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浩瀚大洋是赌场 >

第16章

浩瀚大洋是赌场-第16章

小说: 浩瀚大洋是赌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大陆的利益冲突之外,日本在一战时的表现也让英美人觉得日本是一个无法信任、无法交往的古怪国家。
  带着巡洋战列舰伊吹号和轻型巡洋舰筑摩号去澳洲执行任务的第三特务舰队司令官是加藤宽治大佐,据说在澳洲受足了气。受气很自然,英国人看着这艘1909年服役的14 636吨标准排水量的巡洋战列舰就有气,你不去大西洋帮忙,跑到印度洋来躲闲来了。战后加藤宽治晋升少将,是赴德调查海军技术代表团的团长,日本海军后来的亲德、反英美和他有很大关系,海军内部的亲德派能够大行其道,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密切相关。
  但也不能说日本人在一战中一点活儿都没干。所以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赤道以北德国所拥有的南洋诸岛殖民地全部归了日本,就连根本不是什么殖民地的胶澳租界,也就是青岛的租借权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也被那些列强们自说自话地移交给了日本。但是日本人没有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已经开始不是他们所错认了的殖*义年代。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就是北洋政府也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日本能弄到这个南洋诸岛可确实是海军的功劳,都说美国是假想敌,如果美国真要进攻日本,日本就是一个大门敞开的地方,而日本现在有了南洋诸岛也就相当于在夏威夷前面筑起了第一条防线,有了缓冲区间。
  可是陶醉在胜利中的日本人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本身这个“假想敌”就是生造出来的东西,这条“防线”其实是没必要存在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朴茨茅斯和谈(5)
巴黎和会以外,大家把德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坐地分赃,日本人由于也算参了战,分来了七艘潜水艇,从此揭开了日本海军史上另一页令人哭笑不得的篇章,那是后话了。
  既然是阔起来了,名列“BIG FIVE”了,总应该有和“五强”相称的出客衣服才行是不是?再穿打补丁的衣服出门就不合适了。海军就又想起那个歇菜了的八八舰队计划来了。
  这时没有人来反对海军添家什了,人家打下了这么大一片,不得犒劳犒劳?再者说了,那么大一片不还得有船去守吗?家什是得添,可是添家什的钱呢?1894年到1914年被日本人称为“苦难的二十年”,因为在这二十年里,正好隔十年日本人就打一仗,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一次大战,连年的军费战费把小国日本压得抬不起头,好容易盼到世界大战结束,能安心过日子了吧,可是军部还要扩军。
  看看这张表,就知道日本是怎么熬过来的了。
  从上面这张表中可以看到日本在1919年到1922年这段和平年间,每年的海军军费开支都占了国家预算的25%以上,再加上陆军军费,军事预算占到了国家预算的将近一半,这完全是战争时期的财政预算。政治家、财阀和军阀们挂出来的一个“富国强兵”的画饼,忽悠了几乎所有日本人。他们真的相信什么有了强大的军队就能怎么怎么,就没有人去问一下,为什么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底想要干什么。
  山本权兵卫离开海军以后,海军的大佬就成了加藤友三郎。加藤友三郎和岛村速雄都是海兵七期毕业,岛村是首席,加藤是次席,这位日本海大海战时的联合舰队参谋长也是个八八舰队的热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到1920年,八八舰队已经稍显雏形了。当时,日本拥有的主力舰只是这样的:
  战列舰:扶桑(1915年,29 330吨),山城(1917年,39 154吨),伊势(1917年,38 662吨),日向(1918年,38 872吨),长门(1920年,39 120吨),和正在建造、预计1921年下水的32 000吨级的陆奥,39 900吨级的加贺和土佐。
  巡洋战列舰:榛名(1915年,26 330吨),雾岛(1915年,36 668吨)和准备在1921年动工的36 500吨级的天城、赤城、爱宕、高雄,再加上舰龄超长,准备退役的比叡、金刚,数字上也有了8艘。
  到最后,日本海军中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没建成的除了加贺和赤城改成了航空母舰之外,其余全废弃了,建成了的榛名和雾岛后来也归到战列舰里面去了。
  为什么这个分类没有了?已经开始建造却为什么中途而废呢?
  

