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2011-2014 >

第1章

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2011-2014-第1章

小说: 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2011-201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2011—2014

    作者:厉以宁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厉以宁先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大百科新版)、《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资本主义的起源》《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商务)《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商务)《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最新出版了《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曾出版《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卷)、《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厉以宁先生四年来发表于各报刊杂志,以及在大学演讲、讲话(记录稿)的文章共计42篇。

    2012年前后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对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自身暴露出的重大问题的提醒与解决思路。他认为改革已进入核心领域,改革的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放权。2014年前后的文章,着重反映了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理论的酝酿与成熟的过程,这个理论代表了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他“非均衡”理论与“股份制改革”主张的合理发展。这个理论深入地触及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也更具体地探讨了其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的改革通路和方案。

    这是厉以宁近年来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标志着他的思想、观点、文章、学问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是他最新的代表性作品。
第2页 :适应改革新形势,谋求教育新发展(1)
    书摘正文:

    适应改革新形势,谋求教育新发展——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陈中原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

    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在我国,市场机制的地位,从1984年的辅助作用到1993年的基础性作用,到如今的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核心领域。这样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对全社会以及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厉以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让资源在城乡之间平等地流动。这就要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不是一项简单的建设,而是一场复杂的改革。从古至今,我国始终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但是“城乡二元体制”是新中国才有的,在1958年户口制度实行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后,城乡的人口流动受到了极大限制。在此之前城乡人口是自由流动的,现在的改革不是简单恢复1958年以前的人口自由流动,因为我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完全不同于以前了。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火不相容的!既然要建立市场经济,那我们就应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主要的目的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就包含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或者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作为一个必经的阶段。

    城镇化可以扩大投资、扩大消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城乡一体化”最要紧的是,破除城乡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权利,让城乡都能够处在权利平等的地位。权利平等,特别是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城乡一体化,推动着城乡教育的公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到父母工作地接受教育、参加中考和高考。因此,教育要加快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

    记者: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全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将面临着格局性的大调整。政府如何把握好教育的资源布局调整、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厉以宁:统计说,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些人进城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他们需要一个城市化的历练,所以人的城市化是城镇化的关键。而人的城市化关键在教育,这个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些方面的教育要帮助他们加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

    因此,教育适应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就能够满足的。要真正适应城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问题,二是如何帮助千千万万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教育内容问题。
第3页 :适应改革新形势,谋求教育新发展(2)
    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过程中,究竟是完全由政府来操作还是由市场来实现,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直接插手,有形之手伸得比较长,结果不仅滋生了腐败,而且降低了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效率,因为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同时起作用,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当。因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教育资源配置还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至于如何发挥市场在配置教育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大胆的实践探索。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关键要做好城市规划,引导城镇建设开发者完成城市规划中教育、卫生、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政府有形之手要伸入的领域是适应城镇化的教育内容建设、区域之间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的公平性调节。5米5花5书5库5 ;www。7mihua。com

    记者:1992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许多政府机关干部、教师、科研机构技术人员下海的浪潮,于是出现了一些学校开学没有教师上课的现象。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影响着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当然也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学校以及政府如何才能吸引全社会优秀的人才当教师呢?

    厉以宁:如何让优质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优质的人才资源,配置到教育领域,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学校当教师,而是纷纷去创业。我们教育界如何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创业的环境,让优秀教师在创业的同时兼顾教育以及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如何留住优秀的教师心甘情愿继续从业,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教育界要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就需要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建设。

    劳动力市场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教育如何适应、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积极化解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教育市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为教育市场提供需求信号、动力信号,二者密不可分。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不如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具有普通高中学历的人也受市场欢迎,大学毕业生不如中学毕业生受市场欢迎,这是一个严重的浪费问题,值得政府和教育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现象?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劳动力市场的规范问题。无论是正规的劳动力市场还是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都面临一个规范的问题。只有规范才能避免劳动力市场给教育发送失真的信号,误导青少年,防止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防止“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制造导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现象再度发生,才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记者:教育投入实际上是资源配置问题,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教育领域?

    厉以宁:光讲教育投入是不够的,必须注意重视“资源配置”问题,增加投入不一定产生高的效益和效率,只有资源配置合理了才会提高效率和效益。当然,教育的投入远远是不够的,实现了4%的目标后,教育投入相对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为了争取把更多资金资源配置到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目前教育投入主要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而且占了绝大多数。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从经济学上讲属于第二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称为“第三次分配”。在第一次分配中,教育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金,如鼓励企业投资参股创办或改造教育机构;鼓励企业捐赠设备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实习机会,比如由学校承包一条生产线等。在第二次分配中,也可以从多方面来设计获取更多投入,如像追求4%一样以执政党和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也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各个领域获取。在第三次分配中,教育界要发挥校友等人脉优势,争取社会公益事业的捐献。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
第4页 :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反思城镇化
    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

    一、看《闯关东》,反思城镇化

    不要把城镇化单纯看成城镇建设问题,城镇化是长期的。当前,我们推行城镇化,除了考虑建设问题,最要紧的是体制问题,城镇化是一个体制改革的过程。

    城镇化需要改变什么体制?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到现在,都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结构从古就有,但城乡二元结构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制度化了,就变成了城乡二元体制。

    举个例子,电视剧《闯关东》讲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山东的人迁居到东北的故事。山东的农民到了东北,他可以在城里建房、买房、开店,生下小孩以后,就是城里的孩子;他愿意下乡、愿意种地、愿意在农村建房,也可以。在城里居住的可以搬到农村,在农村居住的也可以搬到城市,这就是:有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城乡二元体制。〗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口制度一分为二变成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导致生产要素的割裂,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个难题不消除,我们就与市场经济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国企改体制,民企改观念

    第二个例子,国企跟民企的双赢问题。“国进民退”“国退民进”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共赢,但是共赢需要改革,制度是要创新的。

    在国有企业方面,主要是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国有资本体制改什么呢?它是管资本而不是直接管企业,资本有流动性,国有资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搞清楚:资本的力量不是看资本本身的数量多少,而是看资本所控制的数量有多少。1000亿的投资,如果100%国有,那么国有资本控制的是1000亿,如果50%国有,则国有资本能控制的是2000亿。

    国企走股份制道路、走上市公司道路,除了一些个别产业外,它应完全按法人治理结构来调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再加上聘任总经理等,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