析,早期出国比较多的是一批暴富起来的人和各级官员,虽然这些人有钱或者有权,但是他们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却令人不敢恭维。葛晓音代表至今仍记得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典上看到的难忘一幕——
  “我们几个北大的代表有幸坐在观礼台上观看长安街的###表演。###结束,观礼台上的人们起身后,观礼台地上一片狼藉,面包、空瓶子扔了一片。我们大声喊住这些人,想让他们把垃圾带走,可是根本没人理我们。再看旁边的使馆代表的观礼区,仍然和表演开始之前一样整洁。”
  葛晓音代表说,能够有资格登上观礼台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文明程度实在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
  还有一些习惯和做法,属于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到国外就成了忌讳。许智宏代表说,我们的国人常常喜欢相互谈论各自的收入、家里的住房条件。即使初次见面,也会有热心人询问独身女子结婚了吗,有孩子了没有。但这些“热心肠”到了国外就会让外国朋友认为没有礼貌,甚至反感。有人以为这是东方人的习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日本同为东方国家,日本人却不会问你过于私人化的问题。
  马文普代表曾在北欧留学和工作了八年,并访问过六十多个国家。他从公民的行为习惯讲到了公民素质,说:提高国民素质第一靠教育,第二靠制度,第三靠监督。他说,旅行社、单位、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展开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联结。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应该想到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很顽强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个神经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另外神经体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多有意思呀。
  乌申斯基还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概括一下就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二 习惯的重要性
其实,刚才讲的问题当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电影演员徐帆写过一件事,她与冯小刚、刘震云去乘飞机,到了机场,要办登机手续了,这才发现身份证没带,只好返回家里去找,气得冯小刚痛骂徐帆。
  其实,这类事情大家生活中或工作中都有体会。你能不能担重任,能不能让人放心,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
  我发现爱因斯坦这个人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是个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你说这话说得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的时候,不可能说“等我想想我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你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5加1等于几?”学生回答:“5加1等于7。”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5加1等于6,跟7的确差不多,所以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造成的麻烦就特别多。英国人就比美国人严谨得多,德国人就更严谨了。
  德国的父母就非常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养成严谨的好习惯。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想明天去爬山。”爸爸不会说“行”或“不行”,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你不能心血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这些从小养成的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地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咱们的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那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
  中国有个传统,小孩子撒尿撒到别人身上,大人很高兴,“哈,这是福气!”那孩子就会一个劲儿往你身上尿。这就是刺激反应,当一个人有某种刺激的时候必然做出某种反应,这就是习惯,就是条件反射。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思想流派,但是有很多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
  墨子最有名的关于习惯的思想就是“染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这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所以大家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这是我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时与专家们达成的共识。该课题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承接的。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是我们的三个研究重点。在每一个重点下面又有四个具体的指标,人格化习惯需要确立一系列具体指标,我们一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难的事情越要把它变得比较容易来做,大的事情要从细致和细小的方面来做,这才能做成功。他还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不贪大才能做得大,所以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12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的培养,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这12个指标主要内容见下表:
  12个指标
  分组重点指标人格特征
  做人真诚待人真爱
  诚实守信诚信
  认真负责责任心
  自信自强乐观
  做事
  遵守规则规则意识
  讲究效率效率意识
  友善合作合作
  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学习
  主动学习自我能动性
  独立思考独立
  学用结合勇于实践
  总结反思勤于创新
  我们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合作中,心理学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与人格培养更为接近。他们的建议是:
  做人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2。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做事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2。少年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学习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2。少年儿童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