八八舰队不要了(1)
面对这么雄伟的大舰队,加藤友三郎并没有什么满足感,反而开始了烦恼,因为八八舰队这个梦想太奢侈,不是那个贫穷的小国所能够负担的。维持八八舰队的状态每年得需要6亿日元,这是因为八八舰队的舰龄只有八年,每年要新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战列舰来更换,加起来就是80 000吨左右,这时候的建舰每吨单价已经超过了1 000日元,光这就去掉了一个多亿了,而日本从1920年到1922年全年国家预算也就只有15亿日元左右,这个舰队在物理上就不可能维持。
  八八舰队是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结论。一次,加藤对当时的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就曾私下说:“这个八八舰队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真想放弃它。”
  放弃的机会来了,不止贫穷的日本负担不了大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不景气,弄得连财主家英国都没了余粮。头号超级大国、头号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到那时为止一直奉行的是“两国海军”政策,就是说,世界第一位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规模一定要大于或等于第二位加上第三位的规模。这个“两支舰队的规模”现在出问题了,首先大英帝国在经济上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原来那么阔气了,钱全跑到原来的小弟美利坚那儿去了。赶着这个小弟也喜欢玩海军,造起战列舰来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个舰队一个舰队地造,这样大英帝国从物理上就无法实现两支海军的标准了。于是英国人就想出了“限制海军军备”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军备,依靠对方减少军备来维持军备优势。
  出面的是美国人, 这次是由美国提议召开一个“华盛顿会议”来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日本也知道英美在打什么算盘,应该说是正中下怀,所以加藤友三郎决定给与响应。政府方面更加没有问题,大藏省无时无刻不在为军部如何筹钱而烦恼,现在海军自己就肯和英美谈判限制海军军备,那是天上掉下来、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顺杆子上爬,坚决支持。派出了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全权代表,由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为代表的全权代表团去美国参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结果是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之间缔结的导致日英同盟最后终结的《四国条约》,然后是这四个国家加上意大利达成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这次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制”一直维持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才被打破。
  经过艰苦的谈判,日本最后终于有条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战列舰比例为10:6:的提案,根据这个提案,签约国在10年内不再建造新的主力舰,而日本在附加了几个条件以后也同意这个提案。
  这样的结果使日本只能保有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榛名、雾岛、比叡和金刚这十艘战列舰,这就是日后日本海军没有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的由来。
  如果没有加藤友三郎的最后决断,日本能最后接受这个结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最先的反对来自代表团内的日本海军首席随员、海军大学校校长加藤宽治。一个代表团里两个意见针锋相对的加藤,让所有人都觉得有点不方便。当时的英美媒体把加藤友三郎称作“大加藤”,而把无论是官位,还是职位都没有大加藤大的加藤宽治称作“小加藤”。

八八舰队不要了(2)
加藤宽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第三南遣特务舰队司令官以后就成了一个反英美派,大战结束以后又担任日本赴德军事调查团团长,从那以后更是成了一个亲德派。小加藤注意到了一次大战中,德国在火炮、飞机和潜水艇等技术上其实领先于英法这一事实,这就可以帮助日本海军解除日英同盟以后,日本不能得到英国在海军技术上帮助的后顾之忧。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当局和一般德国人出于对英法的憎恶,又主动地对日本开放各种机密。
  小加藤和大加藤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吵,争吵的中心就是这个60%的比例。因为军令部的计算是希望这个比例为70%。
  “七成”这个莫名其妙的数字具有无上的魔力,生生地把日本海军给撕裂了,也把日本海军领上了死路。现在要谈日本海军的历史,就一定要扯到这个“七成”。
  这个在日本海军达30年的“七成”学说,是所谓“日本第一的海军战略家”佐藤铁太郎的伟大发明。佐藤铁太郎喜欢弄战略,1892年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防私说》的论文。甲午海战任赤城号航海长时,在舰长战死的时候果断地接管指挥权,保住了船没被打沉,从而受到山本权兵卫的另眼看待。山本听说此人喜欢玩战略,战后就送他到英国和美国留学,学习海军战略。1902年,佐藤回国,后担任海大教官时又写出了一本《帝国国防论》,从各方面论证了日本国防的三线理论。所谓“三线”,就是海上、海岸和内地三线,这本书深受山本权兵卫赏识,曾被山本大臣推荐给宫内厅供明治天皇御览。佐藤在日俄战争中任第二舰队参谋,在对马海战的最关键时刻帮东乡平八郎补上了漏洞,挽救了东乡。战争结束后又回海大当教官,开设“海防史论课”,是日本海军中公认的战史专家。美兵力“七成论”最早是在1907年提出来的。1912年,佐藤晋升为少将后,在担任军令部参谋的同时,依然兼任了海大教官,这时写的《国防策议》详细地论证了这个“七成论”。当时由海大校长八代六郎牵头,组织了佐藤铁太郎少将、安保清种大佐、大角岑生中佐、下村延太郎大佐和斋藤七五郎中佐等人编写了一个名叫《国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专门宣传这个“七成论”。
  要知道这几个人日后军衔混得最低的也是中将,其中八代、安保、大角后来全当过海军大臣,也就是说,以后他们就代表了日本海军,所以这个“七成论”也就更加轰轰烈烈地深入人心了。
  “七成论”其实不复杂,就是佐藤铁太郎总结了历次海战的兵力以后得出这么一条规律:海战中进攻一方没有防守一方倍以上的兵力,就属于冒险,成功的概率很低。反过来说,防守一方如果拥有进攻一方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就能迫使敌人不敢发动进攻。结论是,日本如果希望美国不敢进攻日本的话,至少应该保持相当于美国海军七成左右的兵力。
  但大加藤决心已定,论官职、论功劳、论资历,小加藤比大加藤差得太远,小加藤进海兵的时候,已经是大尉了的大加藤就是他的教官,小加藤反大加藤还能反出名堂?就这样,日本在这个海军协定上签了字。
  但要知道小加藤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个势力,一个海军内部的亲德少壮派势力,靠硬压是压不下去的,加藤友三郎只能够压服反对意见,但无法说服持反对意见的人。好在大加藤也能压得下去,从华盛顿回来,大加藤就接替高桥是清当了首相,联合陆军大臣山梨半造一起裁军。

八八舰队不要了(3)
比如华盛顿条约以后,日本在改造金刚号战列舰时,发现日本制造的钻头就无法在金刚号的炮塔上钻孔,只好到英国专门进口钻头。金刚号是最后一艘购自英国的军舰,日本使用同样图纸制造的同样的金刚级战列舰比叡、榛名和雾岛就没有这个问题,当时日本的冶金水平和欧洲的相比,差得就是这么远。
  这个“第四舰队事件”就是由于钢材问题造成的,被海浪反复冲击的船身钢板出现了疲劳裂纹。更为奇特的是,日本的事故已经有了先兆!演习前的7月份,初雪级驱逐舰上已经发现了疲劳裂纹,那天并没有风浪,驱逐舰在以38节速度行驶时被激起的海浪拍击产生了疲劳裂纹,舰首也就在断裂前夕,当时有人认为这是舰体强度不足,建议停止同类舰艇参加演习,可是负责海军舰艇制造的舰政本部认为军令部不会同意这个建议,而且使用时只要注意点兴许也能混过去,就否定了这个建议,从而发生了这个事件。
  和“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并列为“昭和海军三大事件”的是1927年8月24日的“美保关事件”。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